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进程调度以及进程切换过程

进程调度的时机


明确一点:一般来说,进程调度都是发生在进程外的(即进程运行的时候会持续执行代码),当执行代码中断跳到其他代码段(系统调用函数,中断处理函数等)时会触发进程调度函数(schedule)使得进程(此时在内核态)得以切换,切换的实际是两个进程的内核堆栈的切换。

一般有四个进程调度的时机
1. 用户调用特点系统调用主动让出CPU
2. 中断处理函数返回用户态时固定时机点
3. 内核线程主动调用schedule
4. 中断处理函数主动调用schedule

中断类型


  1. 硬中断(Interrupt)
    CPU两个引脚(可屏蔽中断,不可屏蔽中断),高电平表示有中断。类似时钟,键盘等会使用硬中断方式。
  2. 软中断(Exception)
    • 故障(Fault)
    • 退出(Abort)
    • 陷阱(Trap)
      系统调用属于该类软中断

进程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包括

  • 用户地址空间:程序代码段,数据段,用户堆栈等内存信息
  • 控制信息:进程描述符、内核堆栈
  • 硬件上下文:寄存器

关键寄存器切换

  • CR3 地址空间寄存器
  • ESP
  • EIP

thread_struct thread

每个进程描述符都有一个类型thread_stuct的thread字段,该字段在进程被切出去的时候保存了当时硬件上下文信息

切换步骤

  1. 切换CR3,切换后两个进程相同的虚拟地址对应了不物理地址
  2. 切换内核堆栈和硬件上下文信息

代码分析

schedele函数调用context_switch进行上下文切换

context_switch(struct rq *rq, struct task_struct *prev, struct task_struct *next)
{
  switch_mm(oldmm,mm,next) //内存CR3寄存器切换
  switch_to(prev, next, prev) //内核堆栈和硬件上下文切换
}
switch_mm(struct mm_struct *prev, struct mm_struct *next, struct task_struct *tsk)
{
  load_cr3(newxt->pgd);
}
//简化代码
switch_to(prev,next last)
{
  pushfl
  pushl %ebp //0

  prev->thread.sp = %esp //1
  %esp = next->thread.sp //2
  prev->thread.ip = $1f //3
  
  push next->thread.ip //4
  jmp _switch_to //5

  1f:
  popl %ebp //6
  popfl
    
  
}

重点讲解switch_to函数

0

将当前进程(prev)的硬件上下文和内核堆栈地址保存在当前进程(prev)内核堆栈中,当当前进程(prev)再次被调度的时候进行恢复

1

保存内核堆栈地址到当前进程(prev)的thread结构体中,上面有提到

2

将当前CPU的ESP寄存器(堆栈寄存器)切换为下一个进程(next)的内核堆栈地址。由于进程的内核堆栈和进程控制块(PCB,即进程描述符)保存在连续的8K内存空间,因此当CPU的ESP寄存器切换到下一个进程(next)的内核堆栈地址时,可以理解为当前已经切换到了next进程。

3

将上一个进程(prev)的thread.ip设置为1f的地址,这是当该进程再次被调度时开始执行的代码行。

4&5

在next进程的内核堆栈中压入thread.ip的代码段地址(即该进程在上次被调度出去在第三步保存的地址),然后使用jmp _switch_to来控制CPU的EIP寄存器跳转到1f的代码段地址。可以将这两步(4、5)理解为将地址装载然后控制EIP跳转的功能。

6

此时进入进程恢复阶段,对应第0步。恢复进程的堆栈,硬件上下文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内核——进程调度以及进程切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