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梵高:《播种者》

这句话不知从何而来,意思是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收获与付出成正比。这或许是传统农耕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共识吧?成书于明代、后经清人周希陶编定的旧时儿童启蒙格言《增广贤文》中有“勤奋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之语。格言“天道酬勤”与此同义。意在告诫人们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不要幻想着一步登天,坐享其成。

台湾嘉义能仁禅寺慧深法师撰有《耕耘与收获》一文:“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然只是一心耕耘,不去计较有多少的收获,但是只要耕耘得当,不是‘揠苗助长’,必定是会有收获的。” “颠倒众生就是不种因而期望有果,‘不问耕耘  只问收获’,一旦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就只会怨天尤人,烦恼、嫉妒而不好好检讨自己。”这是说的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一般情况下,有耕耘就有收获;不耕耘则没有收获。

从印度传入我国的《百喻经》里有则故事:有一个富翁,他的朋友建了一栋三层楼房。这位朋友请富翁去参观,富翁一看,果真是美轮美奂,尤其第三楼更是富丽堂皇。富翁心想,我有这么多钱财,应该也来修建这么一栋楼。但是又想,要建这一栋楼所花的时间、金钱太多,干脆只建最上面一层就好了,可以省下其余的时间和金钱。主意打定了,富翁就请来一位木工,并且要他依照那位朋友的第三层楼为标准去做,但木工说:“一定得先打地基,再盖第一层、第二层,这样子才能建第三层楼啊!”富翁却坚持说:“我只要第三层楼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木工见富翁这么坚持,为了赚钱,就依富翁的意思,地基也不打、一楼、二楼也不建,只用几根大木头当架子撑起来,直接建第三层楼,当然很快就建好了。落成的时候,富翁请了亲戚朋友来参观,亲戚朋友们一看,都觉得这栋房子非常危险,谁也不敢进去,于是只有富翁自己进去,自己赞叹、自己欣赏。没过多久,这栋楼经不起考验,很快就倒塌了。

这个故事似乎说明了耕耘与收获的数量关系。但是,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还容易给人误导,因为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宋代张俞的一首《蚕妇》就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看吧,本来养蚕缫丝者应该绫缧绸缎,锦衣玉食,因为是他们创造了财富,可事实却相反,那些穿得珠光宝气的,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多么不公平!李绅《悯农》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是触目惊心。

不仅如此,耕耘与收获的关系其实十分复杂微妙。台湾作家刘墉在《超越自己》一书中有“只问收获”一文:“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我们对于自己,固然可以讲“只问耕耘”,以求心安。但是别人对我们,却常常“只问收获”。即使是赌徒,都只问他下桌时,能带走多少筹码,又何必计较,他上桌时有多么地阔绰?”

富勒《至理名言》里有句名言说:“除非结局好,否则任何事的开端都不能算好。”

明心网刊载周丽的文章说,因为收获难料,所以但问耕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很微妙地勾勒出一个人坦然无视结果的态度,并非指不关注最终成果,而是说明一个人在奋斗过程中就得有忽略结果影响的心情去做事,成功与否有时也看机遇,但认真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水平,在其中已收获了很多,结果怎样已不再属于计算范畴,问心无愧了。”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德国人霍斯特·施托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崔琦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崔琦认为,“获得成功,要有一定的运气和时机,但勤奋是基础。”他说,他每年都要带二三十个研究生,他们都很刻苦,往往把别人花在舞会上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周末不休息,一天工作十至十二小时是常有的事。他喜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格言,而得获诺贝尔奖,却是多年心血耕耘换得的大丰收,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一收获,崔教授淡淡地一笑并不直接作答,他说他将与往常一样,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他的书,埋头于物理学研究,因为那是一个令他感到其乐无穷的世界。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科技的应用、资本的运作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使耕耘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圣经》安慰我们说:“那含泪播种的人,必含笑获享收成。”我们相信“有播种,才有收获”,但是未必“大量播种就能大量收获”,或许只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广种薄收,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在耕耘播种的同时可能还要做好颗粒无收的思想准备,但不可抱有不劳而获的幻想,因为虽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成天指望有馅饼从天而降却绝对是痴心妄想。

米勒:《拾穗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