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启迪灵性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论小学教育的本质

                                                                                    靖师附小  李岩云

     多年以来,作为一名有追求的教师,面对自己每天从事的事业,我们都会不断地拷问自己,“如何去教学?这样做对不对?教学的方向在哪里?”等一些问题。在反复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取“他山之石”,来攻“自己之玉”。去发达地区去学习,就是一条比较好的捷径。但在学习之后,我们往往怅然若失,发现我们要么只能学到皮,学不到瓤。要么看到的东西与我们差异较大,嫁接过来会水土不服。例如,我们看到,在发达地区,人家的办学硬件非常豪奢,文化氛围浓厚,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去做,对于我们这些落后地区来说,就勉为其难,很难做到。而人家的办学理念如何,办学方法怎样,我们又不得而知,只是看到一些大口号。再例如全国在热炒“杜郎口经验”“高效课堂”等等,其实这都是一些如何学习、如何应试的方法经验,一些解决目前教育需求的短期策略,远谈不上理论,也没有得到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认可。对于中学还有意义,对于我们小学,就不是那么的适合了。那么我们小学的办学方向在哪里?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定位。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认识到,我们小学要塑造怎么样的人。目前由于全民都盯着高考,而且学生的就业出路又比较窄,大家都把成绩看的比较重。另外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抓成绩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简单、易操作。所以从政府领导到学校管理层,从教师到家长,大家都重视成绩,都在抓成绩。的确成绩很重要,没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储备,就不能适应将来的高层次的学习。但对于小学,学习成绩就真的那么重要?除了成绩,我们的教育就什么也不剩了?我认为远不是如此。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的确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知识能力基础,也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业成绩,但是完全没有必要特别强调要多高的成绩,更没有必要以成绩论英雄,认为成绩高的就是好学生,教出好成绩的就是好老师。我们教了多年的教师都深有体会,要出高成绩,特别是平均成绩要高,仅仅靠课堂的精彩,是难以实现的。我总结,要取得平均成绩的高分,除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外,你必须要有三大提分利器。一是“题海战术”——大量的习题训练;二是“铁面政策”——严格的管理手段;三是“时间策略”——大量的学习时间保证。一个成绩骄人的教师或多或少的都会应用其中的一些,说完全没有,仅靠课堂教学,那是自欺欺人。

    那么我们一一解读这些提分方式,是否有必要。首先说大量的“习题训练”。如果我们从小学一直贯穿到高中去研读教材,就会发现小学就是一些浅易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反复的训练、高强度的训练。但要让平均成绩上去,你就必须给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训练,他们才会掌握。在我校这方面还不是太严重,在某些学校,反复训练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学生几乎就是做题的机器,每天的家庭作业晚上需要做的9点多,做完抄写的,再做册子上的,做完册子上的,再做卷子上的。总之学生课余时间就是做题时间,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接下来我们再说“铁面政策”。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的管理就得如同军事化,整齐划一、有令必行。这样才能保证管得住学生,取得来成绩。我们发现,那些脸色凝重,管理严格的班级,往往有好成绩。而那些教师太“面善”,学生较活跃的班级总是成绩差一些。因此我们的教师都秉承“宁可给个好心,不能给个好脸”的“高尚理念”,板着面孔教育学生,时不时地体罚学生。“不打不成器,不骂不成才”嘛!又有几个教师能去耐心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教育?学生见到教师是“恐惧”多还是敬重多?这样的学生又有什么个性可言?我们难道不是在泯灭学生的天性?最后说一说“时间手段”。要保证有一个出色的平均成绩,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个学习时间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时间以外,还得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没有课堂时间的保证去讲解,学生的理解、做题技巧都会不足。所以我们许多教师都占用了一些“副课”。这些“副课”由于由于得不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学生在校除了语、数、外的知识学习以外,得不到美育的陶冶,德育的熏陶、体育的锻炼、智育的启迪。这样的人有什么用?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意义?可能有人就会说,你说的好听,可惜不切实际,考不上一切都等于零。前些年的“素质教育”不就是例子?还不是失败了?

    是的教学很重要,成绩必须重视。学生在将来不得不面对高考的选拔,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痴人说梦。应试教育应该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应试那是中学教育的事情,小学成绩再高,基础再好,对将来的应试来说也意义不大。毕竟知识还太浅薄,在中学去训练完全跟得上。但过分的强调成绩,其负面作用特别巨大。科学研究表明,高强度的脑力训练只能在16岁以后——智力发育成熟以后去做才合理,过早的训练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性。我就举一个我身边现成的例子。8年前,我带了一级学生,两个班各带了四年。其中的一个班语数外三个老师都非常认真,我所列举的“三大利器”都不同程度的用到了,小学毕业时,成绩当然很好。但几年后,在中考中就有一些当时智力很不错的孩子没有考上高中。我就察觉出了问题,学生在中学出现了厌学、思维禁锢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学生进了一、二中的重点班。可是三年后再跟踪观察这些学生,他们就是考上二本的都寥寥无几,更不要说重点了。补了二年还是没有几个学生考上二本,令人大失所望。与之相比,当时成绩不是那么高的班级,反而考上的学生多,还有好些重点。这就是过分强调成绩的结果:除了造成学生厌学、泯灭学生天性、禁锢学生思维,没有任何好处。

    那么我们小学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小学不是仅仅为初中输入合格的学生,更应该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小学这六年里,学生的身体在茁壮成长,智力在快速发育,人生观、世界观也在逐步形成。就如同一张白纸,给他染上什么底色,这一辈子可能都会存在,再也洗刷不掉。那么我们应该塑造怎样的人?给予他们怎样的灵魂?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纵观古今中外,要成为一个为民族、为世界能做出贡献的人,就必须要有伟大的价值体系去启迪。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东方几千年,与我们几千年传承的儒家价值体系是分不开的。虽然儒家学说中有许多与现代文明相违背的东西,也就是糟粕应该剔除,但是其精髓,如何塑造一个君子的修身之道,是值得现代人去借鉴的。因为有了儒家学说,所以几千年以来,每在危亡时刻都会有许多民族的精英出现,其光辉传耀万世!岳飞的精忠报国,陆秀夫的蹈海而死,文天祥的名留汗青,张自忠的英烈千秋。再看看唐诗宋词中的人格、情怀,我们就知道国学中有数不清的宝藏等待我们去传授。

    因此营造学习国学的文化氛围,实实在在讲一些国学经典,就大有必要。我们现在的孩子对于经典的认识,大都来源于影视剧,学生看了影视剧以后在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现象,学生很难有发挥想象的空间。而阅读国学名著,学生在阅读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塑造自己的人物,所谓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深入阅读体会也更深刻,感悟才更全面。

    其实有关国学教育的案例,在其他学校早已开展,今年在我看到一个师大附小学生的暑假作业后,特别感慨!他的作业是这样的:第一天是将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背会;第二天他的作业是背会岳飞的《满江红》;第三天让我更惊讶,他居然拿着古本《三国演义》在读,我说这你能读懂吗?为什么不看简本的?他说:“我们老师让我们必须读古本的,还要将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抄下来。”而他的语数外作业,就是学校发的两本册子,不几天就做完了。而我们学生的暑假作业,学生早晚都在做,好多天都完不成,而且全是课本知识的复习,我想这就是我们与名校的差距!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是教育的起码职能。一个没有基本生活能力的人,就是学习很好,是个天才,又能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恢复生活技能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搞卫生、如何做饭、如何缝纫、如何种植、如何过马路、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们的实践活动课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每周保证一节课让学生实践一些生活基本技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除了给他们应有的基础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外,还应该给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启蒙教育。例如音乐、美术、体育、手工、摄影等等。学校应该在多个领域开展活动,让学生去接触、去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他能在某方面掌握多少的知识技能,而在于给他打开一扇窗,让他去探究;引导一份兴趣,让他去学习。记得看过一个报道,一位老教师去美国探亲。在她的印象中美国孩子的书包应该很瘪,但当她亲眼目睹之后,让她惊讶地是:美国孩子书包竟然是两个,而且又大又沉!打开书包才发现,迷恋昆虫的同学,书包里装的是昆虫方面的书籍、图片。爱好体育的同学,书包里装的是体育器具。原来美国孩子书包里装的是各自兴趣爱好。这些积极向上的兴趣与爱好,可比死扣书本和考一百分好很多!独立创新的精神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小学六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求学时段,也是一个个可爱的嫩芽,破土而出渐渐成长的过程。在这宝贵的生命时段里,给孩子以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全的人格操守、实在的生活技能、多样的兴趣爱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小学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启迪灵性,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2014年6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人为本启迪灵性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论小学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