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心人类图房鼎容老师带领中国最专业人类图咨询培训机构,关注获取海量干货!
之前有一个消息,在王者荣耀的人机对抗中,人工智能再一次完胜人类。在以往的对抗中,人工智能在象棋围棋这类的棋牌游戏中,已经连连获胜所向无敌。然而面对像王者荣耀这样的大型游戏,面对巨大信息量,复杂的决策和信息不完备的模糊的决策过程,我原以为人类会有一定的胜算,结果还是令人震惊的一边倒。腾讯科技的这篇报道称在对抗中,人工智能展现出了超绝的决策和应对能力,战略新颖,执行狠辣。人类的职业玩家毫无还手之力。
其实很简单,即使像王者荣耀这样的大的互动决策游戏,虽然充满了模糊和大量的变量,但它底层的决策机制还是前瞻性逻辑思维。在人类与机器的逻辑思维的对抗中,不论展现形式如何,机器的压倒性优势已经是毋庸置疑了。这里的另外一个关注点就是机器的巨大的学习能力和强大处理能力。该文中提到,机器一天的完成学习量是人类训练量的440年。以这样的速度快速学习和累积,机器的实际能力是以几何基数爆发式增长,而且24小时不休息,人类怎么可能跟机器匹敌呢?
不远的将来,你做的工作如果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工作方式的话,全都可以被机器取代。比如会计,审计,文章编辑,文书处理,行政,工资计算,档案记录甚至编程的工作, 通通可以被机器取代。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24小时上班,没有情绪,不请病假,工作精确,只要插电,不会要求加薪的人工智能员工,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以我以前任职的公司举例,一个流程改进团队,用几个简单Macro/宏编制了一个邮件处理加自动执行的小工具取代一些过去需要人工完成的简单重复工作,冠以“机器人”的名字。实施后在公司里广受欢迎。虽然,这种工具与真正的人工智能还相差甚远,但从它受欢迎的程度可以反映出企业对这种局部替代人工的解决方案的偏好。基于刚才提到原则,地球上一半的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完成了。
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里都会倒吸一口冷气。
你的工作是可以由机器取代的吗?
你的孩子将来的工作是可以由机器取代的吗?
也许你还心存侥幸,那么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关于货运车辆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货车的自动驾驶远比家用轿车的自动驾驶复杂的多。尽管如此,基于最近两年对于自动驾驶趋势的跟进,作为一个在物流业工作多年的物流专家,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五年之内自动驾驶的货车完全可以在公路上取代人工驾驶。目前商用货车自动驾驶在美国,已经在公路体系正式运行。在中国的特定场景试点已经开始。
对于机器驾驶来说,它有着人类驾驶所无法比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机器不会打瞌睡,也不会“误判”。当然它的前提就是机器驾驶能够在实际驾驶路面上积累足够的驾驶经验,形成完整的与计算方法和预判逻辑。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虽然对于学习驾驶,机器不能像打王者荣耀那样,一天完成人类440年的学习进度。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机器累积学习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很多。一家世界领先的货车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已经累计将近百万公里的实际驾驶里程。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快速上升。
也许你会觉得货车驾驶技能相对简单,那么,我们谈谈技能要求更高的行业——医生。人工智能取代医生的前景如何呢?知乎上的知名撰稿人洪言若轻是这样描述的:
过去大家认为机器之所以不能取代医生,是因为在诊疗过程中大量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现在通过类似王者荣耀这样的人机对抗,我们已经发现,处理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问题恰恰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也许机器不能马上取代医生甚至整个行业,但是取代诊疗环节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而且已经在包括乳腺炎筛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第二个例子--
相信知乎上很多人,尤其是医生同学会对人工智能替代医生而嗤之以鼻,认为这完全不可能,一如20年前国人对围棋的信心的一样。
首先思考诊断过程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作为普通患者,对医生的工作基本都存在着不甚了了的地方,比如凭什么看了几张化验报告,医生就能得出对病情的大致图景呢?这个过程对一般人来说,是为“黑盒(Black Box)事件”。那么黑盒中到底是什么?是接受了很多年灌输的医学常识吗?是N年实践得出的经验吗?是熟读最新文献获取的最新医疗趋势吗?也许都是,又都不是。我认为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信息优化组合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找“老医生”?人们为什么会有医生越老越有经验的说法?我们到底是按年龄、按从业时间长度、还是按其他什么来“信任”眼前的医生的呢?要普通人说来,是经验,而要我说来,则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请注意这其实是计算机的优势所在)。和大多数理解的不同的是,“经验”并非务虚的所在,我们说的所谓医生姜是老的辣,实际上不仅仅只是”见多识广“,而更是把所识之广与个体差异化表现整合在一起,进而得出结论的能力。要强调的是,好的医生一定有很强的信息优化组合能力,而不是其他什么。
人工智能实现医生的诊疗功能,还是有足够的把握的。刚才说到,信息的优化组合其实正是计算机的优势。而基于优化组合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神经网络之类的算法技术,早已不再是以前“穷举”法的年代了,计算机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如果机器连医生类复杂性的工作都能做,你的工作,安全系数有多高?
那么在未来到底什么样的工作,人类可以继续保有,不被机器取代呢?
通过人类图,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面向未来的逻辑思维
第二种,回顾过去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情感思维
第三种,基于当下,以艺术创作和创造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三个思考领域,机器已经在逻辑思维完胜人类,并且在将来会长驱直入,取代人类大部分工作。
然而在情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机器还无法跟人类匹敌。很简单,机器到目前为止无法理解人类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也无法产生各种情绪。机器也无法基于当下的原则,创造出一幅具有真正独创性的简单画作或者一首音乐。那么未来机器是否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赶超追上人类呢?客观的讲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我觉得可能性非常低。
回到我们对自己和未来我们孩子的职业的评估,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你从事的工作是否牵涉到与他人的情感流动和艺术性创造与创作?如果没有的话,都可以通通“擦掉”,你的工作“将”属于机器。
让我们再回到医生这个看似很难被机器完全取代的行业。我觉得在中国,医生被机器完全取代的可能更大。原因是中国的医生在大部分情况下跟病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是非常微弱的。基于中国比较畸形的医患关系,有的时候医生甚至会夸大疾病的风险,把决策压力全部转移给病人和家属。我的父亲三年前患肺癌入院,十一月后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中,我对医疗行业的一些现状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个人非常感恩广大医护工作者为病患奉献的精神和努力,然而中国的医生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照料是无法否定的。
这点跟我在美国就医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反差。在美国工作生活几年的我曾经体验美国的医疗服务。不论大型的公立医院还是小型的专科门诊,我在其中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反差,就是美国的医生特别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后来了解到美国的医生把照顾病人的情感感受,放到跟治疗疾病本身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当面对疾病的焦虑时,医生的一句话,都会是对你的巨大安慰和平复。相信看过医疗题材美剧的同学都会有感受。 回到人和机器的关系的话题,医生对情感流动和人文关怀的部分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答案其实不言而喻。现在以应试为主的主流教育中,考试形式,是统一化的,标准化的,机械式的作答。而准备这种考试的是重复的,大量做题…请问这种方式,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这跟向机器大量输入人类的象棋/围棋棋谱有什么本质区别?
简单讲,现行的教育是用机器化的方式培养能在机器化的考试中胜出的学生。然后未来他们会被送到一个战场上,与机器进行PK。你觉得他们的胜算有多大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电影《终结者3》中人类战士与机器战士对战的场景。我们需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未来吗?
答案是不。完全没有必要。
是的,人类在可量化的逻辑思维方面不如机器,但是恰恰是在那些不可量化,不可标准化的感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上,人类有巨大的潜力和无法比拟的能力。人类是比机器有更高能力,有更高意识的存在。
人类真正的未来在于我们展现我们情感的流动和彼此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在艺术性创造上巨大的潜力。在爱和美这件事上,机器是无法与人类匹敌的。
我们的未来是,当我们活出人类和人性的光彩和巨大潜力后,让机器人为我们服务,而不是与机器进行PK。未来实际就在现在,就在你脚下,你选择未来。选择能把你带到未来的教育,选择未来的职业,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就像人类图说的命运掌握在你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