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了趟杭州,杭州城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诗情画意的西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宋朝起,苏杭就是富庶之地,南宋更是定都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杭州被喻为中国的明日硅谷,电商之都,创业天堂。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里,你会时不时听到人们谈论着创业,谈论着阿里巴巴,谈论着马云。
马云
关于马云的故事,网络上,坊间里,消息多如牛毛,他从白手起家,到创办了阿里巴巴,经历多次失败,阿里巴巴是他的第三家公司,今天的阿里巴巴,按市值算已是全球第六大科技公司,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马云个人财富在350亿美元左右,排在福布斯2018年富豪榜第20位。我关心的不是马云有多少钱,也不是他屌丝逆袭的各种传说,而是他能成为顶级富豪,“背后”到底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说白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他能成为马云,而你却只能成为普通人。
有人说他能说会道善于“忽悠”,有人说他坚持到底永不言败,也有人说他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机,我觉得这些就算是重点,但依然不是核心,马云的成功,我认为,核心来自于他的顶级思维能力。何为顶级思维能力?为何普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要了解思维,就要先了解我们的大脑。据统计,人脑中有约890亿个神经元,由数万亿根神经突和化学性突触连接在一起,通常每个神经元与周围的神经元之间有约一万个连接,一立方厘米的脑组织的连接的数量,就和银河系的恒星一样多,而学习可以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当大脑接收到新信息并且识别出其中的相似模式之后,这些突触会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并接纳这些新信息。这些突触可以长出新的,也可以慢慢萎缩,因此,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让大脑的思维能力不断进化和迭代,才是马云有别于普通人的地方。也就是说,马云的思维一直在进化和迭代!
先看一下阿里巴巴公司的经历。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在第300位,集团年营业额2500亿元。阿里刚成立时是做B2B小商品批发平台的,也就是收点会员费广告费什么的,撮合买卖双方交易。到了2001年,网站注册用户超过100万户,这在那时候看起来真算不上大规模的企业,要知道新浪在2002年时注册用户就突破了4亿。阿里与新浪的差距,就像婴儿与成人的差距。然而,2003年淘宝的横空出世,让阿里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淘宝与支付宝的完美搭配,成就了今日巨人阿里。如今阿里业务范围包括电商(淘宝网)、新零售(盒马鲜生)、菜鸟网络、云计算(阿里云)、数字媒体和娱乐(优酷)、本地生活服务(饿了么)、蚂蚁金服(支付宝)等。
梳理阿里发展脉络
阿里的发展,除了搭乘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外,其成功最大的价值和“背后”的推手来自于马云,马云顶级思维能力和关键时刻的战略布局,让阿里由婴儿成长为巨人,每到关键时刻,阿里系总能抓住机会,迭代成长。淘宝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模式,手机支付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模式,淘宝+支付宝带动了快递行业飞速发展,而菜鸟网络则改变了快递行业的发展结构,淘宝+支付宝成为网购平台,菜鸟网络则成为快递行业平台。前两年,马云提出未来30年社会发展的五个新趋势,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对未来各行各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一次马云又站在思维的制高点。我们以新零售为例,作为阿里系新零售的代表,2016年盒马鲜生首家体验店在上海开业,今年开店已经超过30家,门店平均坪效是普通超市的3-5倍。目前盒马线上订单占比普遍超过50%,其中营业半年以上门店的线上占比达到70%,并且线上商品转化率达35%,高于传统电商。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从诞生时就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精髓就是迭代。拥有数据和技术,进行快速迭代是其最重要的能力。巧合的是,世界第二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亚马逊,2015年也在西雅图开业了首家线下书店,与普通书店最大的不同是,决定书籍陈列方式的是数据和算法。数据决定了消费者在书店看什么书。只有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4分以上的书,才能被挑选进亚马逊书店。其次,书架以外的黄金位置,陈列着亚马逊智能音箱Amazon Echo系列和电子阅读器Kindle系列产品。无论是阿里还是亚马逊,都对线下业务展开了布局。原来顶级富豪们的公司战略和对企业发展的思考是相通的,而这,并不是巧合。
如今,阿里继续布局未来十年的最大风口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与上汽集团共同开发人车交互平台斑马网络、入股小鹏汽车10%股份等,全面进入造车领域。
那么,马云的顶级思维能力又是如何练就的呢。
关键人物一,蔡崇信。
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蔡崇信对马云有多重要?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四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蔡崇信师出名门耶鲁大学,拥有耶鲁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蔡崇信让阿里一开始就能在正规的财务和法律框架下展开业务,躲过了很多坑。并且利用他浸淫资本市场多年的朋友圈关系一共帮马云做过四次重要的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脱胎换骨。
关键人物二,孙正义。
这位老哥厉害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学士,18岁就赚取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美元,24岁创立软银集团,37岁已是10亿美元富豪。201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曾经投了8000万美元给阿里,获得阿里34%的股份,18年之后,坊间传闻其投资阿里的回报率高达数千倍。阿里曾经两次资金上捉襟见肘,孙正义都出手相救,可见孙正义的眼光和过人胆识。
在耳濡目染之下,马云的眼界和顶级思维能力受到蔡崇信和互联网大帝孙正义的影响,加速升级。如今马云的豪华朋友圈可谓遍布全世界,眼界和思维更是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马云成功的核心。
查理·芒格
芒格之名如雷贯耳,投资界无人不识。1924年出生的芒格,今年已经94岁高龄,被巴菲特大儿子喻为比巴菲特更聪明的人。芒格最大的爱好非阅读莫属,自嘲是一本伸出两条腿的书,在红周刊最新专访中,芒格表示,自己一周看20本书,尤其热衷于传记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富兰克林自传》是芒格最喜欢的传记,这本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励志书,是美国人的精神读本。作为美国开国三杰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出版商、记者、作家和发明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依靠自学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他的人生中始终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从容不迫的行事风格。芒格把富兰克林当作自己最大的偶像(恰巧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也是),虽然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但他在很多方面与榜样高度一致。比如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借助阅读和思考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变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成为投资界最富有智慧的人。巴菲特曾说,是芒格让他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他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言外之意,是芒格让巴菲特从格雷厄姆捡烟蒂式的投资模式,进化到购买拥有护城河优秀公司的投资模式,无论是控股进入董事会,二级市场买入还是非上市公司的买卖,巴菲特都以“芒格标准”来进行对照,才有了今天的伯克希尔巨舰。
芒格的两种思维理论
一是帮助巴菲特进化的买好公司理论。芒格在19岁时从密歇根大学退学参军,后来进入到加利福利尼亚理工学院进行气象学培训。退伍后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芒格具备了那个年代少有人具有的商业眼光。他甚至调侃,在军队里和当小律师时的打牌经验锻炼了他的经商技巧,“你必须学会的是在形式不利的情况下及早认输,而如果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因为你不常拿到大牌。机会出现,但不是经常的事,所以一旦它降临就要紧紧抓住。”这句话也印证了一个事实,芒格极度集中的投资风格,其一生只投资了三个公司,伯克希尔、好市多和与李录合作的基金(主要管理芒格家族的基金),投资伯克希尔支付的每股16美元,如今超过30万美元每股,在2015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芒格凭借13亿美元的资产,排名第1415位。
芒格在遇到巴菲特之前,已经对于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差别了然于胸,在从事律师工作时,芒格也涉足客户的生意,这在现在(因为玩忽职守的风险)不可想象,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司空见惯,这让芒格既看到了要挽救一家价值平平的公司生意多么艰难,又注意到了像《洛杉矶时报》这种好公司的光明前景,他意识到购买优质资产有很多好处,收购一家注定破产的公司,寄希望于在他破产前能偿还所有债务,并有所盈利,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他也学会了如何界定优良企业:“好企业和差企业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好企业里,你会做出一个接一个的轻松决定,而差企业的决定的常常是痛苦万分的。”而伯克希尔早期的成功来自于对蓝筹印花、喜诗糖果等这些价值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好公司的收购,离不开芒格和他圈子里的投资人的发现,可以说是芒格把这样的好公司推荐给了巴菲特。
查理·芒格第一个100万美元是在37-40岁时做房地产开发赚到的,前面我们提到,虽然芒格是事务所律师,但那个年代可以与客户一起做生意司空见惯,芒格的经商头脑显露无疑,经商与投资其实一脉相承,这一点可以从芒格自己的合伙人公司看出。1962年38岁的芒格以合伙人的形式在洛杉矶成立了惠勒和芒格证券公司,正式进入投资领域。13年的时间里取得年化19.8%的投资回报率,成绩堪称优异。
芒格第二个理论是格栅思维。格栅,就是常见的拼成方格状的架子,格栅理论是一种比喻,每块格栅相当于一个学科,两个格栅的链接可以看做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如果我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要试图把它们拼凑起来,那么我们是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的。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我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我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一个思维模型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运转规律的想法,当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做决策时,由不同思维模型组成的思维格栅就像是一个核查清单,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所遇到的问题,以避免成为一个“手拿锤子,满眼都是钉子的人”。格栅思维也称之为多学科综合思维,也就是把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建立起思维格栅理论框架。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比如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拓展到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从生物学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拓展到经济学理论的演化;从社会学的复杂理论,拓展到市场的复杂、适应性;从心理学的损失趋避特征,拓展出行为金融学;从哲学的认知学,拓展到批判性思维;从文学的阅读,拓展到通过阅读获得新的思考方式;通过数学的概率论、现金流折现、方差、回归及不确定风险等,拓展到将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得可以解释等。格栅思维不仅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基本面,选出具备宽护城河的优秀公司,还可以用来全面的了解市场。构建出格栅思维模式,然后运用整体性、多样性的方式思考的人,必定在投资上能持续获得成功。
关于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芒格解释道:“我这辈子不断地实践跨学科的方法。这种习惯帮了我很多忙,它让生活更有乐趣,让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让我变得更有建设性,让我变得非常富有,而这无法用天分来解释。我的思维习惯只要得到正确的实践,真的很有帮助。我想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们必须拥有跨科学的心态,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如果你对一种知识死记硬背,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知识对你们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
在格栅思维里,芒格十分推崇的一种思维方式是逆向思考,芒格有句名言:“要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
什么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我们就应该避免什么。有些答案很简单,例如,懒惰和言而无信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如果我们言而无信,就算有再多的优点,也无法避免悲惨的下场。所以应该养成言出必行的习惯,懒惰和言而无信是显然要避免的。在投资上,我们也要极力避免一些必然失败的选择,例如,短线投机,过度使用杠杆,在分析企业基本面时,主观情绪主导选择,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醒自己思考问题时应该“反过来想”,长期坚持下来,逆向思考的潜意识就会慢慢形成。
格栅思维在投资上的具体应用
芒格有一次在南加州大学的演讲中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即他是怎样挑选股票的。在芒格看来,要谈论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股票的本质是什么。他驳斥了大学里经济学教授们曾一度信奉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只是部分有效,恪守市场有效理论的投资者最多只能收获平庸的投资回报,他也否定了只要努力工作,或者聘请更多商学院的学生就能取得商业或投资上的成功的观念,而倾向于认为“股市就像一场充满胡话和疯狂的赌博,偶尔会有定错价格的良机。”他告诫投资者,要坚守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投资,并且与其寄希望于一辈子找到1000次投资机会,不如遇到合适机会就全力出击。很明显这个思考与决策过程就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
巴菲特的巨额财富和伯克希尔的长盛不衰,与芒格的辅佐密不可分,而格栅思维理论的巨大威力,也帮助了巴菲特不断进化,虽然巴菲特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格栅思维理论的拥趸者,但他的一言一行的思考习惯足以证明是格栅思维理论的实践者,例如据巴菲特研究专家罗伯特介绍,巴菲特每天阅读四五本书,广泛涉猎各学科,又如他善于向各个领域顶尖人物学习(这一点是不是很像马云?),从棒球超级击球手威廉姆斯的击球策略,发展了独特的“挥棒”投资概念,从一个球童的赚钱故事,发展了“与赢家共事”的经营之道等等。
如果说马云的顶级思维能力是在与“顶尖人物”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话,芒格的格栅思维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中形成的,并且指导了自己一生的投资实践,甚至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伯克希尔公司经久不衰的业绩,是两位老人孜孜不倦的在学习和实践中创造的,人类投资及商业史上最辉煌璀璨的成果,前无古人。
瑞·达利欧
桥水基金创始人,桥水基金(Bridgewater)是世界头号对冲基金,1975年在达利欧家的卧室成立,没错,犹如谷歌、苹果、亚马逊和惠普等世界级的伟大公司在车库里成立一样,桥水诞生在达利欧家的卧室里。
桥水基金现在有超过270家机构客户,一半在美国,一半在海外,公司管理着大约1500亿美元的资产以及拥有1200名员工。桥水基金最大的特点是低波动率,较小的回撤,依靠计算机而不是人脑做出投资决策,也正是如此,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其客户包括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国外的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等追求低风险适当回报的大型资金。
达利欧2007年成功预测到了美国后来的次贷危机,入选了《时代周刊》世界100位具有影响力人物,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甚至被美国投资界重要刊物《CIO》称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但达利欧也有失败的一面,曾经陷入到破产境地,公司最后只剩自己一人。从身无分文到管理1500亿美元资产,正是这位在华尔街打拼多年,既搞技术又搞管理的全才创造的奇迹。在逐步成长的过程里,达利欧也见过不少大场面,曾经与多国领导人谈笑风生(又一次让我想起了马云),也影响过一些国家的决策,甚至坊间传闻,咱们国家的决策层,也参考过他的观点。达利欧有个特点,非常善于学习,有很多学者朋友,在与人讨论的时候,优化自己的思想(简直与马云的顶级思维方式一致)。要了解达利欧及其思想,看《原则》这本书就够了,他全部思想方法论和工作实践,都写在了书里。
达利欧认为,我们要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这本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可信度加权的决策机制。也就是面对自己,克服主观偏见,尽量客观的做决定。投资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如此。价值投资里有句话叫做知易行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毕竟喊口号确实容易。
从大脑结构上看,人脑的情感由杏仁核负责,而且是潜意识的,喜欢跟人争论,或者怕犯错,都是人的本能,这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属于动物性。而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负责人的理性,也是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性。所以达利欧强调,人的大脑弱点在于不够理性,主观行事,他才搞出了500多条原则,把个人生活决策和公司管理全部计算机化,用个时髦的词叫做算法,编写程序把日常和工作的决策全部输入到计算机里做一番推演,得出足够客观的结论。事无巨细的500多条原则组成了一整套不断迭代的系统,这套系统帮助达利欧在面对新事物和新局面时,通过尝试—失败—学习—改进的不断循环,一直成长下去,直到实现了目标。
原则如何指导实践?
一是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律,比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进化论的规律等。(这让我想起了芒格的格栅思维理论)网上有一个“30分钟看懂经济机器如何运转”的高分视频,正是出自达利欧之手。通过观察和实践,高度概括和总结出经济运行的规律,并能深入浅出的让普通观众看明白,可见达利欧对于事物规律的把握功力非同一般。
二是发现规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利欧把在经济周期规律上的见解,运用在投资上,比如桥水著名的“全天候交易策略”(一种以经济活动水平和价格水平为指标、可适应所有经济环境的资产配置策略),让桥水基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取得了14%的收益,这一成绩在当年足以傲视全球。
最后是把原则计算机化,形成算法。让电脑代替人脑做决策,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原则变成计算机算法后,组成一个不断迭代的系统,我想这就是瑞·达利欧思维的全部精华了,将客观、理性的思维变成能够不断迭代的系统,与芒格格栅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芒格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将信息输入到大脑使思维进化,或者说,将伯克希尔的投资能力圈不断拓展,巴菲特买进苹果公司股票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达利欧利用计算机算法让人脑电脑化,电脑代替人脑做决策,且不断输入信息迭代决策系统。
以上三位,一位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第二位是投资界最具智慧的亿万富豪,第三位是史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掌门人,他们的个人经历看似各不相同,马云创业四次失败多次被拒失声痛哭,芒格在29岁时为小儿子治病花完所有积蓄依然痛失至亲,达利欧创业曾经差点破产,依靠借钱和变卖家产度日。在人生峰回路转的时候,他们都坚持过来并抓住了机会,成为人中龙凤。曾经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生活在五六线小城市,非名校毕业,人生出路在哪里。我觉得,穷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如果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以百分之六、七的经济增长速度前行的国家里,都没有出路的话,那么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也不会有多少机会留给年轻人。无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阅人无数,无论是去实现何种人生目标,其实都是在磨练自己的同时,升级思维方式,唯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