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创业领域这两年特别火——K12教育。
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培训。
其中重头戏,就是上各种培训班。
什么英语班、奥数班、舞蹈钢琴书画体育班....
费用通常都不低。
我广泛地打听了一下,比如在北京,比较有名的培训机构,一个课程,一年学费上万是常态。
比如我朋友家七岁孩子正在上的学而思,8个月学费一万八。
而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呢,又起码两三个班起步。
于是一线城市的家长们,一年要花个四五万元,在培训班上面。
我的朋友斩钉截铁的跟我说——
这是最基本的、肯定的、必须的,不能省。
二
这是一线城市,那二三线的家长,负担会不会小一些呢?
其实并没有。
我七月参加同学聚会,有好几位回到老家的同学,都兼职办起了少儿培训班、幼儿园。
因为赚钱啊。
二三线城市虽然收入相对低一些,但家长在小孩子身上花的钱,并没有少多少。
比如钢琴,我一个妹妹在太原教钢琴,一节课的课时费要300元。
我跟她打听了一下,在当地,两百多是正常价格,也有高端一点的,四五百。
如果找大学老师教孩子,800元一节课也不是没有。
而我问过北京的朋友,价格也差不多了。
我另一位南京的朋友,花销略少些,她给孩子上了奥数班、英语课、足球俱乐部、还学了作文...
一年起码也要花上三万元。
这还只是教育“硬件”上花的钱,还有潜移默化的“软教育”呢。
很多妈妈跟我讲,孩子有两类钱省不得——
一个是培训班费用:
现在学校特别看重综合素质,体育不及格你都当不上班干部呀。
一个是旅游支出:
光上课也不行,还要多出去看看世界,见识多了小孩子才更有自信眼界更广。
而带孩子出游的尴尬是,只能选在寒暑假——最贵的时节、最热门的线路。
老人也要跟着一起嘛,顺便孝顺父母了。
于是一大家子出游一次,花两三万也算是基本操作啦。
怎么说呢...在孩子教育这条跑道上,虽然丰俭由人。但各地的家长们,花销并没有相差太多。
也算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吧。
也难怪上次的一条评论,被大家顶了这么高:
身上背着这么多无法缩减的消费,父母压力也是蛮大的。
于是呢,连带K12领域的分期付款也火了,很多家长都分期付款。
三
像我这种大龄单身,有时候是会不太理解,父母为什么自己省之又省,但却肯在孩子身上花那么多。
其实很多花销,明显都超过自己承受能力了。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型朋友跟我“诉苦”,现在她都不敢跟其他妈妈一起玩了。
因为家长们到了一块,总是会不自觉攀比——
我家孩子最近上了什么培训班;
谁家的孩子去了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多少万;
孩子的同学生日会,家长给所有小朋友都送了礼物,一个3000元;
...
这种话题聊多了,大家的焦虑就被放大了。
现在贫富差距在拉大,很多人会比较焦虑于阶层固化这件事。
给孩子上培训班、花钱提升各项技能和素质,算是排解焦虑的一个出口吧。
有一种说法,把“同一个阶层”叫“同频”。
我上文提到的一位朋友,非常不喜欢这个词:阶层是有改变可能的,“不在同一个频道”,听起来有排他性、冷冰冰的。
意味着怎么努力,都无法对话了。
ps.
说到这里,今天好像有点沉重啊?
哎呀没必要没必要。
其实说实话,虽然我不太理解,但还是非常乐于看到家长们,在教育上这么花心思的。
这说明我们还是一个很年轻很有干劲的社会啊,主基调还是爱拼才会赢。
年轻人还有上升空间。
前几天“五岁小孩优秀简历”这么火,也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吧,我们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下一代能有更美好的人生。
这没什么不对的啊。
我比较担忧的是,有一天类似的新闻出现,大家不再讨论、或全是冷嘲热讽:“不在同一个频道还非要对话,可笑死了”。
——这才真是死气沉沉,无可救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