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 婚姻 生育”的感受

前引

在我正式步入婚姻之前,我是预热了好几年的,我相亲都起码有二十起了,但是现实好像没我想的那么美好,第一任相亲失败,当时那个姑娘问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的薪水问题。我就觉得自己工资太低,城市不行,我就辞了自己二线城市的工作,一个人拖着一个行李箱来了上海,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坐上海的16号线,不知道有大站车这回事,坐过了好几站,当时很害怕面试迟到,第一次来又不舍得坐上海的出租车啊(怕大城市贵),我就一路小跑,地铁公交公交下了就赶紧跑到要面试的公司那里,好在面试还算顺利。当时面试我的人事经理和总经理还算满意,还记得当时那个总经理还对我的简历提了一些建议,说实习的不相关的经验不用写,直接写和意向工作有关的工作经验,让简历简练可能会好点(创业型公司所以面试的是总经理),现在我还非常感激他。其中有一次相亲的姑娘,问的最多的就是打算哪个城市定居,直接点就是哪个城市买房子,很显然玻璃心的我,将来肯定会克服万难会选择一个城市把房子问题解决了,结果是房子问题解决了,我的工资由于在上海,随着上海的平均工资年年上涨,我的薪水在我同学圈里的也算高的了,毕竟我的文凭和工作年限不占优势。但是好像这一些我都可以靠努力去争取,唯独爱情我越是努力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够不着她。我总结我的相亲经历失败的原因就一个,太着急太功力,然后就是太怕自己不当回事了。然后去年我恋爱了,今年我结婚了,是的急性子一直都在伴随着我,因为我渴望生活像镜子一样给我反射线般的反馈,我希望我笑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我希望我苦闷的时候生活也是糟糕的。我现在的妻子是我很欣赏的女性,我欣赏她身上那种我骨子里不具备的东西,善良和知书达礼,我甚至都有点嫉妒她,我同时又有点愤懑,她为什么不足够努力让自己变得幸福。和她结婚后,我比恋爱时更爱她,我知道现在我和她是一体的,我和她之间不能有太多条件,而且我本能里也使我不能接受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任何问题,所以每当遇到困惑时,我都是第一时间去反思自己,去修复自己,去重启自己,而我大多修复的方式就是看更多的书,这也就是这篇文章诞生的初衷。

正文

浅谈爱情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唉,有文化的人写的歌词就是好听,让我这种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感觉羞愧感觉这个歌我听不起,就像不敢看话剧一样的觉得“看不起”。这个歌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太搭了,女主的爱情太极端了,让人向往了最美好的爱情,让人又鄙视这般无脑的戏剧性爱情。

“我不怪你,我爱的就是你这种热烈而健忘的样子。”

这封来信是女主临死之前写给她的“爱人”的,为什么这里的爱人要打引号,因为男人从来没爱过她,男人是一个十分风流的作家而已,只是把女主当成他百千个搭讪到床上的女人中的一位而已,而小说女主的这个爱情几乎都是女主自己的个人想象而已。作家茨威格这篇著作能被多次改编成话剧和电影,所以小说当然不是表面上的痴女和渣男的故事,写得是真实的爱情,可不是为了博取你我读者的同情而撰。女主把一辈子的想象、思念和生命都给了她爱的男人,甚至她生下了她和男人的孩子,眼睁睁看着孩子得流感死去了都还不愿意委身去告诉男人,她至始至终都在幻想男人会认出她,就是不愿意告诉男人其实她在十三岁就爱上了这个男人,她爱了男人五年,直到十八岁她才等到一个被这个男人爱一次的机会,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只有短短的三次夜晚的体验。而她清楚的知道这个男人表面轻浮但内心孤独,她就这样爱了男人一辈子,却不愿给男人一丝丝心理负担,这样无条件的爱,难道不伟大吗?试问谁不渴望呢?谁又能这样要求自己呢?

“我想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向你倾吐;我的整个一生都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始终毫无所知。可是只有当我死了,你再也不用答复我了,现在我的四肢忽冷忽热,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时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会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我过去一直把它埋在心里一样,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直到要面临死亡了,她都还在爱着爱情,十几年独自承受单相思和生活的煎熬,到她和自己的孩子都死了,她才把这些话说了出来,而且还是陌生女人的信。

“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

女人这么称呼她爱的男人。是的,知道她死去了,直到作家收到她来信的时候,连个署名都没留给作家,所以这是美好的爱情,但又是全程泪点的爱情,似乎至始至终我们都预感会是悲剧,但又渴望结局会善意一点。

马尔克斯说“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可能所想表达的都是追求一种爱情的纯粹吧,至于结局可以是男女主相泯一笑互拥着一起看黄昏,同样也可以像“陌生女人”一样虽然死的孤独但是她心中的爱情却比谁的都来的纯粹。

我们都鲜活的活在这个大社会里,我们很难像小说人物一样完全抛开理性,而追求扑火般的爱情。陌生女人的结局如果说是悲剧,只能说她的幸福完全依赖于爱情,这和她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有关系,浪漫“作家”这个人物过早的出现在女主的世界了,十三岁的年纪,正常孩子本该可以追求很多快乐的东西,但是她的生活眼界已经过早的门那个孔眼给限制死了,这是她人生经历的悲剧,这点她是值得同情的。

浅谈婚姻和生育

如果我们遇到我们人生的爱情,且这份爱情已经是唯一的真挚了,那我们需要很快的步入婚姻吗?

一开始母系社会,孩子生下来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是谁,甚至母亲都觉得生孩子和男性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提供了强壮的基因罢了,这个时候财产是跟母亲和孩子走的。再到父权社会,财产是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婚姻制度了,不然没办法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婚姻制度保障了男性对母亲以及她孩子们的绝对所有权,所以婚姻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父权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女性遭受了很大的屈辱。这些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的一个阶段而已,我们活在如今的社会,已经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了。

那么有了爱情一定要结婚吗?结婚了一定要生育吗?

站在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国家怎么每天都在营造人口老年化以及出生率低走的焦虑呢。当然人生存是有社会压力的,也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能生就能养好的。

那么中国婚姻和中国生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生活在如今的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婚姻观和生育观和我们爸妈那一代比已经变化很多了。我们经常说压力很大,自己都养不活,好不容易找个喜欢的人合作在一起生活,为什么还要被父母催着扯个结婚证呢?结婚后还得继续被父母催着生育呢?婚姻是稳定性,而生育是发展性,宏观的去看,婚姻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使得社会更加稳定,生育制度同样也会越来越利于社会发展角度而优化,就像二胎政策开放出来,有条件的一般还是乐于再生一个,而“有条件的”这就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群体。在我们爸妈那一代,是一种缘分婚姻制度,一种上辈子注定的婚姻,所以也可以说是其父母那辈安排的婚姻。而我们这代人,已经到了爱情婚姻时代或者缘分和爱情共存的时代,所以现代人爱上一个人是因为爱情,但是与其结婚还是多多少少有点父母辈的因数吧,所以既要看对眼也要门当户对才是最稳固。而我还是想讲一讲对中国独特婚姻和生育制度及文化特点,中国向往的是稳定的婚姻以及下一辈的期许,甚至把下一辈的成就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种舍己为娃的精神是中国父母特有的,所以以前常看到“巨婴”,当然现在社会在进步,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前的超界感越来越弱了,现社会的城市父母也随着网络的普遍学习成长,都在积极在实现更全面的养育。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独身而不结婚,也许可以活的更自在更幸福,但是你是少数群体,就是不婚律很高的英国也才只有10%的人选择不婚,而且这少数里面大部分人可能还不是为了求生活轻松而不婚的,我们个体是没办法不依存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没有这个稳定且在持续的发展更新的社会,我们个体哪来的享乐呢,难道全部老了等死吗,必然需要这大多数的群体在社会制度的推进下,持续不断的为社会各个领域一代代的更新更加优化的生产力。

后结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也就是想为自己做些记录,同时也想为大家闲着无聊刷手机时可以刷到点有意思的观点,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可以珍惜身边的爱人和亲人,让爱情可以保持美好,让婚姻成为爱情的避风港,让孩子们可以在爸妈的避风港里面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可以让生活过得好,且在遇到困惑时不逃避,敞开心扉的去学习,我相信 你 我 他/她终将会拥有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END

阅读书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点•茨威格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生育制度》费孝通

《中国婚姻史》陈顾远

《婚姻史》阿伯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爱情 婚姻 生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