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霍乱时期的爱情》无涯镜读书汇


虽然凭借着《百年孤独》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才是自己写的最好的小说。前一本至今还只是粗粗翻了一下,后一本去年认真读了一遍,无从比较因而也无法就作者的自我评价跟帖评论,只能说说对《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的一些粗浅体会了。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阿里萨由哈维尔·巴登 饰演(图片来自网络)

标准放宽些说,叨主算是个博览群书的人了,年轮积累也有一定的厚度了,但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仍然有些茫然无着的眩晕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几个意思。男主弗洛伦蒂·阿里萨单恋了女主费尔明娜·达萨一辈子,直到把女主的丈夫熬死,才算如愿以偿。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男主并没有素素地苦熬着,而是不停摆地在享受着一个又一个女人,真可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不死鸟境界。本叨本能地心生疑虑,这样一种状况还算是爱情吗?后来也找了网上的一些书评、读后感来看,看来看去不过是人云亦云、隔靴搔痒,没有哪句话能让我这个木头脑壳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最近几天,脑子里忽然灵光闪了一下,似乎稍有开窍了,似乎觉得毛病出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或者说是出在自己脑海深处潜伏的病毒上。这个病毒就是,一直以来都以为小说是要有个主题的,作者是必须有个态度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赞誉什么、贬斥什么,赞扬什么、抵制什么,等等。用这样一个思维框框去套《霍乱时期的爱情》,怎么都有些框不住、框不齐,框住了上边框不住下边,于是就找不到指明方向的北斗星了。

联想起佛家所说的“如实观照”这四个字,忽然发现自己真是枉读了不少书,竟是一直在用可笑的思维定式读书。小说可能是有主题的,作家或许是有态度的,但是这个主题和态度是只能够被感知、不可以被概括。还是如佛家所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带着我们如实观照了一场多彩的情感大戏。这场大戏也许与我们固有的价值判断有冲突,也许与我们想象中的固定模板不相吻合,但也并不能据此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情感大戏和我们固有的价值判断之间必须有一个是错的,与我们想象的固定模板之间必须有一个是假的。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图片来自网络)

在汉语文化的描述中,真挚爱情与忠贞不渝是连体兄弟,手牵手、肩并肩,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憧憬,这样一种憧憬没什么不好,就算是不真实、不现实也没什么不好,毕竟人生的诸多美好都是想象出来的,彻底摒弃想象、事事追求真相,照样是违背人性、践踏人文的。可惜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哥伦比亚文化语境下的忠贞爱情长得什么样,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中国读者谁也说不清。

把脑海深处的病毒清除掉,抱着“如实观照”的心态再去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感觉和感触就大不一样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很多,我们没见过不等于就不存在,我们没见过的才是有新鲜价值的。就譬如天上星星数不清,看到哪颗星星都是好的,不一定非要找到那颗北斗星才算有个结果。


最后反思了一下,发现这个读小说非要找到主题的毛病,是中学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是个什么状况,几十年前的我们,读过一篇课文甚至一段课文,第一件事就是去概括主题思想。现在想想,这种教法真的是害人不浅、荒谬绝伦。总体上看,世界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小说也不例外,许多小说就是作家流动的、起伏的、变幻的心曲和心声,让他自己来概括出几句话的主题都是难以做到的,何况我们这些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读懂《霍乱时期的爱情》无涯镜读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