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地活着——《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八

第七章《写读后记》,第二部分。

《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阅读教育经典,形成教育信念。

一个人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有时候就在某一个瞬间,像书中列举的李希贵校长学习管理的例子。当然,千万不要指望从来不学习,某个时间就会突然开窍,肯定不可能,开窍的前提是你要不停的摸索、前进、学习,然后某个时刻,你所看到的和当时当刻你所感受到的取得了空前的一致。这也许就是心流状态,其实知识一直在那里,原先去看或者听,你并没有感觉,可是再看、再学习的时候,猛然发现,这正是你所需要的、正是你心中所想。

《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

想成长的教师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意识的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为教师,你一定不要让自己的教育生命走进死胡同,即使有人“逼迫”你,你也不能轻易就犯;必须选择精彩地活着,让生活五彩斑斓。教师应建立这样一种教育信念:以自己生命的完整与幸福来面对教学,用享受课堂、追求自由的态度影响学生。

《让自己有能力赢得学生》

“赢得学生”有两层意思,一是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有不错的师生关系,二是能带给学生好教育,受益终身的教育,赢得学生的尊敬之心。

有规划地阅读,既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读书阶段——进入“自由阅读”之境的必由之路。

《读书的的“严肃”姿态》

杨绛先生揭示了钱钟书先生记忆力强、过目不忘的秘密——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的填补。连文学大师都下这样的“笨功夫”,那我们教师读书的姿态就更需要“严肃”。

读书笔记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摘录笔记,另一类是提要与心得笔记。

《写“明明白白”的读后记》

1.读到了新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自己感到新鲜欣喜这些新知,在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理解能力之内,自己有兴趣,满足了求知需求或某种精神需求。

2.读出了自己,对书中的某些内容,如观点事例等产生共鸣,有找到了知己同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3.读出了实效,能学以致用书中的知识对自己长久关注思考的问题有了启发,或者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帮助,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4.读出了疑窦,对书中的观点、论述产生怀疑,欲与作者相辩、讨论,故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心跳加速。

《读后记特点归纳及写作建议》

荐书类:真诚推荐一本书。写作建议:

可以尝试从热点问题或人们习以为常,但积重难返的问题切入解读书的价值,确定文章的内容主体。
为了展现书的精彩,一些内容可以直接引用,但一定要控制篇幅。
更多的时候是要做转述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观察等,这样就避免将文章写成扩大版的内容简介,会让文章显得生动耐读。

梳理新知类:把所学写得条理清楚。写作建议:

精细化阅读做好标识和批注,把读书时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书全部读完之后,对圈画出来的文字,再次阅读,对批注的文字再做梳理。
一本书给自己的启发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重点展开,而不要面面俱到。

读后感:不吐不快,生成真知。写作建议:

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来集中阐发。这个点可以是书中众多内容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自己对全书内容的整体理解之上的感悟。
写读后感不拘于章法,不必追求“整体把握全书”,把读书过程之中的共鸣心得、启发感受,质疑问难等所思所想真实而详尽的“和盘托出”很关键。
主题要集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所产生的想法是很多的,但要完成一篇结构完整的读后感,文章就要对自己的心得收获、所思所想,做一些梳理,把内涵一致或相近的内容集中到一篇文章里。如果读一本书想法很多,涉及方方面面,那就多梳理出来几篇。所谓“把书读厚”,大概就是如此。
提炼读后感的内涵核心,为文章拟定标题。“读《……》有感”这样的表述不是文章的标题,只能作为副标题。

《不通透不成文章》

不读通透不成文章。写读后记必须认认真真的把书读得通透,否则绝对写不好。

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

要做读书人,多写读后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地活着——《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