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踮脚眺望

2019已完成

纸质书174本,电子书12本,其中图书馆借书38本,共读书186本

豆瓣图书已读210本,共875本

豆瓣电影157部,共1000部

微信公众号66篇,共153篇

累计100313字,共302197字

支付宝种树证书共10个

喜马拉雅听书195小时,共419小时

资产上浮47%

手账写完两本

国外明信片postcrossing寄送33张,共160张

旅行:

短途:上海三次,无锡,横店,徐州

长途:日本大阪、京都

有声课或付费课:

《一千零一夜》梁文道

《世界名著大师课》喜马拉雅1-370课

《世界通史大师课》喜马拉雅1-237课

《古典名著大师课》喜马拉雅1-158课 

《格局商学院·财务自由》1-337课

-------------------------------------------------------------------------------------

一不留神,我就站在了三十岁的门槛上。在这里,我踮脚张望来路,磕磕绊绊地才走到今天,不时地迷茫、不安、焦虑与恐惧。而似乎突然到了这里,一切都被妥当地安放了。经过那些独处与自省的时刻,如今的我已学会不被他人的judge所左右,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永远期待有最好的事情发生,学习寻找日常的小确幸让自己快乐。所有去处,都有来路。同时,也要感谢生命中那些一期一会、来过又离开的人们,感谢你们曾经给予的养分,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今年又是间歇自律, 持续荒废的一年。这一年完成了一些事情,但也清楚地知道浪费了许多时间,希望明年的时间管理更进步一些吧。在一年的年终,回首一下今年,展望一下明年,已是我近三年的习惯,这里写一写今年的总结。或许读起来比较鸡汤,却是我今年醍醐灌顶的真实感悟。

【关于缓解焦虑】

我曾经是一个异常焦虑的人,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焦虑之中,有无数的事情想要去担忧。同时我又是一个消极主义者,总会把事情想的过糟,而其实绝大多数的悲剧最后也并没有发生。有幸读到的一本哲学书籍,里面有一句话治愈了我:“对人伤害最大的其实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对未来痛苦的恐惧。这就好像打针对孩子来说,可怕的地方在于排队,在于苏打水味,在于叮叮当当的针管,以及胳膊上的冷意。真正的肉体疼痛与之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局限在此时的一瞬,而不要顾及那些未到的痛苦。”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绝对是一记重击。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对于大多数的痛苦来说,我们的感受其实都只在一瞬,这一瞬的痛苦并不难以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此时并未加诸我身,没有必要提前去想象痛苦,演习如何遭遇痛苦。而对于过往的痛苦,我们需要学会的是move on。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另一方面,焦虑来自于行动力的不足。如果对于可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寻找相应地应对措施,采取行动为将来降低风险,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比如现在很多人担忧的养老问题,可以锻炼,赚钱,买保险,住养老社区等等……而如果并没有解决之道,我们只需活在当下,让可能的痛苦留给未来。世界发展之快,科技,医疗,社会关系,都远超人类的想象。有需求,必定会有供给。so ,take it easy。

人生其实是场体验,何不快乐地当做游戏对待。既要觉得你做的事情都很重要,也要明白它们事实上一文不值。最重要的是,在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上坚持努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焦虑。热情,专注,坚持,是成就自我的三个最关键因素。我很喜欢的一句话:“Act always as if the fate of the universe depended on what you did,while laughing at yourself for thing that anything you do makes any difference at all 。在行动时要坚信整个宇宙都离不开你做的事情,但同时也要明白你做的事情对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当然,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件坏事,非常不焦虑的心态意味着你的心理动力不足。做事需要适当的焦虑。

【面对真实的自我】

我很喜欢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吴岭澜英语国文满分,物理落在不列,老师劝他转专业的时候问文科如此天资为什么学实科。他迷茫地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在学实科,哪用管自己学什么,只要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一种踏实。”梅老师却认为不能忽略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后来吴岭澜在云南山洞外给学生讲课,引用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经困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面对时代的浪潮,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究竟喜欢做什么,对什么有热情,能够专注在什么上。不必迎合这个世界,无需顾及世俗评价,遵从内心,从容笃定,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要通过失去自我,来博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都太容易被周遭环境绑架,将大多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把大多数人的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自我认知偏差是很常见的心理倾向,行动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热情。人的一生,关键在于穷尽一生行走在愿意行走的道路上。日本茶道的教学方式值得一提:不是让你成为它,而是让你成为你。你是活的,像种一棵树,让它自己生长。万物万事,唯有自由生长,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思前想后,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哪怕行动以后证明这件事是错的,也比反复纠结耗损更多心力来的好,而且不会后悔,至少尝试过。三十岁的你如果因为年龄没有去做,可能四十岁了依然无法放下,成为你心中的一个执念,后来所有的选择都变成了将就。而人生最不需要的就是将就,你值得拥有最好的。哈佛女校长凯瑟琳有一个停车理论: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二十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大不了再绕回来。人生的路如此漫长,我们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如果没有内心的恐惧,你想做什么呢?想做就全力以赴吧。你才三十岁,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关于自我管理】

(1)时间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减少手机、pad、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无效使用。尤其是玩手机的碎片化时间,每天无形中偷去我们的N个小时(N大于等于5)。删除手机中的娱乐app,减少无目的的网上乱逛。在允许的场合,将手机关闭静音,避免时不时地查看是否有未读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刷手机的频率以及由此引发的玩手机。

(2)决心,是一切的开始。不要缺席自己的决定,把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列入人生计划里。不要等到老了,才发现自己无数的想法,全部都只是想想而已。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拥有巨大的潜能,却选择了草草度过一生。有难度的大项目最好一次处理一个,哪怕你用整整一年只完成了一件事,也比设定了十个目标,却一件没有做成的强。

(3)时间管理的两个要点在于,增加可使用的时间以及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我们很容易高估一年可以做的事,却低估十年中能够做的事。逝者如斯夫,稍不注意时间就会偷偷溜走。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自律需要循序渐进,你不能强迫自己从一个沙发土豆,一下定决心就立刻变成天天坚持在书桌前专心学习12小时的自律王者。我们要通过各种尝试与调整,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正面反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具体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我前面写的那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与拖延症奋战五年的所得》。

【关于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可视化的完成结果,或者是每天睡前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不断地激励自己。设置好完成期限,不断反馈、复盘、调整。梁文道说过:“过程之所以成为过程,得先有一个终点和目标,然后朝着那个目标逐渐改变情况,努力使眼下现实贴近设定的方向,就像任何旅程必有目的地一样;否则那过程就不叫过程了,我们走出的每一步也只不过是散步而已。当过程不是真的过程,时间的流逝便毫无意义可言。”

设定的计划不宜宽泛, 最好能实际、具体、可量化:不应该是“我要瘦下来”,而是“每天跑30分钟”;不应该是“我要学好英语”,而是“每天背单词书几页”。这也是微习惯养成的方法。自律是需要意志力的,而意志力是一个消耗性资源,最好一个阶段单独养成一个习惯,等形成惯性后再培养新习惯。美国中小学教育理念是禁止教师向学生灌输理想,而是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件具体的任务,从点滴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远大兴趣。

制定计划,并不是把要完成的事情写下来,而是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容易上手解决的多个小步骤。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拖延实际来自于对任务的恐惧。还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完美主义,总想等更合适的时机或者计划更周详一些。我们需要一个“烂开始”:开始只做到最低标准,先跑起来,再修正轨道。计算机鼻祖高德纳曾说过,过早优化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仅过早优化是,过度优化也是。我们很容易陷入无休无止地修改计划中,而无法持续地付诸行动,从而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事实是没有最好的方法,也没有最好的计划,唯有行动才是王道。

村上春树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行为与坚持才能获得。”

【关于读书】(读书的总结虽已写过数篇了,但每年都会更新迭代)

(1)米兰·昆德拉:“我们经历一件事情的速度与遗忘它的强度成正比。”

         马塞尔·普鲁斯特:“那些我们不曾深入思考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曾经我使用过一阵子拍照识别的app,现在重新换回最笨的办法。因为自己去录入,最好是手抄,记忆的效果更好。提升记忆力的核心是大量重复。看一遍,听一遍,写一遍,说一遍,做一遍,运用的感官通道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多,思考越多,记忆越深刻。苏格拉底说:“思考的本质就是提问然后回答。”读完一本书或者相关的几本书,个人认为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读的时候写下重点、疑问或者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出书评或者精华笔记,并不是指简单根据章节整理的思维导图,而是理清整本书的逻辑顺序,作者主要阐述的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如何应用到未来生活工作中去……如同学习哲学或者诸子百家,并不是要记住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而是学习他们的思辨精神。在这个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思考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在简单粗暴的大量时间投入面前,方法的作用实在微不足道。日积月累必然水滴石穿,量变终将带来质变。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花时间一遍遍背诵。所谓的词根法,联想法,都只能解决很少的一部分单词,剩下的还是要靠你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读书多年,真正能够帮助和改变我们的,只有那些下过苦功认真思考的精读书籍,而快速泛读过后留下的都只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而已,时间长了根本想不起来。重复读十遍经典胜于读十本普通读物。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需要泛读,只是需要把握好重点,在建立好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体系前提下,可以花80%的时间用来精读20%的内容,剩下20%的时间用来泛读其他80%作为补充。如果说精读是一棵大树的枝干,那么泛读是零星点缀其间的树叶。没有能够依附的枝干,枝叶很快便会枯萎老去,零散的知识点也很快就会遗忘。

(3)读书如同吃馒头,不能说到第十个吃饱了,前面的九个就没必要。读书可以选些娱乐的书,但不可都是娱乐。那样你读到的永远都是你自己知道的东西。《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过(大意):“只有那些让你读起来觉得痛苦的书,才是真正的阅读,其他都只是娱乐而已。”当然选书的难度还需适中,合理的循序渐进,不可太过勉强。读那些抬起手可以够一够的,而不是对你来说仿佛天书的读物。在读书里,不适用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个道理,只会把你打击地失去读书的乐趣,就此放弃。参考文章《如何读左传》。

(4)读比较难的内容时,可以尝试费曼读书法。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假设自己是老师,在教授一名学生全新的知识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或者写出来,尽量用最简单直白的话。遇到疑问的时候,回顾反思查找资料,直到弄懂这个知识点。这个方法不仅因物理天才费曼出名,我发现B站很多学霸都会采用,比如剑桥的Holly gabrielle,在复习的时候会拿出一张白纸,先写下自己记得的内容,然后再查漏补缺。最后毕业的时候,几大框箱子的都是A4纸装订起来的文件夹,里面都是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

(5)读书的时候永远要动笔,写感想或者划重点。动笔是让你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不动笔读书的后果经常是你回忆不起来刚刚读了些什么。你以为你在读书,但是可能走神已经绕完地球一圈了。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办法像一些博主一样,做很好看的读书笔记,因为这样会影响我的读书效果,注意力都在怎么把笔记记好看上。我的方法是用草稿纸随便写重点、感想,或者是书本的逻辑线,最后读完之后统一整理。这个办法对我来说效果是最好的,不是简单的抄书,还可以二次复习,整理思路加深印象。B站中剑桥的彭酱不仅是像上面那样用费曼学习法,自己给自己讲一遍,而且每次看书的时候,手里永远是一只笔一本本子的做笔记,看一段时间书就会记厚厚很多页。她的读书经验是把书读厚再读薄,整理出最重要的知识点。

(7)不要成为书的奴隶。以前自己完全不舍得在书上写写画画,每一本书读完都跟新的一样。其实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书里内容的吸收,那些干干净净整洁无暇的书,最后都不属于你。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哪怕用铅笔勾画重要的段落或者观点,在页面上标星号或者贴便利贴。只有写下记录,再次翻看的时候才能迅速地回忆起来,也方便后续的阅读。积极地与书互动,尝试一下读书“破”万卷,多么有成就感啊。

(7)不要掉书袋,要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看完何冰参加的两期《圆桌派》,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以前的圆桌派,有时候就是四个人掉掉书袋,总让你觉得没有那么真实。但是何冰那两期特别好看,很让我触动,还特别整理出两篇文稿:《反派,怎么演坏人》《适应,如何跨出舒适区》。你可以看到什么叫做知识穿过身体,不仅关于他热爱的演戏事业,更是厚重的人生百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读书应该是自然而然,随随便便,平平常常的事情。很多人的疑问是,怎样才能多读书,而不是只心里想读,实际上却无法停止刷手机看肥皂剧?解决的一个小方法是,在家里随手可及的地方放些书,减去中间走去书橱选书拿书的这个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读书拖延症。

(9)当你打开一本新书,即使是自己买的,如果不小心踩雷,请把费用当做沉没成本,捐赠或者二手回收掉,不要再浪费你的时间成本。因为时间,才是最重要最无价的成本。

(10)关于读书,我整理的笔记中最受益的是这一篇——《李源知识树读书法整理》。

【其他】

(1)今年为了改善自己喜欢抱怨的坏习惯,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每次想抱怨的时候,就找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到实际的行动,以此来减少自己的抱怨。这个办法也对我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2)运动是一切自律的开始。如果连体重都没法控制,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因为各种原因今年胖了许多,所以给自己制定了瘦身塑形的计划。一开始真的很难,我不是一个经常运动的人,要耗费所有的意志力去与拖延症抵抗。意志力是消耗品,在培养新习惯的时候,只能一件一件地来。我真的是放下了手里所有的其他事情,尝试各种办法,研究到底哪一种锻炼最适合我,最能让我坚持下去。锻炼这件事,能坚持下去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现在主要是练B站的周六野视频,HIIT,有氧,马甲线,瑜伽,形体训练,间或跑一下椭圆机,搭配瑜伽垫,哑铃,阻力带,高强度与低强度锻炼相结合。期待明年更好的自己。

(3)美食是无比治愈的。今年胖了的一个原因是,沉迷上了在b站看美食博主的vlog还有各种做菜的视频。美食,是对生活的一种仪式感。你怎样对一餐,就怎样对一生。每日当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读书写字累了,就想想可以弄点什么吃,哪怕是简单的水果奶昔呢,真的可以缓解所有的疲惫。吃完再去做一两个瘦身运动,保证大脑可以完全清醒地投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这里要疯狂地给B站打call,我真的学到了太多东西。如果B站看到这篇文,希望给我这个糊文作者结一下广告费。

(4)今年的理财收益并不满意,好几个行情没有踩准。经过去年的试水,今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有不少操作的失误,也在慢慢调整,建立自己的投资模型。曾经跃跃欲试想写理财总结,后来想想体系不完整还是放弃了,总觉得还有太多欠缺的地方。财新社有个微博说的很好:“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你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这里提醒最重要的一点,成本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设定止损点。

(5)我们值得和所有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事物相处每一天。断舍离是我今年下定决心做的一件事,处理了很多书、衣物以及小物品。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自己对物品的依赖,精简生活。当然我的囤货癖特别严重,明年要重点加强控制。

【最后】

明年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大项目,一个是健身塑形,今年有了很好的开始,但是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另一个暂时保密。预计会减少公众号的更新频率,但我绝对不会弃更哒。

明年也要更开心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踮脚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