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总结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这是心理学的定义。参加这次心理学主题的阅读以来已经读了四本相关的书籍,当然每本书的作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面读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已经自选《不可思议的心里控制实验》都是比较偏向对人类意识和行为原因的研究,而此次选择的《学会提问》一书则是偏向心理学的应用性的,个人认为不管是哪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小时候我们都有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经历,看着书中的“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人为什么做梦?为什么睡觉会打呼噜?”之类的问题,并成谜其中,久而久之我们也学会了想身边的人提自己好奇的问题,如果得到回答后自己也会非常兴奋高兴,我想这样的喜悦心情比只是回答对问题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不过,随着我们长大我们懂得越多反而不常问问题,甚至觉得问问题是一件自己智商不高的体现或者令他人不悦的事情,最终变得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全盘接受。当然,此书中的学会提问不仅仅是像他人提问以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不断发问。如今,我们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众多对某一部电影、书籍或者一件社会事件的评论,而内容都是众说纷纭。面对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那种对所有观点都要反驳的人,但是还有很多人确实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赞同的,自己很少提出问题,这也就是书中的海绵思维,与之相对的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参与其中,批判性的提出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书着重讲述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那么批判性思维和学问提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我们都知道应该做一个慎思明辨的人,能问一些恰到好处的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该问那些问题,不知道怎么问问题,而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围绕怎么提恰到好处的问题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也分为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不仅要批判性地看待他人观点也要辩证的思考自己的看法,而后者则偏向于封闭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拒绝不一致的看法。我觉得这也解释了如今社会中或者网上有些“喷子”的存在,也许他们的观点不一定不对,只是不愿意接受外界的信息。因此,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是需要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如何客观分析理解他人观点。

那么接下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前期心理学相关书籍的阅读,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并且希望别人的言行能与之一致,所以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能够接受不一致的意见,其实也就是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的观点。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难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包含在其中,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评价他人观点呢?本书首先讲到,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接下来再去寻找支撑结论的理由。有了充分理由支持的结论貌似就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结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往往在所列举的理由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欺骗,如果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我们就很可能被其欺骗。我们常常在怀疑对方列举的证据的真与假,但实际上,我们无法判断它的真伪,只能分析它的可靠性,因为要找到完美的真理证据是非常难的。而现实中,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以及专家意见常被用来当作支撑结论的证据。难道我们就应该拒绝接受这些有可能不正确的证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要做则是利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向自己提问,以此来分析证据的可靠性。当判断出证据的可靠性后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观点。

这次选的书目内容不是很长,紧紧抓住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主旨来进行阐述。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在此之前,我一直把批判性思维当作判断他人观点的可信度的逻辑判断工具,但是,它除此之外,更是对自身观点表达的一个重要思维导图。因为在我们自己作结论推理时会用到各种相关的论证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会导向一个“是”或者“不是”这样的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有众多可能的结论。当然,最好的结果也并不是罗列出全部的结论,这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条件挑选出最佳方案或者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