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烟春雨中探访丁香姑娘(4月27日听课笔记)

      “同学们,你们怎么都没课文教材?”曲江一中体育馆,全国中学诗歌课堂教学研讨会,刚搭起的中央台子上,我惊讶地问。     

      学生是初二的学生,诗歌是本该给高中生阅读教学的《雨巷》。 可是,他们竟然没有文本,而且,已经坐在台子上了。而向来教学简单的我,也根本没有准备PPT!   课,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还必须是诗歌《雨巷》!  

    台下,密密匝匝的听课老师,很多人,期待我的《雨巷》。我不能退缩,也无处退缩。没事,发生了点小意外而已,幸运的是,还有三四个学生带着印有《雨巷》诗歌的打印纸,尽管最后证明诗歌版本也各自不同。我安慰自己,脸上浮着笑意。          

      ——肖培东:一堂没有文本教材的课——全国中学诗歌课堂教学研讨会《雨巷》教学记

    我就是当时坐在台下“密密匝匝”中的一员。聆听肖老师执教的一堂没有文本教材的《雨巷》公开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如烟春雨中,满满往前走的丁香姑娘……

受益一:“三分诗,七分读 ”,《雨巷》这首诗的节奏、韵律,藏在诗句的文字里。要和一群没有拿教材的孩子们感受诗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让学生由浅浅的第一段开始读起吧,肖老师诗意的举动,有由浅入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

受益二:“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你喜欢它哪个地方(或者为什么喜欢它再或者它哪里让你喜欢了?”这是肖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一个问题,三个梯度,一是问意愿;二是探寻过程中的切入点,三是打开学生品味诗语的思路,带领学生个性化理解,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进入诗情画意。没有说教,有的是师生间平等的交流,没有指令,有的是推心置腹的阅读分享,没有技巧,有的是寻找突破时,学生在与自己对话……思维提升,语言建构,全然间在不留痕迹之处……

受益三:这一堂没有文本的课,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丁香的种子。

  读美的文本、感受美的形象、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常常是我们的理想。但课堂上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

受益四:“没有文本,可雨巷还在,我们的诗心还在。雨巷,托起了戴望舒,托起了诗歌,也在努力托起我们朝向诗歌的心。” 这是肖老师的教后感。我读出的是浅浅教语文的背后,孩子们,从《雨巷》中走出后,走进了戴望舒,走进了诗意的栖居……

“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是诗歌教学应有的姿态,而在一节始料不及的语文课上,肖老师和他的初二的学生,找到了紫色云海里的诗的意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如烟春雨中探访丁香姑娘(4月27日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