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6 私人树洞式感想,第一次,只为记录与抒发
今天看了一部温馨感人的泰剧,叫《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看到凌晨三点半,哭成大猪蹄子。
很奇怪,让我难过想哭的地方并不是男主角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戏,而是主角内心的成长戏和亲情戏。德为欧儿放弃名额后回到家,因为顾虑妈对他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而感到压抑,最终情绪爆发,华哥进来抱住激动的妈后,原本歇斯底里的德,像被触碰到了某根软肋,瞬间的愤恨化为难过和脆弱。
另一处让我哭得停不下来的地方,是阳台上华哥和德兄弟二人的温情表达。德在哥哥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下出柜,出柜的忐忑胆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隐藏自我秘密的压抑、无人述衷的孤独、吐露心声的脆弱、对哥哥的依靠信任、对妈的自责担忧、失恋的痛苦、错失吾爱的懊悔......情绪复杂,像一味苦酒。
另一幕让我哭的是德和欧儿在水下拥吻,上岸后面对处理双方关系的困境,德手足无措,退怯、犹豫、纠结,一不小心说出了伤害欧儿的话之后,顿时陷入了后悔懊恼和痛苦,最后还是华哥把德接了回去,德就这样坐在华哥装满蔬菜的三轮车里窝囊地大哭抽泣,兄弟俩无需多言,德在这时也无需担心袒露情绪。
还有一幕,是德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中文俗语课本,却发现为了给欧儿制作笔记,把本子剪得七零八落,自己已经没法用来复习了,才突然察觉,原来自己为另一个人舍弃了一切,放弃了梦想的学校,也许很困惑之前对欧儿的感觉,困惑自己为了欧儿放弃一切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无法诠释、无法说清楚这份感情究竟代表什么,却在这时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突然诧异、心疼自己怎么会陷入这种处境无法自拔,开始坦诚面对内心,强烈地感受到这份感情的真实与力量,可是一转念,却发现说过的话、留下的伤疤已经收不回,欧儿已经投入他人臂弯,心中痛苦不堪,对自己的脆弱、软弱、怯懦和对欧儿的爱全部倾泻成眼泪鼻涕和窒息的抽泣。
德身上的矛盾,情绪,真实,懦弱,勇气和成长,都让我感动不已。
和妈的那场戏,也许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亲身体验过的来自原生家庭的和自我的压力、压抑、自责,代际的微小隔阂,还未突破来自母亲希望、梦想的束缚,渴望让她对自己骄傲,把压力背到自己肩上,想挣脱,又不愿意伤害母亲。特别特别能理解那时候德的心情。福建面铺门口那张大红色的“庆祝,今天免费”的招牌,承载了多少母亲沉甸甸的期望?让我想起每次我有重要的考试,我妈都会很迷信地去“拜老爷”,每次回家我爸妈都会炖汤,给我补充营养备考,这些细节,有时候是一种压力,是一丝刺痛,也是一份温暖。矛盾。
家庭的戏真是让我止不住眼泪。哥哥,一个完美的、包容的、亲切、宽厚、成熟的角色。一个和我现实中的生活反差感强烈的角色。我很羡慕德能在哥哥面前狼狈地嚎啕大哭、眼泪鼻涕随心所欲地流。对于出生在一个不怎么懂得表达情感的家庭来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特权。从小我就不敢在家人面前流露情感。父母、家人都是不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记得一次家长会,主题是亲情,同学们都哭了,我也哭的稀里哗啦,老师说,给你的父母一个拥抱吧,我撇着脸流着泪走向我爸,是第一次也是这辈子(目前为止)最后一次试图拥抱他,我爸面露尴尬,轻轻躲开,用手挡着推开,嘟囔了一句别这样。到现在都有心理阴影。还有一次,因为一些矛盾,我哥在饭桌对我咆哮,这是我唯一一次成年后(21岁)当着家人的面在饭桌上啜泣,我爸妈却不知道如何安慰我,只是闷声扒拉着饭,甚至不敢跟哭泣的我有半点的眼神交流。因为,哭泣,在我家,也许是懦弱幼稚的表现,通常只会带来尴尬的、不知所措的回应。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家没有特别强烈的归属感,因为每次脆弱,都只有我一个人躲在被子底下偷偷哭泣,偷偷坚强。后来,在处理亲密关系上,也不善于表达情感,总是回避,压抑,逃避。这些心理和性格,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修补,去成长。
所以看到德的成长,我真的很感动。他感受到对欧儿的感觉之后,也是有过回避,逃避,甚至不敢承认,不敢表达,偷偷在房间里、学校的卫生间、考场撕心裂肺地哭。最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终于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对欧儿表明了心意。也许是过了那个意气用事的年纪,男主角之间的一些爱意和心动,我没有像小时候看言情小说那样“嗑上头”,只是感慨少年之间的爱慕多么诚实、冲动、强烈、单纯、隐秘。看看自己曾经拥有的几段亲密关系(不管是朋友、家人、恋人),总是有许多遗憾和后悔,后悔自己总是逃,冷落、回避对方,孤独地像在海上漂流。是我自己太过苛求,几乎几乎无法掏心掏肺,不敢表达,却又很奢望深刻的共情。看着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孤独和薄凉。如果剧中的人物是我,也许站在夕阳下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吧。
有时候读文学,读小说,总是感叹作者的细腻和感受的深刻,能写出这么浓烈的情感,这么强烈的欲望,这么坦白的关系。绝望、心碎、深爱、渴望、欲望,在作品中璀璨无比,醇厚留甘。和自己苍白压抑的生活对比,自己的情绪、情感总是找不到排泄的出口,理性、冷静总是在我耳边警告,“你要冷静”,“我不在乎”,“没什么大不了”,“虚无”,“就这样吧”,“我没有什么办法”。很少对人心动(不管是朋友、家人...)。我很难过自己的情感变得这么匮乏。
在我的知识里,我把这叫做自我防御机制。因为太害怕,太害怕会令自己失望、受伤,所以干脆不去感受,这样,痛苦和绝望就没办法刺痛我的小小心脏。我已经把心层层包裹。就像call me by your name里面的父亲所说的,“还没到三十岁,我们的情感就已经破产,最后没有什么情感可以给予”。悲哀。
但每次写到这时,总会给自己一点希望。
也许,有一天,有一个人,或一件事,会让我重新获得心碎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