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黄鹤楼》外的崔颢

      大多数人知道崔颢,是因为他的一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楼远眺,吊古怀乡,但见仙去楼空,唯余白云。叹悠悠千载,发世事茫茫之慨。白云晴川,绿树芳草,落日融江,其情其景交织融合,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气势恢宏。被誉为“诗话第一人”的严羽,把它奉为自有七言律诗以来的第一名。

1,

    《黄鹤楼》如此之好,但崔颢这个人有怎样的经历,《旧唐书》《新唐书》等书里的介绍仅寥寥百余字,惨不忍睹,还夹杂着差评。

    《旧唐书·文苑传》说崔颢“有俊才,无士行,好蒱搏、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唐才子传》也说他“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好么,好赌博,还是个酒鬼,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专娶美女为妻,稍不如意就抛弃再娶。这几项都属于品行方面,一扯到品行,都是大事。

      当然,这些丝毫没影响崔颢写诗,没影响他的名气。

      崔颢是盛唐诗人,当时名头响亮,《旧唐书·文苑传》说:“开元、天宝间,文人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位列一线诗人。但书里又说,他们中只有高适后来做了大官,唐书里有传,其他人都没当大官,事迹也就没留下来。

      崔颢的事迹不多,流传下来的诗也仅40余首,远少于高适、孟浩然、王昌龄,但比仅存6首诗的王之涣多出太多了。

      有人以为崔颢是凭《黄鹤楼》而暴得大名,这就错了。他的不少诗或壮阔高远,或灵动飘逸,也是不凡。

2,

      唐玄宗天宝年间,崔颢两次到京城长安,《行经华阴》一诗,即是他赴长安途经华阴所做:

      岧峣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头两句写远景,在他看来,华山三峰耸立,有俯压京城之势,对追逐名利者似有暗讽。后几句即景生感,表露了厌倦世俗萌生退隐山林之意。

      其实,崔诗人此次赴京城,估计也是为求名逐利,只是见西岳之高俊与飘逸不凡,或许才有奔波仕途的感慨与无趣。

      此诗写得气势恢宏。山河险阻,秦关驿路,情景交融,意境悠远,有《黄鹤楼》的味道。

      崔颢生平资料少,仅知他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中进士,后任扶沟县尉。他原籍博陵,属于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但官场并不如意,后来干脆漫游各地近20年。他40多岁在朝中当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50岁左右就去世了。这其中是否有过隐逸生活不得而知,但他的诗里却不时流露对此的向往。     

 

      崔颢在《和黄三安仁山庄》(五首)里,对友人的山居生活大加赞美:

      其三

      车马东城路,

      寻君至北山。

      为从人境出,

      弥觉世情闲。

      月在清潭上,

      风归暗筱间。

      此时心最得,

      长啸不能还。

      其四

      耕种春须了,

      幽人晚到家。

      琴中来远吹,

      竹里映残霞。

      谷鸟牵垂叶,

      池鱼疑水花。

      朝留半樽酒,

      细酌倚山槎。

      这几首诗,空灵与闲适,不输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孟浩然。

3,

      史书上说崔颢的诗有一个不足,“性本靡薄,慕尚闺帏,集中此类殊复不少”(《唐诗品》)。“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唐才子传》)。

      崔颢现存的40余首诗里,有十四五首写女性,占比不低。喜欢写女性,或许就是他“少年为诗意浮艳”的证据吧。但细读这些诗,内容大多是健康的,真正“浮艳”的并不多。

    《行路难》写禁锢在深宫的美女见飞花而伤感,“长信丽人见花泣”;《长门怨》写失宠女子的苦闷,“泣尽无人问,荣华落镜中”;《七夕》联想到汉朝班婕妤失宠后的伤痛,“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延续了前人的宫怨题材。

    《川上女》写下层妇女(船家女)的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船家女爱美: “川上女,晚妆鲜”;日暮归舟,满汀花伴,船家生活有时也挺浪漫:“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但遇到的艰难险阻更多,每当夜晚独自行船时,女儿家不禁愁苦异常:“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这首诗写出了船家女的日常,风格清新,活泼自然。

    《邯郸宫人怨》是首长诗,写宫人出宫之后的归宿,感叹她们昔如春花今似秋草,写出了她们出宫后的凄凉与无奈。明朝诗评大家胡应麟在其著作《诗薮》里说:《邯郸宫人怨》“叙事几四百言,在李、杜外,盛唐歌行无赡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见”,并启发了后来的《连昌宫词》《长恨歌》。

      崔颢还敢在诗里讽刺当时炙手可热的杨贵妃兄妹,如《相逢行》中“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卢姬篇》里“人生今日得骄贵,谁道卢姬身细微”,《长安道》里“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等,针砭时弊、矛头直指杨氏,勇气可嘉。

4,

   《河岳英灵集》评价崔颢诗:“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晚年(其实也就是40来岁)几次出塞,应该写了不少边塞诗,可惜我们无法看到更多,他现存的边塞诗仅六七首。但就这几首,也都配得上“风骨凛然”的评价。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再如《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酣畅淋漓,雄浑大气。

      崔颢写过一首五言古诗《赠王威古》,赞年轻边将王威古,写他和部下游猎时,边城突然遇袭,他们受命长途奔袭救援,并最终取得胜利。

      诗里写游猎,清新俊逸,朝气勃勃,还不乏野趣浪漫:“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写战争,节奏快疾,悲壮慷慨:“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刚弄好野味酒菜,酒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就传来敌人侵边的消息,立马踏上征程。烽火不息,胡尘漫天,写敌气焰之盛;但战斗过程一笔带过,大有“上马即扫平”的气势,反衬出将士们的勇敢与善战。在戍边将士看来,征战是平常事,保家卫国是本分,所以结尾才有“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之句,平淡中饱含着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是一首送别诗,但一点也不悲切,轻轻松松:

      征马去翩翩,

      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

      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

      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

      未必去经年。

      “单于”,指单于都护府,唐高宗时设,管辖相当于今天河套以北地区,治所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诗里写,在一个月圆的秋夜,裴都护“征马去翩翩”。那背影,是久经沙场的潇洒从容,是稳操胜券的自信,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时说的“某去去就来”。结尾“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是预祝胜利,但轻松写来,有马到成功之意,呼应开头。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在唐朝边塞诗里不多见。

5,

      不要囿于古人的评价,每个成名诗人,都有作品支撑。看他们的作品,自己去体会,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文】《黄鹤楼》外的崔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