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理念”赋予学校无穷的生命力


一切课程与教学、制度与运行、教师与学生发展、文化与环境构建等,都应该是某一特定理念统领下的产物和表现。有的学校理念与学校文化展现不相匹配;有的学校理念不够系统,概念阐释得不够科学;有的学校理念只是词汇的累加,更迭频繁;有的学校理念是少数人的作品,甚至是广告公司的“杰作”;有的学校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视野狭窄、思维固化、陈旧乏味。当然,我之所以罗列上述现象,并不是不认可每所学校的理念营造,其中的确也有一些闪亮的、值得学习的东西存在。我的目的是想提出一个命题:理念是搜集现成的,是在实践前就定好的,还是应该在实践与顿悟中诞生的?

固然,设计理念是学校追求高品位发展的佐证,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这种发展类型的学校如果换了校长,新校长是否理解或认同前任校长的理念?这也是目前多数学校遇到的尴尬问题。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届届校长更换,这个学校还是一所好学校吗?于是,学校曲折发展就成了学校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现象。

在与一些校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会首先谈到理念问题,然后才谈到制度、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等。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必然的。一所学校、一名校长如果没有清晰、先进、适合学生发展的理念,这所学校就必然缺乏灵魂,就不知道往哪儿行走。在没有明确理念的学校里,其一些行动必定是零散的,是阶段性、低层次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积淀传统,最后把一些体现理念的活动、仪式、符号、组织、制度、课程、气质等形成属于自己学校特质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始终是在一种理念影响下自然生成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当一所学校拥有了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它便是独特的,它就有可能拥有自己整套的习俗、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独特的道德规范。学校就能成为成熟的学校,就能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可见,只有生成的理念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它可以让学校不因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使这所学校永远是一所好学校。

我不否认,搜寻一种现成的先进理念,让它来统摄学校的一切,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我更喜欢去捕捉这些生成的理念。因为它们是学校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从教师思想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学校发展理念在发展前出现还是在发展后出现,其语言是美妙的还是富有哲理意义的,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学校思想与行为的自然生成与否。这才是学校追寻文化发展的真谛。这样的学校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发生变化,它会永远发展,有无穷的生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成的理念”赋予学校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