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每个时代的“盛世危言”

武汉红十字会发生的事,让我想起了之前写的一篇文章,直接粘贴过来吧。

标题:愿月光常在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看见书封的话后,我深感震撼,这是文字的力量,这力量直冲思想。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奠定了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先驱”的地位。尽文学地位已如此伟大,但我看来这不免乏味,亦说这是“死伟大”,其真正深刻的是其思想,那是灵魂啊!在那麻木、荒诞的时代,人们以封建的思想,彷徨的活着,在新政府的统治,列强的搅动下,这个民族最需要的不是炮仗,并非暖身果腹之物,而是清醒!

以上,时值于誊碑文的、拿骨子里透着悲凉的鲁迅仿佛觉着东方将泛白。这,是微不足道,但不需很亮,被人看见就够了,微光会吸引微光……他应了钱玄同的邀约,加入由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同年以“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时年37岁。接下我以两面尽量讲讲这篇小说。

从小说结构开始,《狂人日记》由开始一段第一人称文言文和接下来13段第一人称的白话文组成,布局十分精妙。文言部分,以拜访者的身份,写自己归故,访问一位消息渐阙、偶闻其病的中学良友。到来时旧友已愈,“赴某地候补矣”,友兄将日记献于访者,阅过,旧友患盖“迫害狂”。日记记录了期间旧友“所见所闻”及内心活动,多为旧友这狂人被人们所“吃”的故事。

有趣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也用文言开头,我开始认为这是保守起见,毕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才发表一年,《尝试集》文字的不成熟;所以首段文言是鲁迅于过渡的妥协,但将白话文看后,我对《狂人日记》和鲁迅刮目相看。

日记第一段,“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月亮在英文文学作品中含有“疯子”之意,从此开始寓意,狂人发疯伊始,后面段落是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邻居和家人的“眼色”,“交头接耳”,“他们娘老子教的”都使狂人害怕,纳罕且伤心。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狂人发现,原来他们是想吃“我”。之后便是一通的研究,各种的“迫害妄想”,“狮子似的雄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此处可谓四面楚歌般的恐惧,恐惧得无力,无力中又带着轻蔑,尽是无望。那五岁的妹子是狂人唯一可怜的,却已死在他之前,被家人吃,那未必和狂人有关?不能想了,狂人有多狂,就有多绝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他疯了,救救孩子……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谈另一方面,还是月亮,在中文文学有明亮,觉醒之意。我们再看看狂人。“我不见它,已是三十多年”“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我觉得这里多少写鲁迅自己,三十七的鲁迅,察觉到点东西了,可能是《新青年》使他能以笔为矛,使他有刺破黑暗,使屋子透进一点点光的可能。所以他“精神分外爽快”

噢,狂人原来是清醒的人,只是麻木的人多了,就形成昏暗的社会,你要是不顺应,你便是异类,便被“吃”。后面于前对应,便明了讲了什么,狂人越狂,就越清醒。可,清醒何以?

黑格尔说中国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中国的历史是轮回的,意味着苦难的重复。这篇充满战斗性的檄文也透着鲁迅骨子里的悲观。

没有历史,没有自由,没有推进的社会,鲁迅是同情人民的,“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可怕,也没有这么凶。”这是鲁迅最为可贵,他不全盘讽刺,而有对人民的同情,这才是真鲁迅。

正如狂人可能吃过妹子的肉,因他与家人不可分割;鲁迅在这封建社会,又是否受到影响?他察觉了。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但狂人赴候补了。

救救孩子……

救救疯子……

写于 二〇一九年八月六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狂人日记》是每个时代的“盛世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