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内政,及一个葬送前汉的幽灵

就可读性来讲,内政写起来远远不如军事外交有趣,尤其是内政还撇清政治斗争之后。

但讲一讲内政,有助于我们理解治世之所以为治世,因此,还是单独开篇聊一聊。

方式嘛!重拾分节主题写法,这样可以让抽象问题清晰一些。

宣帝用人:善择贤能,任用循吏

霍光大魔王不说了,没得选,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

魏相、丙吉,一个严毅刚强,一个宽大容人,一刚一柔,二人一个丞相,一个御史大夫,合作了足足八年,是一对黄金搭档。

魏相去世后,丙吉接任丞相,御史大夫是萧望之。

萧望之年轻,儒学造诣却很高,宣帝很器重他,但这个人,堪称儒生臭毛病集大成者,好高谈阔论、实操差劲无比。所以,宣帝也是在用与不用之间徘徊,不久就用黄霸代替了他。

黄霸是著名循吏,清正廉洁,执法公平。在宣帝继位初期,他就被调任中央担任廷尉平,后来因为搅到夏侯胜非议汉武帝案里下了狱,遇赦出狱后,重新从地方升到中央,堪称曲折。

但这一次黄霸运气很好,在任御史大夫后不久,丙吉去世,他就接任丞相,此外,丙吉推荐了杜延年当御史大夫。

黄霸担任丞相,水准比魏相、丙吉差了很多,甚至闹了几次笑话,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没有什么建树。

不过,此时已经到宣帝末期,国家边境安定,内部和谐,帝国平稳运行,对首席行政官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能像萧规曹随的曹参那样,也不错。

杜延年则是著名酷吏杜周的小儿子。不过,他不像老爹那么严酷无情,相反,他为人厚道。

典型的案例,是侯史吴藏匿桑迁案,那是丞相田千秋跟霍光的唯一一次正面冲突,田千秋女婿都被霍光处死了,田千秋却安然无恙。

这其中,田千秋一直以霍光马首是瞻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杜延年在其中和合内外朝的努力也至关重要。

另外,杜延年的政务能力也颇为出色,霍光秉政期间,罢酒专卖、控制盐铁价,都是他提出的切中时弊的善政。

最后,我们回到黄霸任职地方太守期间。

黄霸曾经因为作颍川太守治行天下第一,而得到奖励,奖励内容有三项:俸禄提升为中二千石级别;赏赐黄金百斤;赐爵关内侯

这是有汉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而这牵涉到汉宣帝任命地方太守的一个重要思想。

汉宣帝认为:地方太守直面地方人民,其选拔极其重要,要多选良吏,同时,让良吏长久任职地方,免得换一次太守,一个思路,让老百姓无法适应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就堵死了地方太守升迁中央的空间。

汉宣帝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应当升职而无法升职的,提高待遇,厚加赏赐,乃至封侯。

至于地方官吏的选拔,汉宣帝基本都要在官吏入职前,亲自接见,详细询问,而相关的考核措施,也做得很严密。

这样做的结果是: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汉书-循吏传》中提及的几位,基本都活跃在宣帝时期。

打击贪腐、约束酷吏

田延年在安葬昭帝时贪污三千万钱,最终事发自杀。

此案,可以认为是汉宣帝与霍光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但同时,也体现了宣帝对官员贪腐行为的态度。

另外,河南太守严延年,因为严酷不道,被判弃市。

在汉宣帝中期以后,类似汉武帝、霍光时代,专以严酷好杀治理地方的官员,渐渐没有了市场。

霸王道杂之,宣帝的霸道是什么?

从任用循吏、约束酷吏看,宣帝时期的政治,相对汉武帝、霍光时代,有显著的右转倾向。

汉武、霍光严刑峻法,导致地方豪强、甚至中产阶级大量破产。极坏的一面,是破坏了经济,而积极的一面,则是强行消灭了中间剥削阶级、促进了阶层流动活力。

而当宣帝执政右转,毫无疑问,在打击豪强方面的力量就会力有不逮。

但汉宣帝至少还坚持了两个底限。

1、儒家那一套,洗脑御下可以,但统治阶级领导者自己千万别信

所以,当杨恽、盖宽饶非议朝政、妖言邪说试图动摇汉朝统治的法理基础时,格杀勿论。

所以,当宣帝仁弱的太子刘奭被萧望之们洗脑成功,为杨恽求情时,宣帝气急败坏地喊出:“乱我家者必太子”!

2、地方大族,隔一段收割一次,始终坚持

收割的方法很简单粗暴:强制搬迁。汉代皇帝每一代都要修陵墓,同时,都会把郡国豪强大族迁到陵墓旁,打造新的聚落。

这一策略,可以强干弱枝,也能遏制豪强在地方做大成为土皇帝的形势。

那么,所谓的霸道,就是国家暴力机器。

国家暴力机器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只看它是被用来维护公平,还是仅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只可惜,当汉宣帝都不得不右转时,这个帝国已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深切影响到了。

帝国被彻底控制,只需要一个软弱的皇帝,或者一个懒惰的皇帝。

而汉帝国,先来了一个软弱的,又来了个懒惰的。这是后话了。

宣帝朝其他善政

继续轻徭薄赋,隔三差五减免租赋,让利于民。

执法轻平,一方面,删减了一些明显严苛的律令,一方面,对廷尉等负责治狱审案的官员严格要求,减少枉法。

汉宣帝对死刑非常慎重,颇有文帝之风,他还多次亲自审理重案大案,以防有无辜冤死的。

而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帝国粮食储备大量增加后,他又恢复了常平仓,从北地、上郡、陇西这些地方以低价收集粮食,供给关中人民使用。

关中作为都城所在地,虽然有渭河平原千里良田,但随着人口增多,粮食已长期无法自给。每年都要通过黄河从关东逆流运输大量粮食,这对关东人民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公元前54年,据大司农耿寿昌的奏请,恢复常平仓,从西北边郡买取多余的粮食后,每年负责关东漕运的劳力一下缩减了一半。

总结

皇帝,或者其他称号的最高统治者,可以有个人喜好,可以有业余生活,但这些都不应该影响到帝国的大政方针。

皇帝,是主动作为、励精图治都很难做好的,全凭自己喜好,懒于作为,是不可能做好的。

汉宣帝,在坚持帝国的基本制度方面、在选拔官吏方面、打击豪强方面,都是主动作为的典范。

当然了,昭宣中兴,本质上,是汉帝国经历汉武帝时期的损耗,生产力还未达到顶点,但昭宣两朝容许人民休养生息的结果,是广大汉帝国人民创造了大汉帝国的鼎盛局面。

昭帝、霍光、宣帝,中兴,得承认运来天地皆同力。

那么,当整个汉帝国的耕地全部被耕种,而新开垦荒地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生产力趋于停滞时,该怎么办呢?

我们现在知道,计划生育是个办法,商业流通是个办法,但汉帝国当时,没有人知道。

很遗憾,宣帝之后,君主专制的中国古代史,将第一次跌入历史周期律。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宣帝内政,及一个葬送前汉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