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秋《进击的心智》读书笔记及感悟

关于本书



第一部分 掌控情绪

第1章 人生痛苦源于自然选择

“苦”源于对现实的扭曲

情绪与感受对真实世界的扭曲,大都可以归结到与人类的进化历程息息相关的三个根源之中

“不合时宜”

“神经过敏”

“永不满足”

自然选择对“欲望”的设计有三个基本原则

原则一:欲望被满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

原则二: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下去。

原则三:我们的大脑会被设计成更看重原则一(也就是对欲望满足之后的快感很着迷),而忽略原则二(也就是不太容易意识到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你的大脑分别被不同的模块(modular)占据了

人的心智中有七个最重要的模块

自我保护模块和避免疾病模块:这两个模块的功能是躲避致命威胁,延长生命。

社交模块和争取社会地位模块:这两个模块的功能是让我们想办法活得比别人更好一点,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

择偶模块、留住配偶模块和育儿模块:这三个模块直接指导基因传播

你会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以及你的喜好,几乎完全是被当时占据大脑的模块所左右的

情绪标签

意识中的任何一个思绪,背后其实多多少少都包含着一点情绪。我们目光所及的所有物体上其实都带着一个“情绪标签”

我们心智舞台的灯光总会照亮当前情绪强度最高的那个事物,同时把相关的模块推到舞台中央,从而主导意识。

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客观的物理世界与主观的心理剧本的叠加

我们不光意识不到有些情绪是对现实的扭曲,我们更意识不到所有的情绪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扭曲。

第2章 调适情绪的偏方

适度自虐法:对抗坏情绪的“邪派武功”

自虐、

即刻意让自己经常跟坏心情相处,有事没事虐一虐自己,直到习惯这种处境。

修墙、

修一道把各种负面情绪圈起来的防火墙。如果负面情绪能与心智的其他部分产生某种隔绝,那么它的消极影响也就被限制住了

修墙材料1:分清可控或不可控的理性思考

修墙材料2:用外语思考

修墙材料3:旁观者视角

观想死亡

死亡能带给人们终极的恐惧。无论你如何逃避,无论你如何不愿意面对,死神都在那个尽头拿着一把刀等着你。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如经常提醒自己这件事,把它时刻放在心头。如果你能经常去体会“凡人终有一死”,那么死亡就会成为日常思维的参照物。跟死亡这样的“终极糟糕”相比,日常生活里那些烦心事会显得没那么糟糕。

敬畏感和分形

敬畏感

空间和时间上的巨大尺度

雪山、大海、大草原、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欧洲中世纪高耸入云的教堂、天文学纪录片里跨越无数光年的宇宙空间、历史纪录片里上下几千年的时间跨度

在浩瀚的尺度面前,人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在不可理解的新知面前,人会感觉到困惑。

引发敬畏感的事物都有两个特征

①它有一个浩瀚的尺度;

②由于它超出原有的认知范围,因此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它时会有难以完全理解的感受。

敬畏感的价值

1.敬畏让人平静

敬畏之所以会让人平静,正是因为它让人感觉到困惑——难以理解,所以只好静下心来去理解。

2.敬畏减少炎症

人处在良好的社会关系里时,炎症反应就会变少

3.敬畏强化社会联系

敬:自恋的解毒剂

浩瀚与渺小的对比效应

畏:恐惧也能促人向善

分形

什么是分形

分形(fractal)是这样一种几何形状:把整体分成几个部分之后,每个部分看起来都像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把部分再继续往下分,更小的部分也还是跟整体很像。用数学术语来说,分形就是有“自相似性”的几何结构。

比如树,主干中分出大的枝干,枝干中再分出小树枝。盯着每一个局部看的时候,那个局部的结构看上去都像一棵小树。再比如闪电,最粗的那道电弧上分出很多小电弧,小电弧上又分出更小的电弧。

分形能够让人减轻压力

越是深入大自然,越是在视觉上有一种被大自然围住的包裹感,自然的治愈效果也可能越好

化解悲伤的八种力量

力量支柱一:处理好与死者的情感联系

仪式化

亲人去世之后,我们最好用一些有仪式感的行为来缅怀他们。

有仪式感就意味着这些行为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点距离。这样一来,仪式就划定了悲伤的边界。仪式既成了情绪的一个宣泄口,同时又不至于让情绪淹没所有的日常活动。

仪式感给了我们一种暗示:在仪式中,我们可以尽情表达我们的思念,但在仪式之外,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力量支柱二: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当人们陷入悲伤的时候,内心很容易产生三种错误认知

第一种错误认知叫个人化

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第二种错误认知叫普遍化

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亲人离开之后,感觉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全都完蛋了。事实很可能没有那么糟糕。

第三种错误认知叫持久化

认为事件的影响将永远存在,也就是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快乐起来了。

力量支柱三:重新建立生活的常规

力量支柱四:时间

力量支柱五:找到表达悲痛的方式

力量支柱六:通过身体修复情绪

力量支柱七:聚焦于身体上的痛楚

力量支柱八:向别人坦诚你的极限所在

第3章 幸福的迷思

“对不平等的感知”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控制系统,它调节着我们的各种感知、思想和行动,强烈地影响着我们身心的每一个方面。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被分为三大类

遗传

环境

心理状态

快乐本质上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好是坏大体上无关紧要,

但真理却是:只有改善生活环境才是追寻幸福的硬道理。

增进幸福感的三种活动

①与亲人和朋友建立更多联系;

②体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世界;

③追求人类在知识和艺术创造方面的成果

第二部分 优化思维

第4章 如何让思维有弹性

大脑两种特性鲜明的典型状态

探照灯模式

探照灯模式善于沿着清晰的路径、朝着明确的目标解决问题

灯笼模式

灯笼模式善于发散性地思考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第5章   关于理性

理性有一种两面性

理性的A面:宽以律己

人们甚至只有在被要求给出解释时才给自己的行为“现编”一个理由

理性的B面:严以待人

为了“防忽悠”,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便有足够的动力调用理性思考来做推理,这就是理性“严以待人”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理性互动论”的洞见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①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部分取决于他所处的思考环境;

要想提升思辨力,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置于高水平的互动环境里

②团队中的“杠精”可以帮助团队做出理性决策;

只要有争论,就可能得到好的决策结果

反过来,如果没有争论,多样性程度再高的团队往往也做不出什么好决策。

③头脑中的模拟辩论有助于提升独处时的思维质量。

独处时如何争辩

人太容易对自己放宽标准。我认为只有在头脑中创造一个有争论、有互动的情境,这才有可能提升独处时的思考品质。

身份如何压倒理性

一旦人们打算维护自己的身份立场(我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理性思考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依赖于群体而活,所以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往往是一种强势的本能反应。

如果与人互动的目的是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那么这种互动反而是理性的天敌

理性如何反败为胜

水滴石穿

虽然人们在面对威胁自己身份认同的事实时总是倾向于先否认它,但是从长远来看,坚持不懈地用事实和数据来说服人仍然是有效的

去政治化

科学问题还是比较适合交给政治形象中立的科学家来向公众传达,那样人们才会比较冷静地就事论事。

推广理性教育

既然理性思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强势反应,那么它就很依赖于后天培养

信念是如何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

第一步,我们听说了一个观点;

第二步,我们直接把它认定为是对的,接受它,把它变成自己的信念;

第三步,在未来,如果有意愿或者有时间,我们才会去思考并且审查这个信念,这时候如果发现它是错的,再丢掉它。

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行动结果绑定在一起时,你才会逼自己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第6章 关于学习能力

成瘾可能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维持学习动力的两种快感

狩猎快感

“狩猎快感”激发追求的欲望,维持追逐目标时的行动力;

享用快感

“享用快感”让目标实现之后的心灵得到满足,激励人们采取下一次行动

它们一紧一松,促成了一个完整的激励环路。在这两种快感的共同加持之下,人们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学习、追求、探索。

第7章 关于创新

创新三要素

新旧混搭的时代,最促进创造(天时);

新旧混搭的环境,最滋养创造(地利);

新旧混搭的人,最有创造力(人和)。

创新者的三种品格

创新者品格一:能在运用旧知识的能力与探索新世界的好奇心之间取得平衡;

创新者品格二:能配合使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解决问题;

创新者品格三:掌握人文与科技的混合知识体系。

创新的3B法则

Bending变形:通过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

·Breaking拆解:通过把旧素材拆解成碎片,使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成为一件新事物。

·Blending混合:通过把不同来源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混合成一件新事物。

第三部分 明智行动

第8章 不擅社交者的生存之道

四种“不擅社交”

内向宅

内向者其实并非“不擅”社交,而是不想、不喜欢社交,因为社交让他们觉得疲惫。

社恐宅

有社交焦虑的人太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过分夸大了自己表现不好会遭遇到的负面评价。因此社交焦虑者其实并不是不会社交,他们只是过于在意自己的社交表现

冷漠宅

自恋者

自恋者的特点是极度自我中心。他们在社交场合里也觉得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别人的事情都不重要,因此表现得对别人的喜怒哀乐不屑一顾。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它关键的特征是缺乏同理心,也就是无法对其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正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情,所以反社会人格者在社交场合里也会表现得很冷漠。

尴尬宅

可以理解为情商低

第9章 说服专家与体验设计师的心法

我们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

说服他人

“说服专家”善于把一个新观点植入他人脑中;

为他人创造体验。

“体验设计师”善于为他人创造极致体验,从而间接地改变他人的情感或认知。

试图说服别人时,要掌握两个抖包袱

1.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真相

提炼问题的关键矛盾,围绕它设计一个舞台剧本,用戏剧的感染力提升说服力。

2.只引导,不灌输,让对方说服自己

要谆谆善诱,但不要临门一脚,要让真相自己在对方头脑中显现。人们可能会抗拒灌输,但通常不会拒绝从自己脑海中迸发出来的感悟

“我别无所求”

如何让一个新观点呈现得比较“纯净”呢?

真诚的说服者

靠说服者的真诚。

被隐藏的企图

把自己的“企图”彻底隐藏起来

博取信任的战术与战略

1.说服力的关键在于博取对方的信任。

2.博取信任的战术。

(1)水军战术: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靠演技、“水军”“托儿”来影响对方。

(2)转移战术:假装转移说服对象,为了说服A,假装在他面前说服B。

3.博取信任的战略

与其雇用水军、修炼演技、隐藏动机,还不如干脆坦诚一点,直接亮出底牌,说明自己在合作中可能获取的利益,让对方相信自己追求的无非是双赢的结果。

创造体验1:把握两种关键时刻

峰值–结尾法则

“最高”和“最后”这两个关键点上体验到的情绪,共同决定了事后回忆时人们对整段经历的评估。

这就是峰值–结尾法则:决定一段体验有多美好(或多糟糕)的,是情绪的峰值时刻和结尾时刻。

“锦上添花”比“避免犯错”更重要

1.想要创造美好体验,最事半功倍的做法是把情绪峰值和结尾这两个因素相叠加。在结尾加戏,把它变成一个情绪峰值。

2.“锦上添花”比“避免犯错”更重要

不求无过,但求在某个点上出彩,用这个非常出彩的服务在客户心中制造一个高峰体验

创造体验2:三种刻骨铭心

超现实

当你打算为自己、朋友、客户创造一段长久铭记的精彩体验时,那你首先可以想一想能不能把这段经历包装得超现实一点。离现实越远,离高潮就越近。

高卷入

你越投入地去做一件事(高度卷入),它日后就越可能在记忆中凸显。

怎样才能让人高度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呢?

增加压力

仪式感

超预期

超越预期,带来惊喜。

所谓惊喜,无非就是用一些“非常规操作”打破这个心理脚本,比如在本该严肃的场合来点小幽默,在本该标准化的服务中加一点人情味。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只有在感觉输入与预期不符时才会出现。”所以,想要让一段体验在别人的意识中留下印记,你就要去多思考如何打破心理脚本,给出惊喜。

第10章 “外紧内松”的自制力

“外紧内松”地抵制诱惑,“舍近求远”地执行目标。

外紧内松原则

外部环境中,要设置好各种明线规则和监督严控行为;

而在内心里,要对执行计划过程中的错误和意外适当宽容。

外紧内松原则1:设置明线与邀请监督

“外紧”,它有两层含义

1.设置“明线”,用清晰的规则约束行为;

2.寻求监督,借助他人的力量抵制诱惑。

外紧内松原则2:改变极化思维

“内松”也有两层含义

1.学会宽恕自己,不要把偶尔的越界视为彻底失败;

2.对结果持开放心态,与其“立志”,不如“试探”。

舍近求远原则

当我们执行目标任务时,越是发生在眼前的步骤,就越是要舍弃有意识的思考,用自动化的程序触发行动;

而对于那些在未来发生的步骤和在未来才显现的长远价值,我们要反过来利用生动的想象将它们清晰化。

舍近求远原则:执行意向与拉近未来

舍近求远原则是指:当我们执行目标任务时,越是发生在眼前的步骤,就越不要过脑子,要用自动化的程序来代替思考,这就是“舍近”;

而对于那些在未来发生的步骤、在未来才显现出来的价值,我们要反过来动脑筋好好想一想,让它们变得清晰明确,从而凸显出它们的重要性,这就是“求远”。

后记总结及感悟

我是看到书名才选择读这本书的,这很符合我喜欢随意选书的习惯,哈哈。

怎么说呢?这本书整体是从三部分来讲解人类行为的:情绪、思维以及行动,在我看来是递进关系。

一般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投射到这本书里面的话,理论也就是思维;实践就是行动。但在这两部分前面加上一个情绪,确实让我感觉耳目一新。

很多人觉得人的选择或者是做出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类很多决定都是受当下感触最深的情绪所影响的,情绪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充电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得以提升,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日子过得更为舒适。

大家有没有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从而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同一个人在面对同样的场景,但在不同的时刻也会有不同的选择;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甚至不同的时刻,有时候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呃,可能这样说起来有点不清晰,但这些现象简单解释就是:你会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以及你的喜好,几乎完全是被当时占据大脑的模块所左右的。

书中模块这个词的解释让我印象很深刻:我就是我,而我又不是我。

每个人都想用正确的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而这一切的基础却源于情绪!

那就让我们做情绪的主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用坚定不移的去落地实现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秋《进击的心智》读书笔记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