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神秘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中除了和亲人、朋友、同事等熟悉的人沟通交流外,还必须和很多诸如餐厅服务员、外卖小哥、甚至是不知道职业背景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沟通交流。那么面对陌生人就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他们如果说谎了,我们无法识别,二是见面也无助于认清陌生人的真实意图,见面不如不见。那么如何做社交中的聪明人,不轻信他人,也不有罪定论。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陌生人效应》告诉我们陌生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张伯伦见希特勒被骗,而丘吉尔未与希特勒见面只是通过阅读希特斯所著的书和文章却识别出了其真相。张伯伦做到英国首相可谓阅人无数,觉得自己判断没问题,结果却做出了完全失误的判断。这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解释了两个理论,就是专家漏洞和非对称洞察力错觉。过高的估计自己对他人的判断,觉得自己具有洞察力,结果专家也会出现纰漏。

我们对陌生人的理解会出现三个误区:

第一默认真实。“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我们的生存有着重大意义,助于合群共同抵御风险求生存,而“偶尔被骗不会阻止人类基因的遗传,不会严重威胁人生的生存”,所以有时候在“群体认可”面前,“是非黑白”都要让道。这就是人类学角度的解释。普通人的思考就是从相信开始,揭露皇帝的新装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在与陌生人沟通中,我们默认对方是真实的,就容易轻信。

第二透明假设。我会根据陌生人的表情行为进行判断,并贴上情绪标签。但这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因为不同地区、文化队情绪的解读不一样,还有些人并不会把情绪写在脸上。我们还容易错误匹配,有的人明明很高兴,但是表现的很难过,有些人明明应该很悲伤,但是表现的很兴奋。希特勒在做非常邪恶的事情,他表现出来的样子就非常崇高,而张伯伦就完全没有识别出他的错误匹配。我们还会把一个人非常短的阶段显示出来的状态作为长期的状态。特别是当人承受高压之下,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他实际内心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人不是透明的,每个人都是个体,不要以为一眼能看穿别人。

第三耦合效应。金门大桥1937年开通后1500人自杀,2008年加防护网拦住了515人自杀,其中再次自杀的只有25人。可是为什么加个防护栏降低自杀率这么简单的决定时隔了近70年,就是因为大家认为自杀是替代效应,想自杀的人如果不跳金门大桥就会通过其他方式自杀,可是事实却是自杀的环境变了,自杀的想法就改变了,是耦合效应在起作用!他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跟环境、地点等多种因素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即产生耦合。如果不重视陌生人所处的环境、地点等因素,就无法充分了解,容易形成偏见。

人就是这样,即有个体的特殊性,又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与陌生人沟通中,承认能力有限,避免偏见,保持开放态度,避免轻信,克制一时冲动,保持善意。以不变应万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陌生人效应》:神秘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