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焦虑,大多来自这一思维误区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遇到了很委屈的事情,想要找个人倾诉。

然而拿起手机编辑消息时,很多念头,好像不受控制般浮现在脑海里:

“唉,大家都很忙,

我找了,人家也不会答应。

就算答应了,对方也会觉得很奇怪,

因为大家没有那么熟。”

这些退缩的念头,便是大脑的「直觉反应」。

让你放下手机,情绪咽回肚子里,把自己困在关系的这一头,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

日积月累,不仅消磨动力,也让人焦虑不安,神经紧张,陷入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谈恋爱总被某类渣男吸引

和人打交道总不够自信

事业就是达不到预期……

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会一次次强化,越陷越深,再难从内部打破。

因此也常是心理咨询中重点探索与修通的内容。

真正的高手,能够“反直觉”


高手,总是以「无用」为用,飞花摘叶,可以伤人。



以育儿为例。

李松蔚老师发现,很多父母的育儿焦虑,常常来自这样一个“直觉反应”:“我必须做点什么,孩子才会变好”。

比如说一个小孩不好好学习,父母看不到他的变化,就很着急。

情不自禁地听从大脑的直觉命令:他有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必须要我做一点什么,他才会改。

“但其实,和成人一样,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变,因为他是有生命的,他在不断的成长发展当中。”

可是问题在于,这个自然的过程被打断了。这个孩子可以很多年不变,一直沉迷于游戏,怎么回事?

答案是,有人在做事,帮这个孩子维持。你可能猜到了,这个人,经常是父母。

“父母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尝试各种方法帮助这个孩子改正他的问题,但恰恰为这个问题赋予了无穷的动力——你不让我玩,那我偏要玩给你看。”

你看,是不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一直跟常理对着干,但真的有用


有人写信向李松蔚老师提问,希望自己“不要依赖别人的评价生活”:

非常在意权威人士对自己的评价,比如说,家里的长辈,公司的领导等。导致自己做事追求完美,难以容忍瑕疵。一旦没做好,心里很难揭过去。

回避和这些人的交流,害怕得到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对方的任何举动行为都容易解读成他看重我或轻视我的证明,从而陷入满足或绝望。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提供建议,如何坚定地做自己,不受周围人影响。

但是,李松蔚老师给出的建议却是:每天针对一个权威,写一套在他身边保持安全的应对策略

当这位求助者尝试完成上述任务,如醍醐灌顶,这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在“做自己”和“满足他人期待”之间保持一个平衡。

这让她不再纠结于权威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关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关系双赢

不仅焦虑得到缓解,对别人的评价敏感度也自然下降。

“好像头脑中那些压力和包袱都不见了,我现在每天有用不完的活力。”


其实,我们常常因脑海里的一些直觉思维,把自己卡在问题里。比如:

工作中每次有一些新的挑战,总觉得自己肯定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希望伴侣参与家务,却坚信他是一个不干活的人、一看到他干活赶紧接手过来、批评他干得不好;

为孩子贪玩着急,想尽办法督促孩子,却不见孩子自觉自律;

……


挡在「眼前的问题」和「想要的结果」之间的那堵墙到底在哪?

它真的是能力的问题、天赋的问题、或者关系本身的问题吗?


不是的。这堵墙,其实就在我们的头脑里。


拆掉这些思维的墙,你会打开一个更开阔、也更松软的新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年人的焦虑,大多来自这一思维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