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忆中的汤圆》有感

《记忆中的汤圆》讲到那锅红烧肉,有肉吃不能独享,加点萝卜、芋头、土豆,分享给邻里,一点红烧肉意思一下,我们就靠着这种邻里的分享支撑起我们的“街坊”文化。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孩子要送给红蛋,街坊就是生活上的互助结构,我们还有“远亲不如近邻”的安全感。


那条向内延伸的路

今年春节,我意外的发现家乡还保留着这种传统。邻居芳姨家送来自己家做的圆子,妈妈还送她蒸的包子;二姨送来她自家磨的油豆腐,一斤油豆腐足够整个春节吃的了,每次放几块油豆腐,和大块红烧肉一起蒸,豆腐吸足了五花肉里的油,才足够入味,豆腐的量不能太多,但缺了又会少点味道,所以一斤自己家做得的油豆腐,锦上添花。

很欣喜家乡还流传下来这样的传统,我以为现在的邻里文化只剩下都市里钢筋水泥间的陌生人,我不知道我的邻居是谁?她家住着谁?家里临时少了盐宁愿去找盒马生鲜也不会去找邻居借一点,因为我们怕不安全,我们怕麻烦别人,我们更怕根本就不知道谁是谁的邻居对我们有不好的印象。

最近还有点读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乡土文化以及我们民族的差序格局形态有了另番理解,甚至多年来我头一次大年初一去拜庙堂,顺带看看曾经的村庄,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完整,但还是记忆中的感觉,那种感觉从雨后树木的芬芳里,从清早晨雾的味道里,闻出来的,原来那些记忆都深锁在脑海里,只为某一天的激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记忆中的汤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