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曾国藩家书”有感

很早都听说《曾国藩家书》这一本治家治国宝典,由于学识有限,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读书也没有方向,所以一搁置就是很多年。

从2018年参加陈编组织的文艺小方桌读书会以来,读书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丰富了灵魂。每期读书会陈编推荐一本书。

八月份陈编推荐我们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拿起这本厚重的,并且还是半文言文的著作,对于学识有限的我,心里实属有压力感,但告诉自己平心静气,慢慢读,边读边悟。初读几章,感觉生涩,难懂,但大意略知。书中内容丰富,每一篇都有智力警句。我对曾国藩的那句,“家的分量,不亚于国的兴旺”,深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既是家书,也是日记 ,他把一个大家庭的琐事,一一落与纸上。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封信要10天半个月才能寄送双方,所以家书格外的珍贵。就像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贵。他的家书透露着对亲人的牵挂和谐的气息。相比信息发达的今天,一边喜悦着科技突破了千里万里零障碍的交流,一边又感叹情感的退潮,。小时候看到邮差的到来,心中总是一阵欢喜,虽然很少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只言片语,但仍喜欢鸿雁一样的邮差,那亲切的话语和朴实的身影,让我记忆犹新。而现在看似信息容易得来,甚至泛滥成灾,但情感遥远得好似已隔万重山,爱情脆弱得经不起任何考验。回到家中,各人一部手机,虽近在咫尺,但心却飘荡在外面的世界,有多少因不交流而导致家庭破裂,和曾国藩家书相比,通讯发达的今天,情感和通讯一样短暂而稀薄。

        曾国藩虽与家人长期天各一方,虽不能面对面交流,但他没有丢弃责任,没有以官大事物重为借口,以写信的方式,和家人链接,写信成为他事务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信件来往缓慢,所以写信他细致斟酌要说的话,而不像现在所谓的随心所欲,和一味的追求外在的发展,而忽略了亲情的精神建设。曾国藩虽是清朝大官,除了每日忙于国事以外,还要抽出时间用书信的方式和家人交流,交流内容之广泛:族门中红白喜事,祖父母,父母的身体状况,兄弟姐妹,儿女的读书及习惯的养成,婚姻的完善,儿孙对长辈的孝悌,邻里关系的和谐等琐碎事务,尽力把家庭关系维系平衡。他虽人远在千里之外,心却和家人不分不离。现在正处于教育无力感的自己,就他的一句:“治家和治国一样重要”,直抒我的胸臆,让我感动的鼻子发酸。我读过这句话后,给孩子开家长会时的镜头跳出脑海。家长会上放眼四望,大多数是妈妈们来开家长会,父亲们好似都在干大事,大到连给孩子开个家长会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弟子规上说:生不教父之过,而现在的社会好似是生不教母之过,教不学母之错。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一班七十多个家长,仅有七八个男家长,其中两个是爷爷,当时我对这几个男家长充满敬意。对母亲们也充满敬佩和怜悯。

《曾国藩家书》有着厚重的治家之道,虽我还没读完悟透,但光看大纲,就很震撼,它就是一座人生宝库,写的全面实在,内容真实平常。文中说过的话,提到的事,没有太多的新奇,和华丽的辞藻。自古以来很少有人像他如此这般为国为家格尽职守。与此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他成功所付出的努力之巨大,家族代代人才辈出的成功之艰辛。曾国藩作为国家重臣,又体弱多病,但家国情怀一肩挑的同时,他还能依旧坚持读书,写作、写信,锻炼实属不易,对亲人关怀备至,事无巨细而不厌其烦,做到一一问询与告知,不分老少,不分上下,实属不易。对兄弟及后辈学业,做人,努力找其根据,及时为其解惑,时不时给予肯定与期望实属大能。对事业及为人上,将当时所得所感所思表于纸上,从而还一同编订家训,与此同时,也号召他人为其指正不足而不断修正自己,真的实属可贵。成功没有偶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如果有,也必然是昙花一现。我目前领略的大概以下几点:

对于孝悌:他认为绝大部分学问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孝悌二字上尽力,一分便是一分学问,十分便是十分学问。现在的孩子读书都是为了考举功名,对于孝悌论纪认为是空谈,与自己无关,殊不知这是做人之本。每个孩子想做学问,对上必需在孝悌二字上用功,一定要让家里的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安乐,不能让他们为儿孙的行为担忧不安,对下于兄弟妻儿和蔼可亲,常亲挂念于心间,使家庭关系平衡,井然有序,这才是大学问。

对于家人:如果书信写的足够详细,准时的话,万里之隔的兄弟,也像是在一间屋子里闲聊话家常一样,岂不是一件乐事。人虽在千里之外,心却近在迟迟。

对兄弟:各人选各自专攻的学业,希望把你们的专业写明告诉我,写的越详细越好,哪怕是长篇累赘也没关系。这样我看了信,就能明白你们各自的志向与见识。凡是专攻一业的人,肯定会有心得,也肯定会有疑惑。你们有了心得,可以写信赞许我一同欣赏,有疑惑,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对兄弟的成长毫不含糊。

对骄傲:富家子弟多娇,贵家子弟多傲。并不是锦衣玉食,动手打人,才能称得上骄傲,只要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豪无畏忌,开口议论别人长短,就是极大的骄傲,而骄傲就能让人迷失方向,看不清真正的自己,从而毁掉前途。要想有所进步,首先要去掉骄傲自大的习气。如果腹中空空,又夜郎自大,这是坏事。不忘提醒和警示兄弟儿女。

对于读书:读书无须择地,无须择时。读书的方法归纳四种:看、读、写、作,每天缺一不可,一本书好不好,不在乎你喜欢不喜欢,也不在乎别人对它的评价如何,而是看完后你是否觉得如梦初醒,或者说和你产生了共鸣,也或者说给了你明日的方向!

“读史书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对他的大臣说,以史为鉴。唐太宗于培根早了千年,这足以证明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国藩家书”,就是有深度,广度,厚度的传统文化,书信中内容丰富,无论是治家,为政,处世,交友,用人, 理财,养生等,都足已值得后人借鉴与传承。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家像小皇帝,小公主,好吃好穿伺候着,一家人围着其转,除了要求学书面知识,啥都不让动手去做,久而久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吃苦的习性,玩手机成瘾 ,啃老成性,动不动都和父母对着干,不知道体谅父母,也不知道父母的艰辛,所有的不如意都怪罪在父母的头上,丧失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如果能多读读历史传统文化,读读曾国藩家书,读读论语,道德经,我相信中国教育上的弊端,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发展。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教人不如修已,修行不分老少,多读书,多读传统文化,把曾国藩家书读懂,悟透,学习曾国藩的为人之道,在这条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修身养性,不问结果,慢慢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 “曾国藩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