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课程育人】当语言让人受伤了(已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2.6)

      这天中午,正准备午休,忽然收到小Y妈妈的一条信息:

      “王老师,您好,昨天放学时孩子见到我很伤心,都流眼泪了。她跟我说,有小朋友说她太胖了,很丑,不想跟她玩。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这属于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很大,会让她产生自卑心理。希望王老师在学校能给孩子们说一下,不要这样对待同学,不想跟她玩可以,但不能这样伤害她。”

      说实话,看到信息的当下,语言暴力和自卑心理两个刺眼的词让我十分震惊和难过。小Y是个积极向上的小姑娘,平时在班级总是乐于助人,就像一个小太阳。每次见到她,孩子都挂着灿烂的笑脸,现在被其它同学这么评价,我很心疼。同时,班集体平日里都比较和谐,每个孩子在我眼里都是温暖的萌宝。没想到竟然出现这样用语言伤人的情况,让我有些生气。

      尽管如此,我依旧明白,情绪无助于问题解决,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应该抓紧思考的,是在弄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想办法让孩子基于问题,获得充分的教育。

      从情绪中抽离,我先安慰了一下孩子妈妈,请她给我一些时间先做调查。孩子之间发生问题时,双方在场,客观还原事实,永远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第一步。好在此时是在学校,我可以立刻着手调查。

一、归因分析

      唤来小Y,小姑娘看起来依旧闷闷不乐,难过的神情是开学至今我第一次见到的。我温柔拉着孩子的手,轻声询问她妈妈反馈的事情,孩子一听立马又难过得要哭,原来,说她的只有一个人,是平时跟她玩得还不错的小A。我把小A找来,严厉询问了情况,孩子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有些害怕,可怜兮兮望着我,小小声说道:“我只是想逗她生气好玩”

      至此,我大概理清了思路。一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尚未建立稳定的是非观,缺少换位思考能力。当进入小学,拥有了比起幼儿园更多的社交时间和空间后,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行为偏差和语言偏差的情况就会更为频繁暴露。比如小A,平时比较活泼好动,也很热心,喜欢抢着帮班级干活儿。孩子本性肯定不坏,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知晓语言的力量,以及明白在社交过程中怎样的话语是合适的,怎样的话语会伤人。在社会交往中,她的语言偏差就对好朋友造成了伤害,而她并不自知,只觉得是好玩。

        另一方面,小Y在面对她人不当评价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当下表述自己的不舒服,而是默默认可了这个评价,并因此产生了妈妈担心的自卑感,直接影响了孩子从昨晚到今天一上午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社交问题中处理的方法技能还需指导,需要教会孩子面对不舒服的话语勇敢说不。

        同时,这次的事件也暴露出孩子平日的自信可能仅仅是建立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中,是很脆弱容不得意外的。一旦出现一些意外,比如小A的负面评价,她的自信便迅速瓦解,陷入消沉。因此,除了解决事件本身,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悦纳自我,建立真正的自信,同样需要考虑。

二、事件处理

      分析清楚前因后果,接下来,我首先要处理的还是事件本身。

第一步:比道歉更重要的,是学会说温暖的话

      小A已经知道错了,向小Y真诚道了歉,小Y也表示原谅了她。但我却接着追问小A,为什么会和小Y成为朋友,可以说说小Y的优点吗?

      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追问?《正面管教》中曾提出一个观点:让孩子改正一个问题不一定要用单纯批评责骂的方式让孩子感觉更糟糕。小A知道了不能用攻击外貌的语言来伤害别人,但却不知道怎样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温暖力量的、恰当的,这是当下她非常需要指导的部分。

      小A听了我的追问,果然愣住了,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让她总结提炼优点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开始引导孩子,比如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很开心,这个朋友很棒?这下小A打开了话匣子:小Y画画很好看,我们经常一起画画;她编的故事很好玩,我喜欢跟她聊天;我们放学以后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她总是陪伴我,我很喜欢她......

        我笑着摸摸小A的头,肯定了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告诉小A,这样的话语是让人温暖的话,温暖的话,才是我们应该多说的。

        再扭头看看小Y,刚才接受道歉时还有些黯然的神色早已不见踪影,这一次,她感受到了朋友发自内心的肯定。我想,比起小A的道歉,这份肯定才是她更需要的。

第二步:比被帮助更重要的,是学会勇敢维护自己的利益

      两个孩子已经达成和解,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教会小Y怎么处理这一类问题。因为我们永远无法保证孩子不会再遇到类似的情况。

      看小Y的情绪已经好了许多,便提示小Y,老师观察到,虽然她把遇到的问题告诉了妈妈,但今天并未因此感到问题被解决。我请孩子结合老师刚刚的处理过程,谈谈如果再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做也许会更好。孩子很聪明,稍加引导,便自己意识到,应该当下表达自己的感受。

      肯定了孩子的思考,我也紧接着教给孩子一些语言支架,比如:“你的话让我很伤心,这样很不尊重人,请不要再说了,请你跟我道歉!”练习了几遍以后,孩子已经能比较流畅地复述这些话。

      我告诉孩子,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求助父母和老师是非常棒的做法。现在学会了可以怎么做,老师也希望她下一次可以试着勇敢表达感受,保护自己。孩子乐呵呵地答应了我。

第三步:比告知更重要的,是给予帮扶支架,协同育人

    与孩子沟通完,接下来,我需要给两位家长一些反馈。

      对于小A的家长,虽然这次就是小A做错了,但我并不打算投诉告知了事。因为我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归根结底还是在家里。家长不能只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更要从班主任这儿得到一些专业的建议,知道接下来我们可以共同配合做些什么,我们的协同育人才能真正达成。

      因此,我把孩子说出伤人话语可能的原因分析、我的处理过程逐一和妈妈沟通,同时,建议晚上家长带着孩子为小Y做一份致歉的卡片,并把今天说的小Y的优点再写一遍,妈妈也可以引导孩子挖掘朋友更多的优点,并在孩子写下这些话语时及时肯定,行动比言语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而对于小Y妈妈,我同样也引领着家长一起从问题中看到孩子的成长点,并教给妈妈,晚上一定要着重肯定孩子今天能勇敢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表达感受。让孩子在这件事情上获得成就感,获得家长的支持肯定,那么下一次,也许她就能真正勇敢迈出独立处理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天,小Y收到了来自小A的手工小礼物,看得出,这是晚上小A的妈妈和她一起十分用心制作的。别的小朋友看到收到礼物的小Y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课间,就又看见俩孩子亲亲热热腻歪在一起了。


      至此,借由这次的教育契机,两个孩子都获得了成长,相信两个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作为班主任,除了问题本身,我更关心个体问题中折射出的集体可能存在的困扰,我们共同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即归因分析中的思考,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会说温暖的话,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

    因此,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我设计了系列绘本心育课程对接孩子的需求。

三、课程衔接

1.和小猪一起学悦纳

    针对在归因分析中思考的,孩子容易因他人评价感到自我怀疑,不自信的情况,我挑选了绘本《小猪变形记》与孩子们共同品读。



      在绘本中,小猪总是想变成其它小动物。长颈鹿长得高,它就踩高跷扮长颈鹿;斑马花纹奇特,它就给自己画上斑马纹;大象会喷水,它就绑上塑料管和大叶子扮大象;袋鼠跳得高,它就给自己绑上弹簧;鹦鹉会飞,它就给自己用羽毛做翅膀.....



      此时的小猪,眼里只有其它小动物的优点,如果谁否定了它,它就马上想办法变成否定它的那个小动物。在小猪眼里,别人都是了不起的,别人的一句话,它就可以轻易否定和改变自己。直到它为了证明自己可以飞,从树上跳下来掉到泥潭里,它才知道自己真的就只是一只猪。只是,当小猪真的一点乐趣都没有吗?小猪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


      课堂上,我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特别可爱,纷纷举手对小猪说:你可以在泥巴地打滚不怕脏、你胃口好吃多少都不怕、你从不会睡不着、你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瞧,在孩子们的眼里,小猪有那么多值得肯定的优点呀。

      绘本中,摔到泥巴地情不自禁打起滚来的小猪也意识到了,作为小猪,其实它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快乐。做自己,爱自己,就是最幸福的。

      顺着小猪变形记的故事,我请孩子们也在课堂上夸夸自己,夸夸同桌。并布置了小作业,回家采访爸爸妈妈,请家长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孩子的优点,协助孩子提炼关键词,比如勇于坚持,乐于助人,细致耐心等等,然后配上图,做一份自个儿独一无二的优点小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悄悄让孩子以自我教育的形式增强自信,悦纳自己。这样,下一次再遇到他人的否定,孩子才能真正有不受影响的底气。

2.和绘本一起学说话

    针对低年级孩子普遍可能出现的语言偏差情况,我则引入绘本《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与孩子们做了一番探讨。




      在绘本中,作者为孩子们展示了语言的各种样态:长的词、短的词、游戏中大声的说话、公共场合小声的说话、有趣的话、重要的话、对别人有帮助的话、只可以说给自己听的话、温暖的话、会伤害别人的话......

      在阅读的过程里,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语言是可以被分成不同类别,有不同的适用场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特别在“伤害人的话”和“温暖的话”两个板块,我与孩子们做了发散思维的探讨。由孩子们情境扮演,自主发言,在他们的社交语境里提取曾让自己感觉难过和温暖的话语,进行自我的教育。

      在“伤害人的话”模块,孩子们提出了评价外貌、别人不会时的嘲笑、吵架时大声嚷嚷、脏话等话语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我发现,在这里举手发言的孩子并不多。而在“温暖的话”模块,孩子们提出了“加油”“你真好看”“你很棒”“你可以的”等话语,当孩子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几乎脸上都是挂着大大的笑容。这一次,我发现在教室里几乎每位孩子都发言了,而且一次还不够,还想再说。这证明在孩子记忆中,温暖的话还是占多数的。

      抓住即时教育契机,我肯定了咱们班宝贝善于倾听温暖的语言,记住温暖的语言,更善于说温暖的语言,不然班级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抢着发言呢。我鼓励孩子们多多说这些温暖的话,消灭伤害人的话语。

      课堂的最后,我就着绘本,教会了孩子们,如果你不小心说了伤人的话可以怎么办,万一真的被别人的语言伤害到了,我们可以怎么办。这样,万一再有孩子遇到小Y面临的问题,他的心里会有清晰的解决步骤。






结语:写给爸爸妈妈们

      以上,就是我从收到小Y妈妈的短信至今的小半个月所做的阶段性教育。记录下这个过程,分享给各位爸爸妈妈,希望以此为例,让大朋友了解到当孩子社交遇到问题,比如语言偏差、行为偏差等等,除了贴标签、下定义、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思考,从哪些途径切入做更智慧的引导。

      我非常的幸运,班级里的大朋友都很信任我这个年轻的班主任(别问,问就是年轻人)。当我给予建议后,一定百分之两百的配合教育,并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问题情境中的孩子,以包容和同理心去接纳和换位思考。这份信任和配合才是我的教育在教室能顺利推进的最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作为带了一个大循环的班主任,也必须坦诚的告诉每位大朋友,虽然我们上了课、讲了道理,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需要时间的。孩子绝不会因为一两次教育立刻改变行为模式,完美地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反复”在德育过程中是最平常的一件事情了。因此,接下来,不管针对哪一类问题,我们要做的,都是携手共育,利用好孩子每一次遇到的真实问题情境,反复抓,抓反复,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直到好习惯养成。

    希望这篇小小的案例,能给予爸爸妈妈一些启发和思考。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成长契机。六年成长之路,期待您与我一起用发现的眼,包容的心,有温度的大爱,有智慧的教育为梦想之舟集体中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你可能感兴趣的:(12.2【课程育人】当语言让人受伤了(已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