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急,始于只看眼前

如果有人问,今天的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最普遍、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急。

让孩子学知识,急,恨不得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把小学的课程内容都学完。

辅导学习写作业,急,恨不得孩子学了一遍就全部都会,做的作业全部都对,学习和做作业的速度必须达到自己要求的,否则就是不认真,不努力。

选择课外班,急,别人报我就报,孩子喜不喜欢不重要,考级奖项不能少。

对考试分数,急,没达到自己要求的目标,孩子就是没努力。

孩子谈婚论嫁的人生大事,更急,工作了就催婚,结婚了就催生,生完一胎催二胎。

......

《论语》中“欲速则不达”、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成语“拔苗助长”,千百年来都在告诉我们,着急是做不好任何事的。身为父母,对子女教育最亟需做到的是追寻教育的本真、放开长远的目光。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为快乐而生

教育的本真,是个比较大而泛的话题,但其中有一个不变的精髓,那就是快乐。

换句话说,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任何的教育行为,其初衷一定是让孩子平添快乐,若抹杀了孩子本该有的快乐,就应及时停止。

当然,这个快乐一定是建立在遵纪守法,身心灵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

比如让孩子学钢琴,本身肯定是好事,但很多家长由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X岁考过了X级,内心就被虚荣心和焦虑占据了,于是在学钢琴的目标和方式上出了问题,兴趣培养变成了考级训练,一下就把孩子的兴趣磨没了,变成了折磨。

考级就是我们眼前看得到的有形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将它作为目标。而学习乐器,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以这个为职业,真正的目标一定不是为了考级,而是接近音乐,接近艺术,顺应兴趣,在体验中平添快乐,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坚持精神,这是眼前不会很快能看到的无形的东西,只看眼前的人,很容易将其忽略。

现代作家程乃珊在女儿的过往教育中,有这样一段经历:

女儿8岁时开始上钢琴课,可终因哭闹抵抗而放弃。而女儿长大后,却深深爱上了钢琴,并且能弹出动听的曲子,还为自己找了个亦师亦友的老师,于是便问她为什么当初学钢琴的时候那样抵触,女儿说:“小时候你们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就逼我上钢琴课,现在我是自己喜欢。”

然而现实中,多少孩子在一次次倦怠中,为了满足大人的愿望,为了完成任务而强撑,本来有的兴趣也很快就被磨灭,与初衷背道而驰。各类考级证书、获奖证书,成为了孩子们与痛苦的唯一解脱。多少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后便再也不碰钢琴......

不管是学习、做作业,还是各种课外班的选择,尽管时而要采用严厉手段来培养坚持精神,但终极目标一定是让孩子增添快乐。每个行为的背后,父母的眼光能否放长远特别重要。

超前学习,害处太多了

在小学,“三年级分水岭”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除了学习内容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和一些孩子的超前学习有直接关系。

幼儿园提前教小学内容,各路幼小衔接班泛滥,本来就容易焦虑的父母,在身边人的动员下,在幼小衔接班的忽悠下,纷纷选择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二年级的内容。

并不是说一年级以前就不能学习算数、拼音、识字、写字,这取决于学习的方式,只要方法得当,在启蒙教育中完全可以进行。但是,强制提前灌输一年级的课堂内容,是非常不科学的超前学习。

眼前能看到的是: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学习上一时不会出现明显问题,因为本该刚开始学习的东西都已经学会了。大人在督学方面会比较轻松,这是大家都期盼的。

殊不知,如果把目光放长远,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

一是提前强制灌输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成长敏感期的孩子对所经历的各种事物有着天然的敏感,若教授方式不当,孩子的内心就会迅速形成“学习最没意思了”的意识,大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更会“雪上加霜”。太多的孩子只要提到学习就一脸的不开心,和这个时期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差距也许就从此拉开。

二是孩子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自己都已经学过了,学会了,便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课,久而久之养成了忽视课堂的坏习惯。

一二年级基本以单纯的记忆为主,哪里没学好多练练题就可以支撑。

而进入三年级,便开始注重知识运用能力,每一堂课老师讲的每个知识点和思路都特别重要。可是孩子忽视课堂的坏习惯,改掉谈何容易?“三年级分水岭”就这样产生了。

孩子不注意听讲,很多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学习开始吃力,问题逐渐明显;大人着急,孩子无奈......如此状态下,孩子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勇气和动力。

在进入小学之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打造学习“安全基地”,包括学习兴趣、良好习惯、自主阅读能力、多元思维、专注力等。

良好习惯包括学习有无计划、能否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学习时能否做到一心一意、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否懂得钻研或提问、能否知错就改、上课能否集中注意力。这些习惯的养成,从早晚刷牙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进门先换鞋这些点滴开始。

多元思维包括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用于数学学习的逻辑与推理、语文中的分析与概括、艺术和科学中的创新与动手动脑能力。

这些能力其实在孩子的各种行为中发展,比如自己较长时间玩一样东西,就是在发展专注力;经常问大人各种问题,就是孩子思考中遇到了阻碍向大人求助,大人的态度决定着孩子还能不能保持这样爱动脑爱思考的行为。

还有,大人带着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各种亲子互动,还是外出玩乐,还是讲故事,以及让孩子力所能及参与家务劳动,这其中包含课堂上的所有知识。做好引导就能为学习形成良好的衔接,无需任何课外班。

好多家长由于怕危险,怕麻烦,便直接阻止孩子的各种行为,这就限制了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等到问题凸显时(特别是学习当中)又十分着急,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分数观”不正确,害己又害人

家长的“分数观”,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对于分数,作为家长该如何看待呢?

第一,分数只是阶段性测试的结果说明,目的是根据结果来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找到学习症结并对“症”下药。

第二,每一次考试后,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与孩子共同分析探讨,如果考得好,是什么原因?如何保持?如果考得不理想,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里?今后如何避免?一次次举一反三,以此获得进步,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和执行力,一举多得。

这,即是考试的终极意义,更是孩子不断进步的阶梯。保持这样的好习惯,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例如,100分满分,80分算不算高呢?

如果单比数字,肯定是不算高。但我们首先能想到,假如这个孩子平日学习吃力,考及格都困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得了80分,那就是明显的进步,值得表扬。如果是平时考试都是95分以上的孩子,突然一次考80分,那就是退步。

但这样的分析,还远不够深入。

有时,孩子考试不理想并不是因为学得不好,而是内心状态不佳导致没有正常发挥,这就不是学习上的问题了。每一年的中高考都有因为状态不佳导致发挥失常的孩子。

有时,多少分并不主要,从班级整体情况来综合判断才是科学的。例如出的题难度大,全班同学分数整体都低,80分也可能是最高分。

还有,如果这次考试班里最高分为100分,80分只能算中等,同时还要看各等分数分别占比多少。如果班里最高分只有82分,那80分就是拔尖,是很大的进步。

分数总是不讨喜,但它有罪恶吗?很多家长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只看当下不看未来,只要孩子考得比他人低了,不经分析就是各种否定、斥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在学习时把聪明的智慧全都用于投机取巧得分,甚至在万般恐惧下被迫打小抄,严重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我毕生不会忘记初中一次月考时,监考老师面对“蠢蠢欲动”的考生,说出的语重心长的话:

你们上学是为了学知识,不是为了考试。如果只想要满分,你们就不用来考试,我全都判成满分,每次都让你们得第一。等你们一事无成的时候,等到悔不当初的时候,再看这些“满分”、“第一”,那就是一堆废纸,分文不值。

孩子从出生开始,对ta的每个教育行为带来的结果,都是伴随一生的。在此想对大家说,教育无大小,对子女的教育绝不能只看现在不看未来,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格局要更大,才能用正确的行为科学引导孩子成长,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当你看到孩子在快乐中不断获得进步,一点点成长,大人更开心,保持这样的理想状态,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家长的急,始于只看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