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压抑感里生出对家的理解2022.11.9访谈录

    小C是一位高二的帅气男生,戴着眼镜,瘦瘦高高的,显得很文静。困绕了他好多年的抑郁(症),让他觉得很难受,已经服药治疗一段时间了。今天,在热心的小S同学的牵引以及另一位同学的共同陪同下来到咨询室,我们一起来细细地拍摄和开解他的这份期待——“如何开导心里的压抑感”

预热开启

    一开场时,小C还有一点拘谨,我便和他们仨开开玩笑,相互问候一下。我问了小C名字,觉得很好听,又问他名字的由来,他说也不知道是谁取的。我问是爷爷奶奶吗?他告诉我爷爷奶奶在他爸爸16岁之前就去世了,一个生病,一个意外,他是由祖公、祖婆带大的(后来了解到祖婆祖公也分别在他小学五年级和初一时去世了)。我跟他说:“那你爸爸那时候好辛苦,好不容易呀!然后,你们一家这样过来也挺不容易的。”这样的一份理解,好像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就慢慢地进入对话。他也直接谈到了自己的抑郁症和心中的压抑感,希望可以“开导心里的压抑感”。

【我的内在声音】因为主角小C有两个朋友陪着,朋友是他目前生活中的资源,我自然就想到采用三段式的见证谈话结构,也邀请另外两位小伙伴在我们对话后对他进行见证。这也是在过往和同学谈话中常常会被采用的方式。

关于抑郁和自伤

    小C说,抑郁症是在高一的时候到医院诊断的。在这之前,有过很多次的“自残”,最初的起源来自于初一进入学校时被其他同学霸凌,并且报告老师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被说:这都是你的错!如果你不去惹别人,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从初一到初三,这种抑郁感觉一直都在,但爸妈没有理解自己的这种感觉,和他们提出来后也反对去医院看,心里就觉得更加压抑。从初二开始,就有了“自残”的行为,几乎每天都会实施。我访问他那是怎样的感觉,他说划开的时候,觉得心里舒服一点,并不觉得痛。

【我的内在声音】听到小C这样说,我心里觉得特别的心疼,脑袋里也回想起过往好多跟我谈“自伤”行为的孩子的故事,他们既让人心疼,又觉得他们在无奈里有着一份特别的勇敢。这些故事的分享,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些共鸣。

    于是,我便把这种感觉反馈给他,分享了一些过往孩子的故事,并肯定地告诉他:“小C,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错的是实施霸凌甚至不觉得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学生。”我也指出人们在面对被霸凌或被伤害的人时,未能好好体会和感同身受,常常会说出“受害者有罪”的论调,这是不对的,对于受伤害的那个人会带来二度的伤害。我也用“自伤”来替换“自残”,在语义上去细辨它们的区别:“伤”是可能愈合的、恢复的,而“残”则是失去掉,所以我也会常常称孩子们这样的举动是“自伤”。我说,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被理解是非常难受的,但是这种自伤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宣泄、一种保护、一种应对。我也把前几天在教师成长共同体里的分享文字给他看:“换一种角度看,学生自伤产生的“疤痕”是一枚最美的勋章,是一块善良的印记,是一种向好地无声宣示!”这样说了以后,我问他听到有什么感想。他说:“一直都没有人这样理解自己,有人能这样去理解自己,心里就觉得特别地舒坦。”

关于心里的压抑感

    有了这样的一段预热的谈话,我们再进入到对于他的压抑感的了解。

    小C首先谈到,就是来自于初中班上同学的霸凌,以及班主任老师对被霸凌行为的不理解,觉得很难受。而对于被霸凌的那些细节,当我访问他时,他抓了一下头,显露出一些许的痛苦,再沉吟了一下,然后摇摇头,说自己可能因为吃药而不记得了。我理解他说:“不记得也是好的,不记得大概是想把这份难受给封闭起来,不要让它再影响自己。”他点头表示同意。然后,他说到另一个故事:初三的一天,他让爸爸来学校接他,一位老人骑三轮车撞上他爸爸的车,意外死了,他目睹了这一切。虽然是对方的全责,但那位老人的家人纠缠他们家人两三个月,给家人带来很多的负担,不得已赔了钱。他在事发时很害怕,后来又很自责,觉得如果不让爸爸来接他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觉得他给家人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在这里我心里也是一阵心疼,直接支持他说:“这也不是你的错!意外的发生,和你需要爸爸接你没有必然关联,反而你为之产生的自责是对家庭的一份承担,对爸爸的一份支持。好几件不同的事情加在一起,真的是不容易面对的,何况当时你还那么小。”

【我的内在声音】在前面的这两段对话里,我都透明化的分享了很多我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他的感受。这些不同视角的诠释,是想为他减轻压力、增加空间、灌注希望。

    我问他“压抑感”还有没有其他方面,他说有学习压力,还有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我继续问还有没有什么,他又说有家庭关系的影响。

    我请他来评估这些压抑感的来源,在他的生活中各自占多少的比例。他对刚才的表述进行了调整:觉得车祸意外占了50%,而最后提出的家庭关系占了30%;把霸凌、老师的不理解、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等都归为一起,称为其他因素,占20%。他一边说我一边记,后来我们把压抑感的来源画成了一个饼图。

【我的内在声音】这个图画出来时,我心里有一份小触动,便觉得这孩子其实一直在好好看顾他的家庭,家也是他最为看重的,虽然这个家庭关系到最后才提出来。并且,车祸的50%中除了害怕,更多的是自责、内疚,其实主要也是对家庭的看顾,是他对家的一份牵挂和关注。

我这份理解和触动告诉他,他点头表示同意。

关于家庭关系

    有这个“压抑感”的来源图,小C觉得清晰了很多。于是,我问他:“我们接下来要谈那个部分?”他说要谈家庭关系。我和他做了一个期待的评估:“希望把家庭关系的影响降到多少,是你可以接受的?”他说:“降到剩10%吧。”

    谈到家庭,小C首先回顾了小时候。因为爷爷奶奶去世早,爸爸妈妈也没有在身边,小时候从出生到六、七岁,就由自己的祖公祖婆照顾。他对爸爸妈妈也不太了解,也不理解他们,上初一的时祖公也去世了,就有一些叛逆,当时还会觉得爸爸妈妈只偏向姐姐,感到被爸妈忽略,好像“自己都不是亲生的”。

【我的内在声音】这时,我想到小时候照顾他的人离开,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或许可以去找回这份连结,为他的关系找到一些资源和支撑。但后来这部分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开启。

    于是,我问他,小时候祖公和婆婆都是怎么照顾他的,对他有怎样的好?但他想了想后,说:“还是不记得了,可能还是(抑郁)药物的原因。”我也用之前对“不记得”的解构思路来和他诠释,觉得那是一份很珍贵的东西,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可能也是挺好的。

初中时的“扛”

    接下来,小C谈到初中时的自己。祖公去世时,他进入初中,当时有一些叛逆,开始一个人住校,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便在这里进入了他的支线故事。我问他:“你在初中都是怎么照顾自己的?”他说有几个朋友对他特别好,他们相互帮助,彼此支持,但具体的细节也不太记得了。我说:“好像跟祖公祖婆照顾你的感觉有点相似?”他点点头,说“是的”。我又问他跟好朋友是怎样交往上的?他说是因为有一次不小心撞上了,打了一次架,后来又在一起玩,就成为了朋友。我回应他说:“这好像也是一份特别的缘分,在冲突后会产生友谊。”他轻松地笑了。然后,我继续访问他还有哪些对自己的照顾?他就说,那个学校在凉山州,环境不好,四周的人经常打架,那个时候也还没有完全打黑除恶,这种风气也带到学校里,于是就发生了别的同学欺负他的情况。他没有其他办法,也只有自己扛着。

【我的内在声音】听到这个“扛”字,我觉得特别力量,而且这也刚好带入初中所发生的那些有压力的事情。所以,便在这里细细地访问他的支线故事。

    我说:“小C你刚刚在说'扛',那你都是怎么'扛'的呀?”他说:“一开始是扛不住的,别人打我,我就只有找地方发泄,一个人偷偷地哭。”在初二三的时候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说,第一次喝酒的时候很不习惯,酒下喉咙的时候特别难受,但慢慢地就习惯了。一个人买一两瓶二锅头,一口气使劲灌下去,也不吵不闹,头也不晕,整个人就摊在那里,但心里很清醒,就觉得舒服一点。周末别的同学都回家了,就买上一包烟,一天就能抽完。站在寝室阳台上,那个烟吸进身体再吐出来,也会觉得要放松一点。

【我的内在声音】虽然我们都有青少年时期抽烟喝酒的感觉,但听到他这样去说,还是忍不住会心疼。

    我带着尊重和理解去好好回应他为自己“扛”的这些特殊的方式,“虽然我们也知道抽烟喝酒是不健康不好的行为。对青少年来说学校也是不允许的,但在那个时候,似乎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了,好像是没有办法时的一种自我救助”。他抬眼望着我,喉咙动了一动,似乎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被理解。

    我接着又问:“除了这些,你还会怎么'扛'呀?”他说,在初二下期的时候,有一个跟他经历差不多的朋友,情况好像比他好一点,在朋友那里,他学到了一些东西。朋友劝告他说一些小事不用在意,不要太去想。虽然这些话本身的帮助不大,但是对他还是有安慰。特别是两个人有相似的经历,让他觉得受到了一些陪伴和理解。后来,这个朋友因为家里困难没有读成书,去打工了,很辛苦,而他自己因为家里支持他能够读书,就感觉在这方面又比那个朋友要好一点。他们现在还彼此联络,相互支持着。

【我的内在声音】听到他对自己“扛”的这些故事,就感觉到他在不容易中也有许多的努力和资源,于是想继续进行丰厚。

    这时,我发起了一个跨越时空对话的邀请,邀请现在坐在这里、可以谈到走过了那一段路的小C,对初一时的“小弟弟小C”说说话。小C对初一时的自己说:“知道你那时候没人理解,真的是很难呀。在别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对于你自己其实是很难过的坎。”我问他可以给初一的自己怎样的一些经验和支持呢?他说:“你那时候比较小,过不去的就不要太在意,那时候能力有限,不一定要承受,不必要去经历,也没有必要去想很多,不需要去了解某些事情。”我问他:“初一小弟弟小C对现在的小C哥哥会有一些怎样的回应呢?”他想了想,说:“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回应,不知道回应什么……”然后突然停了下来。在这个停顿后,他突然又说道:“其实会觉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在初一叛逆的时候对爸爸妈妈吼和骂,不理解他们,其实应该给爸爸妈妈多一些理解和帮助的。像家里现在正修了新房子,还欠了十万元的债。这在农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爸妈都很有负担,我也很想帮家里负担。也想在暑假期间去打工挣钱帮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说,让我安心读书,不要管家里的事,家里可有他们就可以。”

【我的内在声音】听到这一段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感悟,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好像话题的镜头突然转场到他最想去理解和领悟的境地了。我突然觉得,他和爸爸妈妈在彼此理解了。他最为看重、最想谈及的家庭关系的部分有了极大的松动和和解。我们已接近他的期待了,就再继续跟进一些吧!

    于是,我问他:“当你想到这部分的时候,说到这部分的时候,对于你未来的生活也会多带来些什么?”他说:“回想起过去的事情,其实已经拉不回来了。现在开始就要去做未来的事。现在开始去做,未来就会越来越好。”我又问:“如果爸爸妈妈知道你此时此刻的这段访谈和感想,他们会对你说什么?”他一开始说不太知道,但想了想以后,说:“他们可能会理解我的不懂事,对我过去的经历也会多一些理解。”然后,他补充道:“其实错的都是我自己。他们只是关爱和帮助的方式不一样。”在他被诊断抑郁症之后,他们一家人在成都一起交谈,说了好多好多,虽然不记得内容了,但是就记得那是一份关爱和帮助。他也说,在学校里,其实也有班主任朱老师、张老师等,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听到他这样说,我也突然有一份感悟,就回应他说:“当一个孩子可以反过来理解大人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熟,也是整个家在成熟,是整个家在一代一代的地带着爱传承下去。

    跟小C的访谈到这里,就告了一个段落,回顾他的期待和访谈历程时,他也觉得轻松多了。在正式结束前,我还特别从两个地方给到他一些观念上的支持,一是关于抑郁症和人的关系,希望他可以拉开一点来看,他的抑郁和压抑感在他的生命里存在都有其独特价值,他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的看重和渴望。二是在他说错在自己那个地方,我也说:“那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爸爸妈妈的错!而是在成长中、在你长大的过程中,可能爸妈对你的理解还需要慢慢和你的成长同步。这是一种自然会产生的正常现象。你现在可以这样去理解,就已经是在关爱他们了。”

【我的内在声音】“这不是你的错!”其实一开始就让我联想到电影《心灵捕手》中咨询师尚恩对少年威尔的靠近和支持片段。这也是这次访谈中我特别多多一些的地方,想要给到他一份特别的支持。

小伙伴的见证回响

    接下来,我便邀请同行的小S和另一位同学来见证回响。小S也分享了自己初中被霸凌,在家里不太被理解的经历,也觉得自己忘记了很多那个时候的事,但是忘不了自己自伤时的痛苦感觉。觉得和小C也很相似。但是她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要自我调节,自己不能放弃自己,要多去想以后的事。她通过看小说对未来多了一些憧憬,特别领悟到“别人伤害你,你还要伤害自己吗?”心里有这样一个声音,就没有再放弃自己了。她也领悟到,对于相同的事情人们都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不能毁掉自己,一定要爱自己。另一位同学首先回应了他听后的感受——“心痛”。小C也挽起自己的袖子,让我们看他手臂上的伤疤,我们一起轻抚着这一道道大小不一的“成长勋章”。同学继续说,他自己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是小时候会一个人呆着,跟家人都没有什么交流。他也很同意小S的看法,觉得未来一定要多给自己一条选择的路,要选择正确的路,不能被一些事情所困住。小C插话进来,补充一句说:“不能成为笼中鸟。”大家听到都笑了。

再回响

    谈到这里,整个氛围都好轻松,感觉很不一样。我再回答小C那里,问他听到朋友们的回应现在感觉如何?他首先感谢了小S的连接和邀请,可以和我有这样一场对话,让自己轻松多了。对于未来,我看到他眼神中的一份坚毅。

    最后,我邀请他对今天可以来这里说的自己表达一份感谢。他想了一想,说:“感谢自己理解自己,去了解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物。心中有好多说的,但说不出来。”我也体会到他这时候“说不出来”应是一种满满的感慨和感动,跟之前的“说不出来”有很大的不同。我跟他说,说不出来没关系,可以慢慢去体会。关于治疗,也让他遵医嘱服药和复查,看看未来会如何变化。

    谈话到这里结束,我感谢他们的到来,感谢他的故事,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滋养,也邀请他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来对话。大家一起起身离开沙发,室内也升起一种温暖的能量。

我的一些反思

    1.我对于自己主观诠释的声音的理解。这一次的对话中,好像比以往多了很多我的主观诠释,带出了好多我自己对这类话题的理解声音。我也刻意用了比较强烈的声音来支持到主角小C,有更多靠前的姿态,而不是冷静的中立。回顾我为何会这样的回应,我想到的是:其一,看着过往很多有这样经历的孩子,当我们可以重新去诠释时,会给到他们极大的鼓励,带来极大的解脱。就像我在“青春哲学家”分享前和孩子们的对话一样,他们特别需要这一份理解和不同观念的看见。其二,还来自我对于权威位置的理解。在学校里的咨询师天然有一种老师的身份,孩子们会有一种崇敬和跟随。如果这样的位置可以给孩子带来力量、带来光和希望,那么我多一些确定的指引、坚定的看见,又何尝不可呢?其三,其中也确实有我的一份触动。这份触动是特别真实的,也是我特别想要去表达的,就像欣赏了很多独特的风景,有一种不得不说的感觉。这样的真诚讲述,也和小C产生一份很好的共鸣。

    2.来自主角的运镜——自己生命的摄像师。对话中,小C话题有好几次的转向,好像是他在不断用镜头去聚焦和寻找那些重要的主题:从一开始比较模糊的压抑感,到来自初中时的被霸凌和老师的不理解,再慢慢切换到50%的意外事件的影响。好像他的镜头越来越丰富并清晰了。在不断的扩大而丰富的镜头里,就慢慢弱化了之前学校里被霸凌感受。再后来,小C像是一个特有创意的摄影师,他短暂地掠过学习压力和一般人际交往画面。再到后来,放掉那个50%的意外,而转换到30%的家庭关系里,并把其他的内容打包装入20%。

    他的镜头先回到过往出生的时光和一点点家庭关系,再迅速跨进并重新拍摄初中那个紧要的段落,从而聚焦“扛”的经历,整合在初中经历中的那份力量,让他好好地撑住了自己!经过这样的铺陈、储备,再一转镜,借由那个朋友经历,瞬间触发到他对家人的连结。于是,这个重要的主题开始呈现并升华。

    这样的运镜就像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小C是他过往生命的摄像师(也是导演和编剧,也是现在和未来的),我是跟随他去看这些议题的忠实观众,并且有时担任场景的指导和顾问。这个过程,也不断在推翻我先前心中的一个个假设,好好地去跟随小C这个创作者,以及他的内在重要声音。

  3.未来团体工作的设想。也会想到,或许未来可以组建自伤或抑郁议题的团体,让他们在一起彼此诉说这些过往难得的伤痛故事,并在彼此的支持和见证中进行演化升华,成为他们青春岁月里“勇敢生命的勋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压抑感里生出对家的理解2022.11.9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