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孩子用针线绣出一个百花园

民间刺绣美育心灵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学生刺绣作品展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为了保证美术课教学实效有效提升,为了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接近生活,除了美术课本需要人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以外,我们选择了有地方特色的,能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的刺绣。

刺绣是用不同纤维质彩线在织品上绣绘图案的技艺,源于战国,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宋至明清广泛流行于陕南。

陕南的民间刺绣盛行于清朝,遍及各县乡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南农村,绣品往往是姑娘出嫁时嫁妆中的必备品。绣品主要用于日常物品的装饰。如披肩、包单、衣物、鞋帽、门帘、帐檐床、鞋垫等。民间刺绣作品将美观和实用相结合,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也美化了生活环境,更满足了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敬意、爱恋和娱乐的精神需要。

所以现在在农村的年龄稍大点,孩子们的妈妈、姑姑、奶奶、外婆、阿姨的基本都会刺绣。现在还有的老年女性大多只绣个鞋垫。

现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刺绣技艺面临失传,刺绣作为陕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传承与保护的力度。

经过调研,根据当地的社区集中的便利,我们学校把刺绣引进校园。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美术,向长辈学习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提高我们思维的灵敏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我们的名族文化的自信。

我们也惊喜的看到,现在的绣品也由生活用品的刺绣,过度到了工艺装饰品的刺绣,跟随一带一路,走进了国际大舞台。绣线也由传统的细丝线,发展创新,有丝线绣,毛线绣,丝带绣。针法也更灵活多样,有十字绣、平绣、托底绣、粗线绣等。绣面也有平面,也有立体。材料更丰富,花样更广泛。

绣品的内容也由传统的有寄托美好寓意的花卉虫鸟图案,到山水人物诗词等画面。结合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装饰精密的结合。我也惊喜的看到,刺绣已经进入了小学的美术课本里面。

从10月份开始,三个月时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师生共完成了百幅刺绣作品。

从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了解安康刺绣特点,教如何刺绣,从不敢做,到同学与家长争相完成, 让我惊讶又感动。孩子在美术课上绣,在操场上绣,在阳光下绣,在家里与亲人一起绣…我看到孩子们闪亮的眼睛,努力的身影。

当孩子们交刺绣作品时,我惊叹他们的手艺。当男孩女孩自豪的说“这是我自己绣的“这是奶奶教我绣的”“这是我姑姑教我绣的”时的傲娇与喜悦,我看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和善,我相信美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扎了深深的根。我们都有满满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我相信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近百副刺绣作品主要内容以花鸟为主,老县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用五彩的丝线,把自然中的一朵花,一株草,用针线描绘与布上,梨花开的清雅,牡丹开的热闹,菊花开的傲然,梅花开的动人…好似绣了个百花园,在这个春天争相斗妍。大家不仅学习了刺绣技艺,陶冶了性情,更是提升了审美,融洽了情亲。赏心悦目,乐在其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也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

孩子们都作品也得到了省美协副会长宋亚平老师的赞赏与肯定。她鼓励我们继续把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

希望以后我们能创造出更美更有特色的刺绣作品,让传统刺绣技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增添靓丽的风景。

还是来看看师生们的作品吧!

师生刺绣作品展示

学生的刺绣课堂

学生刺绣作品展示



学生刺绣作品展示

余霞老师带领学生在阳光下做刺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里孩子用针线绣出一个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