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好书《“错误”的行为》,这本书由理查德赛勒所写。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赛勒,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错误”的行为》就是他自己的自传,也是综合了他所有观点的作品,也是一部是反应行为经济学发展历史的书籍。因为是自传性质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比起一般的经济学书籍来说好读很多,也不牵涉到过多的专有名词,更像一本小说。这么一本鸿篇巨制一篇文章是很难描述完的,所以我会分几篇来描述。
公平交易
人们认为什么样的经济交易才算是“公平”?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一家五金店有雪铲出售,价格一直是15美元。在一场暴风雪过后,五金店将雪铲的价格提高至20美元。如果这时你需要去购买雪铲,你是否觉得这笔交易是公平的?
大多数人包括你在内肯定觉得这个商家黑心属于不公平交易,如果你有其他店铺选择你肯定会去其他店铺购买雪铲。普通人是这样认为的,那传统经济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所有价格制定是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的。当一场暴风雪过后,需求量突然提升,雪铲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无法增加,这必然导致雪铲的价格提升,以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商家提高雪铲的价格是合理的。
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违背直觉,先暂且不管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同样的暴风雪,同一家雪铲店,周围最近的雪铲店需要开车出去2小时才能找到。老板在店里寻找雪铲时发现店里只有一把雪铲了,老板了公平交易决定将这把雪铲公开拍卖,价高者得到这把雪铲。这时,你觉得老板的这个决定公平吗?
恐怕你也会觉得这个决定并不公平,雪铲最后一定会落入富人的手里,而非你的手里。
如果同样的暴风雪,同样的店铺,同样的拍卖,但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你会觉得这个老板公平吗?
虽然最后铲子还是属于富人,但你心理会有稍许的平衡,毕竟最后所有的钱给了慈善机构,做了一件好事。
第一种情况你会觉得是黑心商家发不义之财。第二种情况看似是最公平的交易方式,但你觉得这等同于给富人拥有雪铲的权利。虽然第三种情况看起来跟第二种差不多,但老板最后将钱捐赠给慈善机构,所以你会觉得比前二种情况稍显公平一些。而对于雪铲店老板来说,前二种情况都是公平的(获得了最高的利润),最后一种除非老板心地善良不然多少还有些不爽。
对于交易的“公平”而言,是看你从受益者角度去看,还是从受害者角度去看。从受益者角度去看自然会觉得交易是公平的,从受害者角度去看会觉得交易是不公平的。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受害者(最后不得不高价获得雪铲,或者根本就拿不到雪铲),但你看待结果的心态却完全不同?理查德赛勒认为很多情况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公平不仅取决于受益人或受害者是谁,还取决于问题的表达方式。同样的事件,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了你三种不同的心态。
当然,这个结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口罩紧缺,商家随意涨价或者拿出来拍卖,哪怕是最后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慈善机构,都会让人觉得不公平,被全社会声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必须品(这次是口罩)随意涨价都是不公平的。
人们是否会惩罚一家开展不公平交易的公司?
理查德赛勒通过验得出,人们不喜欢不公平,并且愿意承受经济损失来惩罚不公平公司。对于我们普通来说,任何商店出现不公平交易(随意涨价),那下次购物时那家商店你自然不会成为你的选择目标。
有一种情况你也会觉得交易不公平,比如某种商品卖家一直有购买多少产品免费赠送多少产品突然不送了,或者将免费小样拿出来卖时,买家就会真切感受到交易习惯被打破,买家都认为他们有权利享受自己已习惯的交易条件,并把交易条件恶化看成一种损失,因此会觉得交易“不公平”(损失厌恶)。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企业把原本免费的服务(商品)不再免费开始收费,而其他类似的企业也开始跟风收费。当全部类似的企业都开始收了以后,你也觉得收费时理所当然的。如果竞争对手并没有跟风进行收费,则率先采取收费的大公司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比如,以前酷狗音乐,QQ音乐并不收费,随着音乐版权公司的要求,QQ音乐率先开始收费,酷狗公司紧接着也开始收费。如今,音乐收费已经成为了常态,几乎不存在免费的音乐APP。如果QQ音乐开始收费,酷狗并没有跟进进行收费而选择继续免费,则QQ音乐失败风险会非常高(大家都会选择免费的酷狗音乐)。
对于打算长期与同一批顾客打交道的公司来说,公平的价值应该更高,因为如果这些公司表现出不公平,损失降会更大。比如,发生了自燃灾害时,有很多企业会将物资免费运往灾区发放给受灾居民,以塑造公平良好的企业形象。
交易公平就写到这里,接下来要写另一个有违传统经济学的事情。
在经济衰退期,公司为什么不降低工资,以便所有人都能保住饭碗,而选择辞退员工呢?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人们对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且公司的第一反应不会是简单的裁员,应该选择降薪,以使达到新的平衡。
现实生活中,公司碰到经济衰退,降薪只会使小幅度的(甚至于不降),更多的会选择裁员。有一种解释是,降薪会让员工大为不满,所以公司认为保持既有薪资水平、裁掉多余的员工这种方法更好。毕竟被辞退的员工离开后就不会在公司里抱怨。
当然,公司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做法,将工资涨幅低于通货膨胀率,这样名义上工资增长了,但实际上却是降薪。
本章的最后,理查德赛勒给出了一个经典的实验,马克杯实验。实验过程非常的简单,分发给学生一批6美元的马克杯,而另一批学生出价进行购买马克杯,结果发现交易活动非常低,买家只愿意开出卖家价格的一半。
理查德赛勒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进行交换,人们更愿意继续保留自己的物品;有时候即使有充分的理由,人们也不愿意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这种行为称为现状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