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二季完结了。
上一季,女主角的生活全线崩溃,留下一地鸡毛,而本季结尾给出的,是平淡的隐痛,和混杂了伤感与释然的道别。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本季出现了一位极富魅力的男性,与我们的丧系女青年谈了一场短暂又精彩的恋爱。这场恋爱聪明到什么程度呢?它走到最美好的地方,就及时停止,没有争吵,没有伤害,只是结束了。
众人大呼心碎。可是朋友们,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出于珍惜,他们留住了最大密度的爱情。
两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女主角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一个绰号为Fleabag的女孩子,与家人关系微妙,在恋情中屡屡受挫。由于挚友的过世与自己有关,长期背负着沉重的愧疚。
如同该剧的另一个译名“脱线人生”,她活得很放飞,敢于打破规则,会在继母的餐会上摔碎酒杯,也会为了给姐姐打抱不平而拳击姐夫。
对比来看,男主角活得很“在线”。他过着节制的、有信仰的生活,日常中的多数事务,都围绕着同一股力量有条不紊地运行,就连怀疑和反复,也是坚固的中心力量的一部分。
这样的两个人碰撞到一起,交谈,纠结,敞开,热恋,直到不动声色地分手。
可是,这样的结局,真的是bad ending吗?
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场化繁为简、去芜存菁的爱情。
其实爱情到底需要什么呢,是美丽的外表,戏剧性的巧合,反对者的催化,还是甜蜜的告白?
这些可以称为故事的佐料,却不是爱情的核心内容。爱情只需要心动,只需要本身的发生。有了飘渺的、难以言说的感觉,爱情就成形了。
《伦敦生活》第二季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短短几集里,男女主角没有进入复杂的故事,只是认识了对方,然后爱意萌生。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待在一起聊天,就已经让观众心潮澎湃,因为化学反应实在太强烈了。演员们用了很多细节演绎心动,仅仅通过犹疑的眼神、紧张的神情、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词句,就能让爱情的气氛火热蒸腾。
不仅如此,他们理解对方,懂得适时的沉默和应有的坦诚,男主角甚至能看穿Fleabag的另一个自我,那个抽离出来、对着屏幕外的观众飞快吐槽的自我。可以说,这份感情不止于皮相的吸引,也触及到了灵魂伴侣的层面。
但成熟与了解的另一面是,他们都深知爱的不可持续。
男主角在最后一集的演讲中反复强调,爱会带来怨憎,会毁掉生活。他之前也提到,自己谈过几次恋爱,结果都不如意。他深知人性的不可控。
Fleabag想必也有所体会。从第一季到现在,她是浪漫关系的资深受害者,也曾是浑噩的加害者,论悲观程度,她或许比他还要严重。这样的两个人,怎会对永恒心存幻想?
张爱玲的《小团圆》里,九莉看到威尼斯的石像因为空气污染患了石癌,想:“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
是的,海枯石烂也很快。名胜古迹会失火,多年爱侣会生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有人觉得,哪怕将来相看两生厌,也要奉陪到底,另一拨人觉得,不如在高光时刻及时抽身。
后者的做法,何尝不是另一种珍视与保护。
另外,在第三集里,女强人布琳达的言论,让我进一步觉得结局并非悲剧。
这个角色只在剧中短暂出现,但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Fleabag产生的影响,恐怕与男主角不相上下。饰演者也大有来头,是著名老牌女演员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
克里斯汀今年五十九岁了,曾参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英国病人》、《登堂入室》等作品,风度翩翩,还有几分飒爽的中性气质,这样一个形象,为迷茫心伤的女主角指点迷津,再合适不过。
与Fleabag的对话中,布琳达讲到衰老的感想。
她说,更年期的到来,不仅让女性摆脱了各式生理痛,也摆脱了性别束缚,获得“人”的自由。与此同时,她们也不可避免地失去很多恋爱的机会,那些乐趣也是值得怀念的。于是,布琳达建议女主角珍惜青春,去往人群中,因为“我们拥有的只有人”。
也就是说,在推翻“女人越老越贬值”的腐朽观点的同时,布琳达没有视男性为洪水猛兽,而是鼓励不同人的交流。在这个部分,她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未知、活力、挑战。
这些都是可能性的代名词。
布琳达的观点,与男主角的观点互相补足了。
面对爱情,男主角看到了快乐的背面,布琳达则看得更长远——快乐会流动,怨憎也会流动,年轻时代,可能性就是我们的财富,无论好坏,都是开放式未来的一部分。
所以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恋情结束后,Fleabag只是怅然,但并不痛苦。
因为她从愧疚的沼泽里迈出了一步,把自己捡拾起来了。她冒着被爱与被伤害的风险,踏入人生的舞会,踏入未知、活力与挑战之中。这趟旅程里,她收获颇丰,有些东西好到一定程度,就会无憾。
这可能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富有教育意义的爱情故事,也真实地心碎过几次,那么现在,来谈一场适可而止的恋爱,避开坏的,采撷好的。
我们已经留住了最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