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其实很不待见猪肉-吃的历史(十八)副食猪肉

汉字的“家”自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字,基本框架没有大变化。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这个字,说上面是个屋檐,下面养了个猪,就是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豕(shǐ),彘(zhì)也。”从甲骨文字的刻画上来看,“豕”字就是一只猪,四蹄,有尾。“家”就是一个房子里有一只猪。

“豕居之圈曰家”,“苏果”很长时间整不明白,屋里养个猪按说是猪圈啊,怎么能是“家”呢。屋檐下有“人”, 有“牛”,甚至养条狗都不是家,有猪就行,可见猪在我们文化中的位置。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猪肉消费大国,稳占全球一半份额。每两斤猪肉里就有一斤是被中国人吃掉的。在中国人自己的肉食结构里,猪肉却毋庸置疑地拿下了最大份额:中国人所吃的肉食中,超过80%都是猪肉,人均年消费猪肉40公斤以上,猪肉价格波动都会牵动国务院的重视。但在历史上,我们虽然养殖猪很久远,古代中国人对猪肉的看法可不像现在,猪肉的排序,远落后于羊肉。

猪八戒是个配角,也是配菜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受待见。“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连《西游记》里,大家都想吃唐僧肉,猪刚鬣先生是那个配菜。

从排名上看,牛羊在猪之上,像我们之前说的,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最早在汉代,牛已经被立法保护,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食用。所以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魏晋墓地砖画的庖丁解猪

之前聊过吃羊肉在古代是主流,比如宋朝羊肉是皇家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皇帝想撸串-吃的历史(十七)副食之羊肉 -

宋代猪肉不被士大夫、富绅所接受,仅仅是贫困百姓的副食品,或者说猪肉是低档的肉食。吃货诗人苏东坡是有得吃就能写诗,《食猪肉》不能算是夸赞猪肉,而是对猪肉地位的现实解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

苏东坡在东京汴梁时,虽然吃羊吃到腻味,后来被发配去惠州的时候就吃不上了,但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作为罪官他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弄一些羊骨头回去吃也很解馋。

任何困难都是挡不住一颗吃货的心的。苏东坡在杭州任上,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这种猪肉菜肴,命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但苏东坡的这个发明纯属是不得志的时候,生活穷困潦倒吃不起羊肉了,只能吃猪肉的被动行为。

诸葛丞相版苏东坡

明朝时,猪肉逐渐流行。明人吕毖编的《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就是说明朝之前,“苏果”在酒店吃饭点个红烧肉之类的,恐怕会被人看成下里巴人,不过即使明朝之后,吃猪肉也不是阳春白雪的事。

例如1840年的时候,英国人的炮舰开到大清国,天朝上国还不知道对方是来踢馆的,把对方当作以前朝贡的番邦。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还按招待贡使的老规矩给英国舰队送吃的,包括20头阉牛、200只羊及许多鸭和鸡鸡蛋,唯独没有猪肉。这个时候了,猪肉还是低“肉”一等。

番邦是来踢馆的

相比吃牛肉的豪爽,吃羊肉美味,好像古代说吃猪肉的段子很少。苏果能记住的,就是那个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上有个吃猪肉的,还是生猪肉的例子。

当时的宴会上,已经到了项庄舞剑的危急时刻了,张良出门把樊哙找来了: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樊哙是个勇士,吃生的猪前腿,才对得上他的气质。但即使你再厉害,猪肘子也不不好生啃。试想一下,樊哙如此的好汉,张开大嘴也扯不下肘子上的猪肉,只得乖乖的放到盾牌上慢慢切,也是搞笑。

樊哙,汉朝开国元勋,后来官至大将军,左丞相,最早是贩狗的出身。英雄不论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人其实很不待见猪肉-吃的历史(十八)副食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