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压缩到一年,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寿命大约只有0.02秒。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也不过是一个小点。每个人这短暂而不起眼的一生,都弥足珍贵。
但是,有的人选择了兢兢业业,有的人选择了蝇营狗苟。有的人时常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有的人则时常感受到生活的痛楚。《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作者梭罗(不是卢梭,也不是佐罗)对普罗大众的这种境遇也深有体会。他在书中说:
“我们都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很穷,觉得活着真难,有时候简直喘不过气来。我毫不怀疑有些读者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子很旧或者已经磨破,看这本书的时间也是借来或者偷来的,是从你们的债主那里抢来的。我能清楚地看到你们过着卑贱凄惨的生活,因为我的目光已经被阅历磨得很尖锐;你们总是背负着各种枷锁,想要把生意做成,想要把债务偿清,深陷在非常古老的泥沼里,沉迷于拉丁人所说的aes alienum,也就是别人的铜板,因为他们有些钱币是铜铸的;你们为别人的铜板而生,为别人的铜板而死,也被别人的铜板埋葬;你们总是承诺还钱,承诺明天就还钱,而到死还欠着许多债务;你们总是曲意逢迎,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为此不惜使尽各种手段,只要不违法乱纪,无论什么事你们都肯去做;你们说谎、阿谀、投票,让自己龟缩在文明的果壳里,或者勉强装出慷慨大方的样子,以便能够说服邻居愿意让你们制作他的鞋子、帽子、衣服或者马车,或者向你们购买各种日常所需的商品;你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许防病的钱财,为的只是能够把这点钱财藏在某个古旧的箱子里,或者藏在墙壁中的袜子里,或者更安全地藏到砖头垒成的小金库里;你们不管藏在哪里,不管藏的是多还是少,反正就是想存点钱。”
换句话说就是: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是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惆怅。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吧。
除了财富,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还有很多追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跛足道人作过的一首七言古诗——《好了歌》——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虽然俗气,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声色犬马、利禄功名,人们为之痴狂,为之发疯,然而终究是落得一场空。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人生会变成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对物欲的执念太深吗?那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才算有意义呢?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这句话是谁说的不可考,但确实是梭罗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这种人生态度,在这本《瓦尔登湖》里有了详尽地介绍。
很多人读过这本书,也有人选择了弃读。下面我们重温经典,再次认识这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非常火爆,光在中国大陆的译本就有足足40种(我读的是李继宏译本)。这本书这么出名,这么受欢迎,有很多原因。
首先,这是一本散文集。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忍不住赞叹译者的功力。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段:
“濒此小湖而居,所见最美光景莫过于八月细雨乍歇时分,其时风停水静,云天俱暗,午后而有黄昏之肃穆,四周百灵啁啾,响彻湖岸。像这样的湖,在这样的时候最为动人;湖面上方的天空乌云积聚,湖水则充满光线和倒影,仿佛变成一重较低的云天,然而又远比真正的天空更为可贵。附近有座小山,峰顶的树木最近被砍掉了,站在上面,便能看到瓦尔登湖以南赏心悦目的景色,两岸群峰的山坡在那里缓缓下降,看上去似乎有道清涧流淌过林荫茂密的山谷,但其实并没有。除了附近葱郁的山丘,我也可以看见远处地平线上有些更高的山脉,那些是蓝色的。实际上,只要踮起脚来,我就能瞥见西北群山的几座峰头,它们更遥远,颜色也更蓝,以及许多湖泊,宛如天堂铸造厂出产的蓝色泉币,还有康科德镇的几户人家。但如果朝别的方向看,哪怕是在这么高的地方,我的视线也越不过环绕在我身边的森林。在水边居住是很好的,水能让大地浮起来。哪怕是最小的水井,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当你往井底看时,它能让你明白大地并不是相连的,而是隔断的。这是很重要的,就像它能让黄油冷却那么重要。我曾从这个峰头眺望过湖那边的萨德伯里草原,在发洪水的日子里,大概是白浪翻滚的河谷造成的幻象吧,我总觉得那片草原宛似水盆里的铜钱,而瓦尔登湖周围的土地就像薄薄的面包皮,就连这小小的洪水也能让它们彼此隔断和漂浮起来;我于是想起自己寄居在旱地之上。”
后来在网上查了我发现,这位翻译确实非常了不起。他曾经翻译过《小王子》《老人与海》《动物农场》《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追风筝的人》《与神对话》《穷查理宝典》等。这些都是名著。
说回《瓦尔登湖》,如果你有条件读英文原著,你会更加惊叹于作者的文笔,因为作者笔下描绘的事物像是音乐有了旋律,读起来如《庄子》一样朗朗上口,又饱含诗意。
《庄子》里有“其行填填,其视颠颠”,《瓦尔登湖》里有“yet, like the lake, my serenity is rippled but not ruffled”。《庄子》里有“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瓦尔登湖》里有"At the same time that we are earnest to explore and learn all things, we require that all things be mysterious and unexplorable, that land and sea be infinitely wild, unsurveyed and unfathomed by us because unfathomable"。
除了出色的文笔之外,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一本古典学和博物学普及书籍。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译者给这本书做了非常多的注释,多达1083条。阅读这些注释,我们会被梭罗深厚的古典学和博物学功底所折服。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作者会引用大量的中国古典著作,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德不孤,必有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我相信,很多中国读者读这本的时候,也未必能马上想到原文和出处是什么。
还有,我们从这一段话,也可以领略其博物学的功底。
“这个夏日的午后,我在窗边静坐,苍鹰翱翔于我的耕地上空;野鸽子三三两两地从我的视界疾飞而过,或者在我屋后的白松枝上蹦上跳下,尽情地啼唱;鱼鹰插进波平如镜的瓦尔登湖,叼起鱼儿复返长空;水貂鬼鬼祟祟地走出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抓住了青蛙;飞来飞去的刺歌雀压弯了莎草;过去半个小时来,我一直听见火车咔嗒、咔嗒在响,时而渐渐消歇,时而越来越响,很像榛鸡扑打翅膀发出的声音,将旅客从波士顿运载到这地区来。”
这短短的一段话,先后出现了苍鹰、野鸽子、白松枝、鱼鹰、水貂、青蛙、刺歌雀、莎草、榛鸡等9种动植物。像这样的描写在书中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也正是这古典学和博物学的高门槛,劝退了大量读者,我也是花了很久才读完的这本书。我们在豆瓣、知乎、B站等平台上也可以看到,读者对这本书最多的反馈就是难读。我想,这也是这本名著评分不是特别高的原因吧,也难怪《瓦尔登湖》被称为世界十大最难读的书之一。
不光是一般读者觉得难读,就连当时负责这本书出版的人员也觉得难读。不过梭罗并没有做出让步,他在这本书中也给出了回应。
他说:
"有些英国人和美国人很荒唐,竟然要求你必须说他们能理解的话。可惜无论是人还是毒菌,其成长都不是他们能理解的。好像那是很重要的事情,除了他们没有别的人会来理解你。好像大自然只支持一种理解能力,养活了四足动物就养不活禽鸟,养活了会爬的东西就养不活会飞的东西,而牛能听得懂的'嘘'和'呼'则是最优美的英语。好像只有愚蠢是最安全的。我惟恐自己的措辞行文不够逾规越矩,无法超越日常经验的狭窄边界,不足以传达我所坚信的真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瓦尔登湖》。想要读懂这本书,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姿势。你可以去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可以借此学习丰富的古典学和博物学知识,你还可以去领略作者对人的灵性和极简生活方式的追求,对现代生活的批判。
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是这么说的:
“《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第一,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第二,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第三,作为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讽刺作品;第四,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第五,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如何把这本书当做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也就是当做一本超验主义的代表作。
同自己的导师爱默生一样,梭罗也是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代表人物之一。超验主义思潮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它主张,人要超越感性、经验、理性,超越权威、传统,用灵性达到生活的最佳状态。
这么说很难理解,我们直接看梭罗在书中是怎么说的。
“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地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够少走点弯路,以免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并不希望过着不能称之为生活的日子,因为活着是如此美好;我也不愿退隐林泉,除非实在是迫不得已。我想要深入地体验生活,吸取生活全部的精髓;我想要坚定地像斯巴达人那样去生活,把各种和生活无关的东西统统击溃;我要划出宽广的战场,仔细消灭所有的浮华和琐碎,将生活逼到某个角落,剥掉它全部的伪饰,如果它的真面目是低贱的,那么我就彻底地认清它的低贱,并将其公诸世人,如果它的本质是高尚的,那么我就切实地去认识它的高尚,并将其如实地记录在我的下一篇游记里。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是很奇怪的,他们其实并不确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属于魔鬼还是属于上帝,然而却又迫不及待地宣称人在这世上的主要目的是‘永远为上帝增添光彩和让他感到高兴’。”
读完这一段,我们可以确定,梭罗是想要清醒地生活,想要靠近生活的本质。所以,他来到了瓦尔登湖。一个超验主义者的生活模式是不会因循守旧的。梭罗认为,年轻人应该勇于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对别人提出的真理言听计从。我们再来看一段:
“如果仔细考虑什么是——用教义问答的话来说——人生的主要目标,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真正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大家都选择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这种模式是他们在清醒时做出的选择。然而其实他们并不认为还有其他模式可选。但聪敏而健康的人记得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现在放弃我们的偏见还不算太晚。没有哪种思考或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老,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今天每个人宣称或默认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许就会被证明是谬误,只是黑色的烟雾,而非有些人曾经以为的雨云,将会普降甘霖滋润他们的田地。有些事从前的人说你不能去做,结果你尝试之后发现你是可以去做的。老人有老习惯,新人有新办法。”
正是有了这种勇气和坚毅,梭罗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里,与自然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作为一个超验主义者,梭罗是热爱自然的,是会“默默地为我这种无穷的幸运而微笑”的。要读懂《瓦尔登湖》,我们需要像梭罗一样,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急功近利的思绪,真正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作者把它对自然的感情通过比喻的方法表现了出来。拿两个例子来说吧。狗鱼捕食虫子,在他眼里就是“水族界的谋杀案”,真是妙极。在书中,梭罗是这么说的:
“从山顶俯视,你能看见几乎到处都有鱼跳出来;有条狗鱼或者闪光鱼虽然只是捕食湖面上的一只虫子,却很明显地打破了整个湖的安宁。于是这个简单的事实,这桩水族界的谋杀案,就如此被精美得让人称奇的波纹公之于众了;从远处的观察点,我看到那波纹不停地向外荡漾,直径足足有六七杆那么长。”
还有,松鼠的叫声也被他描述成“恶语相向”,又平添了几分可爱。
“随着春天的来临,红松鼠钻入我的屋下,每次都是两只结伴而来,当我坐着阅读或者写作时,它们就在我双脚的正下方,不停地连声怪叫,发出吱吱、唧唧、咕咕等各种极其难听的噪音;我要是跺几下脚,它们只会叫得更响,仿佛在疯狂的恶作剧中,它们已经抛下了所有的畏惧和尊敬,完全无视人类要求它们停止的命令。红松鼠,红松鼠,你们别这样。它们对我的叱喝充耳不闻,或者听不出来我很恼火,反倒恶语相向,令我束手无策。”
梭罗甚至把瓦尔登湖比作水晶,高歌自然美的价值:
“白湖和瓦尔登湖是地表上难得的水晶,是光明之湖。如果它们是永久冻结的,又小得可以被拿走,也许会有奴隶把它们带走,像宝石般镶嵌在君主的皇冠上;但它们是液态的,面积也很大,所以永远地为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所有;可是我们却抛弃了它们,转而去追求光之山。它们纯净得没有人出得起价钱;它们没有铜臭味。它们比我们的生活美丽得多,比我们的人品高洁得多!”
当然,最为经典的是一段关于蚂蚁打斗的描写。
“我也目睹过些许没这么祥和的事件。那天我走出门外,到我的木料堆或者说废木堆去,到了之后看见两只大蚂蚁,一只是红色的,另外那只体型大得多,差不多有半英寸长,是黑色的,正在激烈地打斗。一旦相互缠上,它们就再也不肯松开,而是在木板上不停地扭打翻滚。朝更远的地方看,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木板上布满了这些战士,原来这并非两者的决斗,而是群体的大混战,是两种蚂蚁间的战争,红的总是向黑的扑过去,通常是两只红的对阵一只黑的。这些迈密登军团覆盖了我的木场里所有的高山和峡谷,地面已经到处散落着死者与垂死者,红的黑的都有。那是我唯一亲眼见到的战争,那是我唯一亲身经历的炮火正酣的战场;一边是红色的共和大军,另一边是黑色的帝国部队。双方正在进行殊死搏斗,可是我听不见任何噪音,人类的士兵未曾如此决绝地战斗过。当时正是中午,我看见在木板间一个洒满阳光的小峡谷里,有两只蚂蚁死死地抓住对方,准备奋战到太阳下山,或者到死为止。体型较小的红色斗士像铁钳般抓住敌手的脑门,在战场上翻来滚去的同时,不停地去咬对方触须的根部,而且已经把另外那根触须给咬掉;那只更为强壮的黑蚂蚁则举着他甩来甩去,我靠近了看,发现原来红蚂蚁也有几个部位被咬掉。他们打起架来比斗牛犬还要狠。双方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他们的战斗口号显然是“不战胜,毋宁死”。就在这个时候,有只红蚂蚁独自来到峡谷的半山腰,显得特别兴奋,可能已经击败了敌人,也可能尚未参加战斗;大概是后者吧,因为他的肢体完好无损;他的母亲要求他拿着盾牌凯旋而归,要么战死沙场躺在盾牌上回来。或许他是阿喀琉斯,已经平抑了胸中的怒火,前来复仇或者拯救他的帕特罗克洛斯。在远处看到这场不对等的打斗(因为黑蚂蚁的体型差不多是红蚂蚁的两倍),他迅速地走到旁边占好位置,离两位战斗者只有半英寸;他看到有机可乘,立刻向黑兵扑过去,开始用各种招数攻击对方的右前脚根部,完全不顾敌人要击打他自己身上哪个部位;于是这三只蚂蚁为了活命而纠缠得难解难分,仿佛有一种新发明的、让铁锁和水泥相形见拙的黏合剂将它们粘了起来。此时此刻,就算看到某块显眼的木板上有双方的军乐团,吹奏着各自的国歌,以便催促行动缓慢者奋勇向前,鼓舞受伤垂死者的情绪,我也不会觉得奇怪。甚至连我自己也有点兴奋,仿佛这些蚂蚁就是人。你思考得越深入,两者的区别就越小。美国的历史且不去说,至少康科德历史上肯定没有哪场战役能够与此相提并论,无论是从参战的士兵数量上来看,还是从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上来看。就士兵的数量和惨烈的程度而言,这场战斗堪比奥斯特里茨大会战或德雷斯顿大战役。康科德战役算什么!不过是爱国军牺牲了两个人,路德·布兰夏德受伤而已!这里的每只蚂蚁都是布特里克——“开火!以神的名义,开火!”——而且有数千只蚂蚁遭遇了戴维斯和霍兹莫的命运。这里没有雇佣兵。我毫不怀疑他们交战是为了某些原则,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原则而战,并非只是让他们的茶叶免交三便士的税金;这场战役的重要程度和值得纪念的程度,至少和班克山大战不相上下。 我捡起那块有三只蚂蚁在上面大战的木板,把它拎进屋里,摆在窗台上,再用玻璃杯将三只蚂蚁罩住,准备看看战况到底如何。我拿起放大镜对准了最早提到那只红蚂蚁,发现它虽然奋力咬住敌人的前腿,已经弄断对手剩下那根触须,但他自己的胸膛也被撕开,里面的重要器官全都暴露给黑蚂蚁的利齿,可是他又刺不穿黑蚂蚁胸前的铠甲,因为那对他来说显然太厚;这受伤者的黑色眼珠闪烁着只有战争才能激起的怒火。他们在玻璃杯下面又打斗了半个小时,等到我再去看时,那位黑色战士已将敌人的脑袋砍下来,那两个头还会动,挂在他背后的两侧,活像是挂在马鞍边的可怕战利品,却仍然死死地咬住不放。黑蚂蚁丢掉了两根触须,腿也只剩下一条,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伤口,他软弱无力地挣扎着,想要把两个脑袋从自己身上甩掉;又过了半个小时,他终于成功了。我拿起玻璃杯,他就那样趔趄地从窗台爬了出去。他最后是否能够从这场战争中逃得生命,在伤残医院里度过余生,我并不知道;但我认为他今后可能做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我不知道获胜的是哪方,也不知道双方交战的原因;但是那天剩下的时光里,我的心情因为目睹了这场争斗而激动和悲伤,仿佛在我门前上演的是一场人类的大战。”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点,作者在极简生活方面的实践。
不算结语,这本书由17篇散文集合而成,但其追求的生活方式其实只有一条:简单,简单,再简单!
正如梭罗所说,“当我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简单。”他反对奢侈的生活模式,反对消费主义,这一点在现在也很受大家的认可。他认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都在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
他是这么说的:
“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俭朴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我们对这些人的了解并不多。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已经很难得。近代的改革家和各个对自己的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也都是如此。我们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才能够无私地或者明智地去观察人类的生活。要是过着奢侈的生活,不管是在农业、商业还是文学、艺术等领域,我们只能得到奢侈的结果。如今有许多哲学教授,但没有哲学家。然而传授哲学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倡导的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生活方式。成为哲学家的先决条件不仅是拥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也不是创建了某个学派,而是由衷地热爱智慧,从而依照智慧的吩咐,过着朴素、独立、淡泊和坚定的生活。哲学家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还要从实践上解决部分人生问题。伟大学者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或者英雄式的成功,而是朝臣式的。他们完全依照传统去生活,因循父辈的做法,根本不是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尚境界的先驱。但人们为何会堕落?是什么导致家族的破败?那种使民族衰落乃至败亡的奢侈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真的没有半点的奢侈吗?哪怕是就外在的生活方式而言,哲学家也是领先于他的时代的。他进食、居住、穿衣和取暖的方式并不像和他同时代的人。一个人既然成为哲学家,他用以维持生命热量的方式怎能不比其他人高明呢?”
这里的有些话,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的引用,比如“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如今有许多哲学教授,但没有哲学家”等,可见梭罗这种极简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有多大。
他的这种极简生活方式体现在建筑、饮食、穿着等各个方面。比如关于穿衣,他是这么说的:
“终于找到某些事情来做的人其实无需去弄新行头,对他来说,那套不知道在阁楼里蒙尘多久的旧衣服就够用了。”
我们可以把人的审美品味分为五个层级:贫、富、贵、雅、素。
贫这个层级,对于服装的需求是功能,起到保暖作用就可以了。富这个层级,对于服装的需求则是炫耀,他们要穿有大logo的大牌服装。贵这个层级,对于服装的需求是规则,追求穿得得体,符合礼仪。雅这个层级,对于服装的需求是精致,同样注重礼仪,但更加在意细节,会去减少一些装饰。最高的层级是素,追求返璞归真,是一种侘寂美学。
梭罗就是处于素的层级,与东方的侘寂美学异曲同工。
还有,关于建筑,他对过度的外在设计并没有溢美之词,甚至认为那是在舍本逐末。他说:
“在我看来,建筑的美应该是由内向外逐渐生长出来的,它来自居住者的需求和品德,而居住者应该是唯一的建筑者;这种美来自毫不做作的真实和高贵的品格,跟外观完全没有关系;房子要呈现这种建筑之美,那么其居住者必定先拥有一种自然的生活之美。”
他这种生活方式,成本自然也是非常低的。他在书中列出了自己的各种花费清单(美元)。盖房子需要的木板、木片、木条、旧砖、石灰、铁钉等,一共花费不到29块。
他还列举了自己7月4日-3月4日这8个月的食物开支,加起来一共不到9块。
梭罗这8个月的耕种、食物、穿衣、煤油的总开销,一共也不到62块。
所以,极简生活是一种低能源消耗的生活。
除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探索之外,梭罗也把目光投射到了现实社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各种反思。比如,他会很毒舌地反对权威,同情普罗大众。他说:
“说到金字塔,它们根本不值得惊奇,更值得惊奇的是,竟然有那么多人自甘下贱,卖命为某个异想天开的白痴修坟;那白痴要是跳进尼罗河淹死,用自己的尸体去喂狗,反而会显得更加睿智和勇猛。我倒是可以替他们和那白痴设想几个理由,但我没空那么做。”
他喜欢有相同信仰的人在一起合作,因为那样会达成一种和谐。他说:
“常见的合作都是片面而肤浅的,真正的合作非常少,那虽然表面上不像、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人们无法感知的和谐。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无论到哪里都会跟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他没有信仰,那么无论他处在哪些人当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
他也坦言,自己对慈善并不擅长,但是也会支持别人做慈善。他说:
“也许我不该处心积虑地逃避这种做好事的天职,而应该遵循社会的要求,去拯救宇宙于水深火热之中;我相信在其他地方自有某种更强大的力量在维护着宇宙的安全。但我不会阻拦别人去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我虽然不做好事,但对那些全心全意去做善事的人,哪怕世人认为他们是在做坏事——实际情况往往如此——我也要跟他们说:坚持啊!”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认清现实,而不是痴迷于虚幻的东西,生活会像童话一样美好。他说:
“如今谎言与幻觉被捧为至高的真理,现实反倒变得荒唐。其实人们只要始终认清现实,不让自己受欺骗,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像童话般美好,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如果我们只推崇自然的、高尚的事物,音乐和诗歌将会响彻大街小巷。在从容而明智的时候,我们发现唯有伟大而高贵的东西,才是永恒而绝对的存在——至于那些琐碎的忧惧与快感,那不过是现实的影子。这种状态是欢乐而圣洁的。可惜人们往往是盲目而懒惰的,甘愿受各种幻象欺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许多规矩和习惯,而这些规矩和习惯的基础,也依然纯粹是虚幻的。”
他认为,真相本身已经足够美丽,不需要花言巧语。他说:
“与其用花言巧语去美化事物,倒不如说出事物的真相。真相本身已经足够美丽。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没有处于正确的地方,而是出现在错误的位置。由于天性的缺点,我们虚构了一种情况,把自己放进那情况里,于是同时存在着两种情况,想要走出来就加倍地难。在理智的时候,我们只关注事实,只关注那种真实的情况。要说你必须说的话,别说你应该说的话。真相总比托辞好。锅匠汤姆·海德站在绞刑架上,刽子手问他是否还有话说。他说:‘请告诉裁缝,缝针之前要记得先给线打个结。’他的同伴听完都忘了替他祈祷。”
梭罗还谈到,人应该如何读书。他认为,阅读应该是能让人思辨的,需要人们踮着脚尖去尝试的,而不是让人昏昏欲睡,让人麻醉的。他说:
“伟大诗人的作品迄今尚未被普通人读懂,因为只有伟大的诗人能读懂它们。寻常的人阅读这些诗歌,就像他们阅读星星那样,顶多处在占星学而非天文学的层次上。大多数人读书识字是为了得到某些微不足道的好处,比如说学会记账和预防在做生意时上当;但说到作为高贵精神活动的阅读,他们所知甚少,或者干脆一无所知;然而唯有这种才是高级的阅读,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辨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要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辰光奉献给它。”
阅读是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梭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哥伦布”,要去找到自己思想的海峡,发现心灵的新领地,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生气。他说:
“人们发明保存肉的方法,难道只是为了保存肉吗?不,去成为哥伦布吧,发现你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找到新的海峡,不是贸易的海峡,而是思想的海峡。每个人都是其心灵领地的主人,与这片领地相比,沙皇的帝国不过是个可怜的小国,是冰川退却留下的土堆。然而有些人明明毫不尊重自己,却表现得很爱国,捡起芝麻丢了西瓜。他们热爱可以供他们造坟的土地,却对那使他们的泥身充满生气的灵魂毫不关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里的蛆虫。”
最后,在结语中他总结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验。他认为,人可以坚毅、自信地朝向自己设想的目标前行,这会让自己更自由,更高尚。他说:
“我的实验至少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他将会把某些东西甩到身后,将会跨越无形的界线;他的周围和内心将会出现新的、普遍的、更自由的法则;或者旧法则将会变得更加宽松,将会得到新的解释,赋予他更大的自由,他将会过上一种更为高尚的生活。他越是让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就越显得没那么复杂,到时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穷将不再是贫穷,而软弱也不再是软弱。如果你在空中修建了几座楼阁,你的心血未必会白费;那就是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现在请把基础摆到它们下面去。”
这么好的一本书在文学史上自然是一座丰碑。研究《瓦尔登湖》的专家对这本书赞不绝口。他们认为《瓦尔登湖》是美国的圣经,甚至把这本书评选为构成美国人性格的10本书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说:“没有哪种思考或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老,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这跟鲁迅《狂人日记》里的“从来如此,便对么?”不是异曲同工吗?所以我认为,梭罗之于美国,就像鲁迅之于中国,都是一种新文化的开拓者。
被美国总统林肯尊称为“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给朋友是这么介绍《瓦尔登湖》的。他说:
“举凡吾国人氏,均应以《瓦尔登湖》为喜。是湖虽小,迩来声名大振。未知阁下已得阅否?其行文欣快,流光溢彩,殊堪玩味,兼且诸妙咸备,部分文字已臻极高境界。吾辈皆视亨利为美利坚群狮之王。但观其人近日于康科德镇行走之貌,虽似淡定,然顾盼自雄之情,溢于言表矣。”
当然,也有人对《瓦尔登湖》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甚至还拿乡村生活和城市的生活成本做对比。
比如,在每平方英里少于1万人的地区,每个家庭一年使用的汽油,是人口密度大于1万人的家庭的将近两倍。再比如,住郊外大别墅的家庭,比在市区住公寓的用电量增加88%。取暖的成本也大大高于城市。
他们甚至上纲上线,说城市才是最适合人类的绿色生活方案。
其实,这些人要么是没有读懂《瓦尔登湖》,不懂梭罗,要么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哗众取宠。
梭罗当然不是在号召所有人都逃离北上广,到乡村去。他也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是在做一次实验,而非真正要归隐山林。他的行动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对别人言听计从。每个人都可以超越经验的桎梏,寻找自己的精神田园。比如,他在书中的这几段是这么说的:
“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其实我倒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模式,既因为在他熟练地掌握这种方式之前,我自己可能已经过上另一种生活,也因为我希望这世界上有尽可能多与众不同的人;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两年过后,梭罗也离开了这个地方,去探索新的生活去了。所以,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才是《瓦尔登湖》的题中之意,才是梭罗的底层人格。
到这里,对这本书的介绍就结束了。如果你看我介绍到了这里,一定会发现,我列举了大量的原文。我这么做,其实是因为作者的原文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如果你对《瓦尔登湖》又增加了一点兴趣,我巴不得你也赶紧捧起这本书,用心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当然,如果从这六个方向,你都无法入手的话,那也大可不必强制自己非得去读这本书。有的人喜欢从内在获取成长的力量,有的人则相反,更喜欢从外在获取力量。这两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也许更适合后一种,所以完全可以去读另一类书,去体验另一番人生。
诗人海子写了《梭罗这人有脑子》这首诗来赞美他。我们最后以这首诗来做一个结尾吧。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好在这人不是女性
否则会有一对
洁白的冬熊
摇摇晃晃上路
靠近他乳房
凑上嘴唇
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梭罗这人有脑子
看见湖泊就高兴
梭罗这人有脑子
用鸟巢做邮筒
两封信同时飞到
还生下许多小信
羽毛翩跹
梭罗这人有脑子
不言不语让东窗天亮西窗天黑
其实他哪有窗子
梭罗这人有脑子
不言不语做男人又做女人
其实生下的儿子还是他自己
灯火的屋中
梭罗的盔
——一卷荷马
这人有脑子
以雪代马
渡我过水
梭罗这人有脑子
月亮照着他的鼻子
那个抒情的鼻子
靠近他的脑子
靠近他深如树林的眼睛
靠近他饮水的唇
(愿饮得更深)
构成脑袋
或者叫头
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太阳,我种的
豆子,凑上嘴唇
我放水过河
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的盔
——一卷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