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_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06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十年,在教育的路上一直是一个新手,遇到问题每次都是凭着感觉解决,没有人能给建议,更多的是觉得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孩子。有时也很矛盾,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因为所有的人评判对错都是看孩子最终是否有成就,或许努力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可到最后收入不高、没车、没房,你的所有努力将会被所有人否定。作为母亲的我为了找到一点认可,也只能借助于专家的研究,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继续今天的内容:

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应该同时进行。这两件事情互不相关,但家庭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这两件事情。一些本来学说话不那么困难的孩子,因为家人忽视帮助他们,所以就用较长时间都学不好说话。

瑾瑜在一岁学会了走路、上厕所,那是因为我想尽早把她放到学校,一岁三个月上学,在学校老师不可能照顾过来所有的孩子,只有孩子发出需求老师才会关注到,这样孩子说话就会比上学晚的孩子先学会。

瑾瑜刚满一岁

还有是因为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孩子,什么都代孩子说,而不放手让孩子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孩子就会花上很长的时间牙牙学语。所以大多数孩子说话晚,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有时候,孩子成功地掌握了大多数的科目,但在某一个科目——通常是数学——却糟糕至极,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有某种形式的轻微的智力障碍。算术学不好的孩子,有可能一旦被这一科目吓住了,就再不愿在这一方面下苦功夫。在一些家庭,人们以不懂数学为荣,偶尔在艺术家家庭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女孩子相比男孩子更难学会数学,这个观点是错的。很多妇女成为优秀的数学和统计学专家。人们经常说,“男孩比女孩更能计算”。女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就会感到泄气。

我也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都说女生学数学难,而瑾瑜现在五年级,一直数学都很好。数学老师也非常喜欢她,这个原因也让她更加喜欢数学,跟我也有关系,我一直比较关注数学,对数学的引导会多一些,可能也是我误认为女孩子学数学比较难的原因。数学、语文、英语,语文要稍微弱一点,语文老师写评语都是认可孩子的数学和英语,觉得孩子语文不够优秀,这也让孩子对语文有了一点否认,觉得自己语文不可能比数学好。

从瑾瑜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科目学得好不好,跟老师和家长有很大关系。

小孩能否应用数学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数学是为数不多的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把纷乱和无序以数字的形式稳定下来。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拙于计算。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不好数学还跟孩子的性格有关,数学还能给人安全感,鼓励孩子学好数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科目也是这样。写作把只有人的内在意识才了解的话语固定在纸上,它给予写作者安全感。绘画能使转瞬即逝的光学印象恒久不变。体操和跳舞表示得到了一种身体的安全感,同时,通过对我们的身体有把握的控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安全感。或许这就是那么多的教师都相信运动能带给孩子好处的原因。

瑾瑜从一年级开始学舞蹈、画画、声乐、钢琴,在五年级的时候为难的要不要减少,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说艺术类科目将纳入中考,并作为高中录取计分科目。从这看来抓艺术类科目也是为了孩子好,从这也证明了瑾瑜的努力是对的。

如果孩子学游泳感到很吃力,这是显示孩子自卑感的一个鲜明迹象。小孩轻而易举地学会游泳显示他有能力克服困难。小孩学游泳遇到很大困难——这表明孩子对自己、对他的游泳老师都缺乏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泳有困难的孩子,后来都成为优秀的游泳者。这些孩子对初学时遇到的困难耿耿于怀,当他最终学会游泳后,受此鼓舞,他就希望完美地掌握这一技艺。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成为游泳高手。

去年暑假我和瑾瑜一起学游泳,瑾瑜两节课就学会了游泳,而我到现在都没有学会,所以孩子只要能克服困难,能给她足够的鼓励,她表现出来的勇气可以超越成人。

孩子只特别地和某人形成紧密联系,抑或他对不止一个人感兴趣——知道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通常,孩子依附最深的是母亲;如果没有母亲的话,他就依附家中的另一成员。如果孩子由母亲带大,但他依恋的却是另一个人,那么这就要去发现个中原因了。很明显,小孩不应该把他所有的喜爱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母亲身上,因为母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其他人身上。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也担当着重要角色——但那通常都是溺爱、纵容孩子的角色。理由是老年人害怕自己再不被人需要,他们形成一种过分的自卑感,其结果就是他们不是吹毛求疵地批评人,就是扮演心软、和善的老者的角色。他们为了使自己在孩子眼里显得重要,从不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到祖父母家拜访的孩子饱受他们的宠爱和纵容,小孩甚至拒绝回到自已那更受约束的家里。回家以后,他们抱怨家里不如祖父母的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长辈都比较溺爱孩子,其实他们也是希望自己不被冷落。瑾瑜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短暂的忘记我,和朋友一起也是,我还为此感到委屈过,看到这里心理有点安慰,因为瑾瑜每次回到家都会告诉我她回来了,离开家也会跟我说,说明心理是有我的。正如书上所说虽然跟着母亲长大,但不应该把所有的喜爱和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

小孩得到太多的关心照顾,也就是说,孩子受到过分宠爱了。母亲们至少应该懂得不宜把小孩的独立性消灭净尽,甚至在小孩病了,需要得到专门照顾的时候,也应如此。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小孩是否给人制造太多的麻烦。如果情况的确如此,我们就可以肯定母亲溺爱孩子了她没有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性。小孩的这种故意找麻烦尤其表现在他睡觉、起床、吃饭、洗澡的时候,有时候也通过他的噩梦、尿床等表现出来。小孩制造所有这些麻烦显示出小孩企图得到某一个人的注意。他接二连三地制造种种麻烦,就好像小孩在不断地寻找控制父母的武器。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一个小孩暴露出这些迹象,那么,他周围的环境肯定有问题。处罚不会起什么作用,这些小孩通常招惹他们的父母惩罚他们,以便向他们父母显示惩罚并不会奏效。

从这可以看出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必须先要了解孩子心理的表现。

观察小孩是否受到人们的取笑,或者会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变得灰心丧气。一些孩子能忍受这些令人沮丧的事情,但另一些孩子却会因此失去勇气,他们会躲避付出努力做有益的工作,而只专注于表面的花架子。如果小孩总是不断跟他人吵架,那就表现出这孩子正处于一种充满敌意的环境。他担心如果不主动侵犯别人,别人就会攻击他。这些孩子桀骜不驯,他们认为服从、听话是卑下的表示。他们相信有礼貌地回应别人的问候是一种屈辱的行为,他们回应别人的时候傲慢无礼。他们也从不抱怨,因为他们把别人的同情视为奇耻大辱。他们从不在他人面前哭泣,有时候该哭的时候却笑了起来——这让人产生一种印象,好像他们缺乏感情,但这只不过是孩子害怕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而已。任何一桩残忍的行为都有某一秘密的弱点为基础。真正强有力的人不会对残忍感兴趣。这些拒不服从的孩子通常都邋里邋遢、脏兮兮的,咬指甲、抠鼻子,并且固执己见。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鼓励。应该让这些孩子明白这一点:他们做出这些举动只是因为他们害怕表现出弱者的面目。

瑾瑜之前跟我沟通过一件事情,她说:在外人面前能不能不要批评她。如果是同学或者是一起玩的朋友,会在有些时候拿来取笑她。从这可以看出,有时候跟大人也有关,只是有的孩子不会表达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是否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他在交往中是个指挥者抑或是个追随者。如果一个小孩自愿与人隔绝,这表明他没有足够的信心跟同伴竞争,但他对优越感的渴望又是那样的强烈,他害怕和同伴在一起会使自己屈从他人。那些有搜集物品倾向的孩子显示他们想充实自己,超过别人。这种搜集的倾向是危险的,因为这种倾向很容易发展过头,最终变成一种过度的野心或贪婪——这是虚弱感的一种表现,这虚弱感在寻求一个支撑点。这种孩子很容易做出偷窃的行为(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备受冷遇和忽视的话)因为他们比别的孩子更加敏感,更加注意别人是否无视他们。

一直觉得别的孩子都会收集一些物品,或者是非常在意一些物品,而瑾瑜是属于那种无所谓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是她特别在意的,我还因为这个批评过她,看到这里似乎我狭隘了。

下面一个问题是了解孩子对学校的态度。我们要留意孩子是否勉强拖拉地上学,孩子是否对上学表现得情绪强烈(这种强烈情绪通常只是不愿意的表示)。孩子面对某些处境的担忧害怕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他们需要做功课的时候,会变得容易生气动怒。学校给孩子评分的制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不采用一方式把孩子们分类,孩子们就会感到如释重负。现在学校变成了一个考试接连不断的地方,学生必须全力争取高分,而低分数就等于给学生下了一个永恒的判决。

小孩是否自愿做功课,抑或需要别人强迫他?孩子忘记做功课表明孩子有躲避责任的倾向。功课成绩不好和孩子不耐烦做功课有时是孩子用以躲避上学的手段,因为小孩更愿做别的事情。

小孩是否懒惰?如果小孩功课不过关,他宁愿以懒惰为解释的理由,而不是自己欠缺能力。如果一个懒惰的小孩出色地完成了一样工作,他就会受到赞扬,并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他不是懒惰,他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的。”对这种言论他当然很高兴,因为他确信他不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能力了。属于这种懒惰类型的还有那些无法振作、丧失勇气、精神不专注、千方百计依赖别人的孩子。被宠惯的、为了哗众取宠而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也属于这个类型。

有时听到父母说孩子不愿意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每次让做作业都很老火,我就想着如果瑾瑜只需要做学校布置的作业,那么我一定会是最幸福的妈妈,所以很不能理解为啥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原来也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作怪,了解孩子的内心和生活对教育孩子太重要了。

孩子对老师的态度怎样?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小孩一般会隐藏他们对老师的真实态度。如果小孩总是不断地指责并羞辱同学,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小孩蓄意贬损他人的倾向视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孩子傲慢、挑剔、什么事情都自以为是。他们用这种态度把自己的弱点遮掩起来。

瑾瑜非常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是绝对的服从,但是遇到老师解题不对她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过给老师评价的话,一定都是好。其实就连家长给老师评价也不会表达真实态度,何况是孩子呢。

那些无动于衷、感觉冷漠、处于被动状态的孩子倒是较难应付。其实他们戴着一副假面具,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是真的那么无所谓。他们被逼急的时候,一般会勃然大怒,甚至试图一死了之。他们从不会主动去做任何事情,除非他们接到指示。他们害怕遭受挫折,并且对他人估计过高。这种孩子应该多得到一些鼓励。

在体操和运动方面想一显身手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想一展风采,只不过在其他方面他们担心失败罢了。阅读量大大超出常规的孩子往往缺乏勇气,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赢取力量。这种孩子想象力丰富,但怯于面对现实。另外,还要注意孩子喜欢的故事类型: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抑或是些科学著作。在青春期,孩子们容易受色情刊物吸引。不幸的是,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书店贩卖这一类出版物。孩子日益增强的性欲和对性事的渴望,使孩子的心思投往这一方向。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为以后的成年人角色做准备,早年就对孩子进行性的说明教育,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这些手段可以抗衡那些对孩子有害的影响。

一直觉得孩子喜欢阅读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不进行引导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这也是我一直喜欢了解瑾瑜看的书籍内容的原因。

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家庭物质条件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对比家庭富裕的孩子,贫穷会引起孩子一种匮乏的感觉。过着小康生活水平的孩子,一旦家庭经济恶化,失去惯常的舒适,就觉得难受。如果祖父母的家境比父母要好,那种难受更会加深,他无法摆脱的想法就是他的祖父具有非凡的能力,但他父亲所干的每一件事都以失败告终。有时候孩子会变得异常勤奋,这其实是对他的懒惰父亲的一种抗议。

孩子的家里是谁当家做主——这一点对了解孩子很重要。通常这个人是父亲。母亲或者继母主宰家庭,造成的后果是不正常的,而父亲通常就会失去儿女对他的尊敬。如果母亲控制家里的一切,那儿子以后很少能够摆脱对女人的畏惧。以后这种男人不是躲避女人就是在家里和女人闹别扭、制造不快。

如果孩子是一个女孩呢?在瑾瑜眼里我比较严厉,什么事情都是我做主,或许长大后她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自己家里小的时候是我妈妈做主多,感觉中确实对老父亲的尊重会少,至少没成年前有点,我弟和妹到现在都还有点。

我们还需要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管教采用了温和的方式,抑或严厉的手段。个体心理学认为,太严厉或者太温和的教育方法都不适宜。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理解孩子、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看法,不断地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和解决他的问题,培养他的社会感情。对孩子吹毛求疵的父母只会害了孩子,因为他们使孩子丧失了斗志。对孩子的纵容迁就助长了孩子凡事依赖的态度,使他们倾向于依附某一个人。父母应该避免浪漫地渲染这个世界的同时,用悲观的词语来形容它。父母的工作是尽量帮助孩子准备好应付生活,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那些不曾学会应付困难的孩子以后会想方设法回避所有的艰难险阻,这就使他活动的圈子越加缩小。

管教孩子的人是谁——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母亲不一定和她的孩子总在一起,但她一定要知道管教孩子的人是谁。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理性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这样,指导孩子行为的就不是他人强迫他接受的诸多限制,而是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

对瑾瑜的教育我一直是温和加严厉,原则问题上是严厉的,跟她自身相关的事情我会选择商量加引导,在一些她可以处理的事情上我会选择放手。

教育孩子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多观察、多学习、多鼓励、及时给予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_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