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的净土,不谈“无佛、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看净土三经,看祖师论释,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都是在讲“有佛”,有阿弥陀佛、有极乐圣众、有微妙难量的、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的种种庄严。

法义中没有涉及到“无佛”、“无我”的概念和名相。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的楷定法语,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此即是“有凡夫我”;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文中种种发愿、种种成就、种种庄严,即是“有佛”。

《观经》中,每一观都是观“有”,“见国、见佛”,也都是“有”。《阿弥陀经》对依正二报的描述,也正是“有佛、有国土、有生者”。祖师《观经疏》又言“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观经》: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祖师《观经疏》言:从“佛告韦提”下至“令汝得见”以来,正明夫人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圣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此明如来恐众生置惑,谓言夫人是圣非凡,由起疑故,即自生怯弱:“然韦提现是菩萨,假示凡身;我等罪人,无由比及。”为断此疑,故言“汝是凡”也。言“心想羸劣”者,由是凡故,曾无大志也。(“彼国”“汝是凡夫”“是凡非圣”等,这都是“有”)。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结尾,说“缘佛愿力故,速得成就”、“他力为增上缘”,和对极乐世界的三严二十九种佛力功德成就的种种描述……都是在说“佛力”“他力”“有佛”。

佛、祖师皆言“有佛、有我”,则任何人在描述、介绍、讲解极乐世界和念佛法门时,都不应“越格发挥”而言“无佛、无我”。即使要借用“无我”这一名词作为方便,意思也应是“不靠我力、我无有出离之缘、我无有出离之力”,恰恰因此要依靠佛愿佛力的救度。

无论如何,也都不涉及“无佛”的概念。但是如果某时对某机为了表达的方便(或是个人的某一阶段的认知或个别行法),可不可以像上面这样说?不能说不可以,毕竟人机不同,但是也最好不必说。

就法义相符来看,这种说法不严谨、不精确、不合净土三经意、不合祖师楷定,容易引人误解。就个人行持和心态受领来看,这种说法不符合凡夫根机,“无佛”“无我”,让人无从下手,无处落脚,与净土宗“易行安稳”的特色相背。与上引“正明夫人是凡非圣……此明如来恐众生置惑,谓言夫人是圣非凡……”等《观经》《观经疏》的法语相背。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楷定的净土法义,有传承、集大成。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法脉相承自成体系,一切名相已经完善、足够。不需要用自力难行种种名词,已经足够把阿弥陀佛(法)、一切凡夫(机)、往生极乐净土、成佛、度众(行、益)等等法义都解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是强用种种他宗的、非必要的名词来解释,反而容易“混杂、揉捏、扩大、模糊、不纯”化,让人更不容易理解。这或许是一种“习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不严格依佛经祖释和自我发挥),殊不知这种“发挥”正是导致现在净土法门不能被人正确理解和信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这种习惯,现在从“我”做起。

南无阿弥陀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弥陀佛的净土,不谈“无佛、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