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别具一格的秧歌

介绍风俗之前,先介绍一下家乡的地理位置。我的家乡临县,位于山西省最西侧,与陕西省佳县隔黄河而望,居深山,出远道,未开通高速公路前,“山重水复疑无路”说的就是我的家乡,“先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说的也是我的家乡。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不与秦塞通人烟”,家乡的语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堪称活化石,最绝的就是正月十五闹秧歌。秧歌在我们这儿特指“歌”,拿扇子着彩衣扭起来的,另有它称,暂且不表。秧歌形同古诗,长度为四句,通常有七言,八言,十一言,十二言之分,要求朗朗上口,平仄搭配,句尾押韵。唱调相对简单平缓,句中紧凑,句尾悠长。重点是,重点是:词是现编的!

唱秧歌者手持彩伞,称为“伞头”,秧歌队伍上门拜年,主人现场“点菜”,锣鼓声起,即计时开始,伞头的功力在这当儿高低立现。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响,好的伞头在数十秒内就会示意鼓手,词已编好,如果两通锣鼓(约30秒)后还在苦思冥想,那就大大的失了面子了。歌词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可说明,既要点题应景,还要风趣幽默。

最精彩的是斗歌,如果说拜年被点的“菜”主题多有重复,伞头可以提前准备的话,斗歌就完全是现场比拼,临场发挥。双方都竭力制造话题,戏谑对方,营造激烈欢乐气氛,只有接住对方抛来的球,并刁钻地反手回扣,才会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和会心的哄堂大笑。

高手的秧歌不亚于白居易的诗,精妙地运用典故潮词,做到雅俗共赏,让人拍案叫绝。曾经有一位民间高手,堪称秧歌界的梵高,生前潦倒落魄,身后作品流传甚广,甚至编撰成书,被秧歌爱好者奉为绝世经典。对于自己的身世,他潇洒地唱道:

姓许名凡实不凡

范丹老祖把家传

天下的欠帐要不完

我不上门人不还

注:范丹,东汉著名学者,曾将全部家产施舍给饥民,并将祖上遗留的债契也一起施舍给饥民,让饥民们去讨还,后世尊他为乞丐业的祖师。

猜到他的职业了吗?对,他是乞丐。

在正式场合,更是才华与玩笑起飞,朝堂共俚俗同笑,金句频出,让人听得酣畅淋漓,血脉贲张。一次对决中,名嘴贺声亮好意为对方解围,称对方为洪七公,却自摆乌龙,被对方诘问,为何比作洪七公,名嘴巧妙化解:

有些话不能咬字真,

这要你自己慢慢品,

我把你比作洪七公,

五大高手你在其中。

现代技术帮我们记录了这些精彩瞬间,家乡人不必再翘首企盼一年一度的春节,可以随时打开手机欣赏秧歌对决。只要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一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悠扬的秧歌调,都会立刻浮起会心的微笑。

唱秧歌的风俗在我的家乡祖祖辈辈流传着,已渗入到了每个人的血液里。水平自有高下,但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在大家庭的微信群里,总会有村里的叔叔婶婶们在大家的掌声中兴高采烈地来一段,奇怪的是,受过现代教育,肚子里墨水更多的年轻一代编秧歌的能力却远逊于上一代,看动画片,玩游戏长大的新新人类,对秧歌的兴趣更日趋稀薄。

希望秧歌能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这是乡音,乡情,是文化,更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俗:别具一格的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