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希腊神话《俄狄浦斯》对比性格差异,忏悔方式决定不同的悲剧

希腊神话里的《俄狄浦斯》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心理学的典型,其实这个神话里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希腊神话直接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神话的阅读,找到一些西方人文的源头传承,俄狄浦斯的故事虽然考验我们的伦理观,但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很多与我们东方人不同的人格特征,其中有些人格特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甚至能在对比的思考中找到我们很多的悲剧根源。

我先简单的对故事做一个小的概括,俄狄浦斯从一出生就带着神的诅咒,有一点像我们说的“父债子还”,为了躲避这个诅咒,俄狄浦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与这个诅咒进行抗争,为此离家出走,远走他乡,但命运就是这样,最终俄狄浦斯还是在躲避的过程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生下了是自己弟弟妹妹也是自己孩子的孩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俄狄浦斯毅然的承担了虽然是自己无意创下的大祸,深刻的忏悔,并从国王的位子离开,去寻找救赎。

在希腊的神话里,俄狄浦斯被誉为悲剧英雄,为什么是英雄,就在于他的忏悔意识和承担的责任意识,在他的意识中,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己的自由选择,最终酿成了悲剧就需要自己去承担,因此成为了神话中的悲剧英雄,西方人也认为这是俄狄浦斯应该去承受和面对的,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无辜和消除罪孽的理由,一致认为只要你曾经的选择是自由的,你就应该承担你选择之下的任何灾祸。

有很多读者可能对这一逻辑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反响,也没有往深度的层面去思考,不知大家有没有对比发现,我们对待这样的故事,却有着与之完全相反的定义和选择,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这样的解释: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并且之后不断的在时代演变中,这种正义不谋利的思想进行的大力的推广,以这种方式和逻辑理解俄狄浦斯,只要他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应该,或者完全可以免其惩罚和忏悔。

两种文化背景,两种观点,一种是结果论,一种是动机论,在我们看来,只要出发点足够的真诚,所有的后果仅仅是没有按自己的意愿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已,是结果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于是就无需忏悔,无需反思,无需承担。

就像我们看《西游记》唐僧做了那么多的傻事,却都没有反思和自责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自己的出发点背后是“大道”,因此无需自责,虽然我们当今在法的完善上,已经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再追究你的动机,而直接让你承担责任,但对于一些小事上,我们似乎还保留着一些动机论的影响,往往缺少了忏悔意识。

过于强调动机,而不关注结果,往往会给一些人一个开脱的理由,从而使一些人没有用心去严格遵守应该遵守的制度和约束,比如之前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某某地方的烂尾工程,一些官员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遵守应该遵守的约束,如一些专家的考证等等,造成的重大损失都会以出发点和动机论,在处理的态度上进行适当的减轻和消除,这也许对某些人觉得,还仅仅是小事,但这样的事我们甚至可以向上追朔到过去一些大的事件上,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悲剧年代,其实完全是相同思维下的悲剧事件,仅仅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当时的悲剧也无不是在最真诚,自认为最好的动机前提下去进行,但却酿下了如此的灾难性悲剧,不能不让我们真正的去反思,俄狄浦斯的人格中,就暗含了对这种动机论的全盘否定,并有着我们所缺少的忏悔意识,而且这种忏悔意识并不是对自我没有行使自由意志的忏悔,而是对自由意志的忏悔,两者的忏悔有着本质的不同。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希腊神话《俄狄浦斯》对比性格差异,忏悔方式决定不同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