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打磨】之 --- 写作



    何谓写作?在听笑来老师新生大学写作课之前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一定会嗤之以鼻。写作不就是拿起笔写下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的过程吗?

查了百度文库,写作这一词条的定义是这样写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这个词条的定义还真是蛮“官方”蛮无趣的,至少没有觉得有新意,没有让我入眼入心。

      笑来老师说,写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也是相对来看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既然写作那么重要,路人皆知,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没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甚至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做不到,即使拿起笔来写,也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已?

      反复听笑来老师的写作课,我终于恍然大悟。


      要真正地落实一项行动,还真得从打磨概念入手,不然会走很多的弯路,会陷入低水平勤奋的沼泽无法自拔。原来自己多年以为写作只是输出而已,即写作=输出,现在看是个不严谨不清晰的定义,写作起码应该是对输入处理过的输出。即写作=输入+处理+输出。这样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经历同样的事件,会有太过不同的表达,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对事件的理解就天差地别,也就是输入不同,加上处理能力的不同,输出的结果必然大相径庭。打个比方,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无尘的镜子,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如果就此止步,诗的意境会少很多。且看后两句,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借助于有活水注入池塘之水的清澈来比喻人永远需要保持接受新的东西,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活得明白。

      如此这般,这首诗就流传千古了。如果换作是普通人,或许只是记录天气多么晴朗,池塘水多么深邃和清澈,顶多是描摹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就很满足了。所以你看,这里所指的输入不仅仅是经历---一路看到池塘的景致,而是有了长期思考的影子在,是由景致勾出了作者长期思考和沉淀的东西,通过文字处理技巧,意境和哲理一同表达出来的。


    所以,写作最重要的不是输出,输出其实是写作的若干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其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甚至应该称为前提的环节应该是输入,处理,最后才是输出。

      也就是说,写作其实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因为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世界都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不同的理解。

      现在我才明白,那么多的写作教育,为什么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输入,没有处理,谈什么输出。写作课上,老师只教遣词造句,只教修辞,就算学会了,由于输入不够多,也没有东西可写,其次,处理不明白,能力也不够。高级的处理是思维的模式,是脑子里已有东西的融合,即便掌握了所有的写作技巧,只有生搬硬套,也是所谓的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写不出东西的原因不是不识字,不懂得遣词造句,也不是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实际上的原因是输入不够多,处理能力几乎没有,所以终身只停留在识字的阶段---小学生的阶段。


      回到写作的定义,写作=输入+处理+输出。那么,提升输入的质和量,注重收集素材,最重要的是梳理自己的价值观是行动的方向,因为写作的根源是思考,思考能力才是核心关键,能精彩地思考,才能精彩地写作,才能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文字搬运工。

你可能感兴趣的:(【概念打磨】之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