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寂寞了

上帝寂寞了

饭局中,总有人会分心摸摸手机,忽然有人来了一句金庸去世了。顿时、大家沉默了,静静的,一秒,两秒、三秒,似乎是在为查老先生送行……

金庸和他的武侠伴随着70、80、90后的青春、成长和回忆。

第一次,还记得是某一个暑假,我去姐姐家住了几天,那时天真年少,也不知金庸、古龙。一时兴起,从书架上随手抽了本不是太厚《书剑恩仇录》,没想到恰好是他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于是,之后的两天,我一反常态的安静,似乎变成了小透明。

到了初中,按照每天一本,一周一部小说(4本/5本的那几套)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遍金庸武侠世界之旅。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一部越女剑)这副对联就从此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那个时候看书是要比拼速度的, 一天一本大家都在排队, 所以必须白天上课的时候多看一些(反正每本书都是用包书纸包过的),不然晚上多晚都必须看完,第二天轮换。那个时候女生看亦舒、席娟的言情,男生就是古龙、梁羽生的武打。但是金庸的书男女通吃, 几乎没有人不看的, 无论是学习优异的尖子生、还是成绩拖后腿的兄弟们,第一次观点如此统一的相互合作,不甘人后。

再到后来,内容太过熟悉,有时睡前无聊随手抽出一本翻翻,结果就翻到了天亮,自己也没有想明白,都看过这么多遍了,怎么还能够搞成通宵呢?

金庸笔下的人物是多么的浩瀚而鲜活,无论男一、女二,哪怕是少林寺的扫地僧、还有那位传说中的黄衫菇凉。都不断的被提起、被议论、被喜欢、被崇拜。更不要说83版的翁美玲开始,TVB又给我们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旅程(大陆版的基本没有看过)。

有朋友说,查老爷子走了, 内容应该不会再修订了, 再去买一套珍藏。但无论如何,那些故事、那些人物本身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回忆,一段无法割舍的青春。

也许大师总是结伴同行,同样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还有前不久离开的单田芳大师。

那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的年代, 每天下午五点多首播,第二天中午重播。多少次准时守在收音机前, 把收音机和天线调整到那个不能再熟悉的位置和角度,保证声音的清晰。每当最紧张的时候,等待我们的总是“且听下回分解”,绝对就是现在插播广告的鼻祖,但是这个下回要等整整一天,碰到周末停播。听广播就便成为期待周一上学的唯一的理由。

后来上语文课, 学习到了一篇古文《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那时可以通篇背诵,而背诵的时候,想到的就是单田芳。

金庸的武侠是一本不落,还看了好多遍。 单老的评书肯定没有听全,《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倒是听了好多遍。至今还记得里面有一个“细脖大头鬼方书安”说话会发出奇怪又独特的声音。而自然界的雷电风雨、车轮马蹄的口技更是令人赞叹。评书,这个多少代传下来的手艺,放在今天既是如此,而放到当年连电灯都没有的时代, 又是多么的玄幻。

上帝寂寞了, 除了看武侠、听评书,还有邀请了李敖大师、相声艺术家师胜杰、主持人李咏等华语圈的小伙伴。世界范围的还请去了霍金、纪梵希、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小红莓主唱桃乐丝……从科学到艺术、从时尚到流行、天堂好热闹,人间似乎一下子空荡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帝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