《教父》观影有感

有一类囊括范围非常广的小说类型,被称为“复仇类小说”。这种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在现有社会基础上修订化后的社会,一个在耐人寻味的正邪二元论间摇摆的社会,一个追求“公正”而非“法律”的社会。

法律是公正的吗?法律是有效的吗?如果法律能够保护我们,我们又为什么渴望超级英雄?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曾在东野圭吾的社会派小说《彷徨之刃》中出现过:两名不良少年将一名少女强奸致死,但由于法律的保护,两位未成年人只受到了很轻的惩罚。少女悲痛难耐的父亲决定亲自报仇。

东野圭吾的小说往往悲淡而终,这一本也不例外,在女孩父亲拿枪瞄准不良少年,准备开枪的时候,被警察射击而亡。

在小说的最后,一名参与侦破的警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警察究竟是什么呢?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非保护市民,警察要保护的是法律,为了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了命的东蹦奔西跑。但是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的话,为什么要频频修改呢?法律并非是完善的,为了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

对于这一系列追问,每一个对社会构成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轻松得出答案,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这是对的,对于任意一个超越“150界线”的非家族型社会,只有创造出一个名为“人类”的神明,只有讲出一个足够高明的故事,才可以将成千上万,乃至如今数十亿人尽力聚拢在一起,还能够朝着更好发展,而非瞬间崩塌。

不过于此同时,我们的非理性也在疯狂抗议。

很明显,我们这具为了草原与丛林环境而塑造的身体并不愿意受到这般限制,在和平无事的时候我们不会有这种想法,但如果打击降临却背后无依,我们就会想念那袭从天而降的黑斗篷,想念那群仗剑行天涯,出手惩奸恶的侠客……想念那个无所不能的教父。

即便他们从未真正出现过。

《教父》的开场就是一场盛宴,在楼下乐队的喧嚣与众人的欢笑中,一个男人痛哭涕零,他在讲述他女儿的故事。

这个男人与《彷徨之刃》中的那位父亲几乎如出一辙,但最大的不同是他没有自己去报仇,而是来寻求教父的帮助。

教父可以为他伸张正义,他如是想着。

和多数小说、电影中黑帮的粗鲁形象不同,这本书中的意大利黑手党暴力而又优雅,行走在罪恶与黑暗但又有自己的底线,就像整本书的开端其实就是教父拒绝了与其他黑帮家族一起在纽约发展毒品产业,他认为这越过了心中的底线。这次拒绝引来了对方的激烈回应。

拥有底线,也有准则,这里的黑帮规则仿佛是对社会规则的补全。

这本书中明明暗暗总共有三条线,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新教父麦克的成长之路,父亲受刺杀、妻子在原本该自己坐上的车中被炸成碎片、哥哥被九个人用冲锋枪扫射。他在家族最危难时扭转乾坤,创造了辉煌。

其实关于他的转变一直多有争议,很多读者认为一个案底清白、一心想脱离家族影响的战争英雄,最后却成为了比他父亲更残酷的铁腕人物,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堕落。

但人们有时就是喜欢堕天使,理由同上。

下午刚看完三小时长的《教父》电影,非常精彩,马龙.白兰度的老教父形象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推荐去看。

附录:

一.

当教父吸猫时,他说了什么?

1、不要让猫左右你的思维。

2、猫拒绝做大人物的玩偶。

3、永远不要让猫知道你在想什么。

4、猫常常会突如其来侮辱你,那是必须忍受的。

5、无法掌控猫的人,将会被猫毁灭。

6、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但猫不行。

7、永远不要动猫,不要威胁,要讲道理。

8、不照顾猫的男人,都不算个真正的男人。

9、我准备向猫提出一个一个它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10、如果猫教会我们什么的话,那就是可以杀掉任何一个人。

二.

索尔.温特伯曾经写过一本哲学思辨书《亚伯拉罕的选择》。如果对基督教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圣经中一场著名的献祭,是亚伯拉罕对他独子的献祭: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圣经·旧约》

索尔对这场“人对神的最后一次献祭”,进行了非常深入有趣的分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父》观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