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很多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又该发作了。这个病症主要发作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亲戚之间。特别是半生半熟,或曾经熟悉而后渐渐陌生的亲友之间。
这个问题早已存在,如今越演越烈,是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先来分析一下这种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原因,找到病症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就算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患者药到病除,至少可以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对病情有所缓解。
如今的青少年之所以不喜欢到亲戚家串门,也不喜欢亲戚间的相互往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总结一下主要原因。
首先,是对假期生活的自由支配权的维护。
经过了一年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人人都想要好好的放松一下,休息休息。
而且,对于自己的春节假期如何度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规划。而在这个理想规划里,亲戚之间的相互往来只属于大人们的考虑范围。对于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来说,这是不在其考虑范围内的事。至于这种姻亲关系的维持意义,很多青少年朋友们认识不深,也不以为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有必要加深认识,要深刻意识到维护这种亲戚关系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知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亲戚之间,虽然没有朋友之间那么好相处,那么无拘无束,那么畅所欲言。但是,它毕竟是姻亲关系,只比直系亲属远一层,这种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至少比陌生人或不太陌生的人更亲近,这是由姻亲关系决定了的。
当然,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否则,久而久之,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人情也就淡了。
许多青少年朋友宁愿在家睡懒觉,也不愿走亲戚,真的应该改改自己的惰性了。
其次,怕麻烦,嫌事多,也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亲戚之间的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原由。
这里举一个例子。
今天读到,有位简友在发文。里面说到,自己身为小主人,因为动作太慢和判断不清局势,从而没能及时替客人们盛饭,因此遭到家里人的一再报怨。搞得自己心情极差,从而患上了社交(亲戚往来)恐惧症。
记得女儿小时候,每年春节家里都要请客吃饭。有一次午饭后,面对满桌剩下的美食,她愁眉苦脸,一脸纠结地向她妈妈诉苦:“妈妈,以后每年春节,我们家能不能不请亲友们来作客。你看,剩下这么多菜,还有这么多碗筷要洗,叫人怎么收拾才好呢?烦死人了。”
我们的广大青少年朋友要注意:到亲友家作客,别做“大爷”,吃现存。
我们要积极参予到主人的饭前准备工作和饭后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等工作中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主人分担部分工作。
尽量别踩着饭点才来,用完餐就急急辞行。这样做人,对主人家极不礼物。
虽然说人到人情到,但那也只是说说而已,相对于人不到场的情况而说的。在客人与主人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维护友情亲情。只有共同的参予,才能更好地共同分享。你的分担,就是在为主人减压。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亲戚之间的往来当作一个社交平台。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和重建我们的人脉关系。
要知道,上辈人的交情是上辈人的,不可能直接嫁接到下一辈身上,这需要我们下一辈人去积极维护和重建友谊亲情。任何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维护才能延续。
还有,亲戚之间和朋友之间一样,更加看重情义。尽量少一些经济上的来往,让关系纯粹些。
不到万不得已别向人开口借钱,每个家庭的开支都有预算和安排的,各有各的规划,别轻易去打乱别人的生活节奏,影响到别人的投资计划。你真有过不去的坎了,别人自会向你伸去援助之手。友谊的小船,未必是说翻就翻得了的。
最后要说的是,很多青少年朋友之所以不愿意走亲戚,是担心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与亲友打招呼。有些长辈都不一定完全清楚明白。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不管是主人家还是作客的亲戚,长辈最好提前向家里的小辈介绍一些可能参予到的人的关系、称呼。
见面时,对于孩子不认识或忘记了的人要重新替孩子一一介绍情况和关系,并教会孩子应当如何称呼。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为了更好地重建或维护亲友间的关系,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最主要的,是避免了年轻一辈之间,年老与年少两辈之间可能出现的,认知方面误会而引起的尴尬与不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春节期间,亲友们相互拜年祝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科学地有所选择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这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年轻一代,更要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髓,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