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定义: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或利用)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开始)

时间: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 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点: 知识混杂,停留于经验描述, 缺乏科学理论分析,没有完整的体系, 为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阶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及《论语》—春秋

(1)治国三要素—庶富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庶:人口兴旺;富:人民富足;教:使人民有教养

(2)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文—《诗》《书》等典籍,这是知识的学习;

行忠信——品行、忠诚、信实,这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3)学习过程—学思习行(学思行)

(4)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平等,扩大了教育对象

自行束脩(xi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 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5)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教学原则—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翻译: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6)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解释:只学习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思考,而不学习,那也会心中疑惑,不能解决问题。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范性原则)

解释: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学记》的教育思想

地位: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作者:思孟学派—乐正克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翻译: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解释: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

(3)“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强调启发性教学原则

①“喻”:启发、诱导

②道而勿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③强而勿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

④开而勿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4)“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长善救失原则

翻译: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过多、过少、过难、过易

(5)禁于未发之谓预:“禁”防止”—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预防性原则

(6)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及时施教原则

(7)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孙,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蹦等”。—循序渐进原则

(8)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学习观摩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9)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

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

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原则

(10)师道尊严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教师观

墨子

获得知识的途径

亲知: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

闻知: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

说知: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1)著作:《道德经》

(2)提倡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人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行不言之教


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定义、助产术)组成—西方最早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2)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德行可教


柏拉图:《理想国》

(1)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

(2)教育目的:哲学王—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3)理想国重视学前教育 ,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4)提出广泛的教育内容(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和智者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合称为“七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地位: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著作:《政治学》

(3)贡献:教育应该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教育遵循自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昆体良

(1) 地位: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者(集大成者)

(2)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或《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世界上)第一本教学法论著—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区分学记)

(3)教育目的: 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4)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练习” 三个阶段。

二、创立阶段

培根(英国)

(1)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2)贡献:

①方法:实验的归纳法

②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确定下来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1)著作:1632年《大教学论》(夸大)—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萌芽

(2)教育观点:

①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区分昆体良)

②提出了“泛智”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扩大了教育对象。

③直观性原则—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金科玉律

④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区分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洛克(英国)

(1)代表作:《教育漫话》

(2)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3)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4)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5)言论: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论述了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卢梭(法国)

(1)著作:《爱弥儿》

(2)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

康德 (德国)

(1)著作:《康德论教育》

(2)教育万能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3)贡献: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

(1)地位: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

(2)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建立、成为。(区分培根、夸美纽斯)

(3)理论基础: 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同时提出“统觉”

(4)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种 ,“可能的目的” 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是指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道德被认为人类史上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相反方面,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智育+德育

(6)提出“四阶段教学” 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明了)、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他又将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7)旧三中心: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英国)

(1)代表作:《教育论》( 《智育》+ 《德育》+ 《体育》+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西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 这个词

(2)课程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3)教育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杜威(美国)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

(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

(无)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并不是教育真的没有目的)

(三)教育三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衍生品—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区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区分赫尔巴特:教师、课堂、书本)

(五)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代表作—《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2)主要思想:

①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②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 的教学评价项目)。


布鲁纳《教育过程》

(1)代表作:《教育过程》

(2)主要思想:

①认知结构主义—(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②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2)内容

①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②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智力的发展(核心)、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身体的发育等等)

③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践、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1)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化》

(2)含义: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巴甫雷什中学》《把整个

心灵献给孩子》。

贡献:系统论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