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受欢迎吗?

随着近些年国学热的复兴以及孔子学院的世界影响,很多人喜欢问这个问题,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受欢迎吗?

根据编者对国外孔子学院的了解,很多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汉语、书法、绘画、剪纸、春联、成语等。在许多国外学生眼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里面包含很多神奇的东西。再如中国的医药、针灸、武术、道家气功等文化,国外学生同样很好奇,很感兴趣。至于国外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和了解,需要分开来说。

一些人认为孔子学院是向外国学生传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孔子学院的宗旨是让国外学生学习、了解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除了前面所说的语言、民间艺术,还包括道家文化,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并不是唯一的教育内容。

就孔子本人而言,他在世界上的影响举世公认,孔子很早就被联合国评为影响人类文明的100位世界名人之一。尤其是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更是被西方人熟悉。比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说法,西方学生同样赞同,也很欣赏。所以以教育家立身的孔子在西方可谓名声在外,影响不小。

至于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文化要复杂一些。

暂且不说国外学生对儒家文化了解多少,多数中国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比如编者是文科出身,从小学到高中,整天就是和作业、习题集打交道,很少有空闲时间阅读中国传统思想课外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课外书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其他普及性读物像《三字经》《弟子规》《严氏家训》《朱子格言》等都是从这些基本经典中延伸出来的思想。要想真正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就要花些时间多看儒家基本经典。

中国古代教育有“家学”、  私塾之类,古代学生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所以国学根底扎实,起码对儒家思想非常熟悉,因为这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大纲,要想科举高中,必须熟读、背诵儒家经典。

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受多少儒家思想的教育呢?首先是语文课本选编的一部分儒家经典课文,如《论语》的“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的名句格言、荀子的“劝学”、《中庸》部分章节等。对于学习儒家思想而言,仅凭语文课本选编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谈不上九牛一毛。

除了语文之外,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数理化、史地生,以及其他选修课。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学习这么多课程,完成这么多作业,操练这么多习题,试问学生还有多少课外时间阅读儒家书籍呢?可惜学生们没有三头六臂,没有分身术,否则就可以抽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现在的孩子们不想阅读课外书,也不是他们不喜欢课外书,像中外文学、中外历史、中外文化、科普读物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课外书。但是中国学生的学习任务太重,时间太紧,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实属无可奈何。

毕竟高考是最终目标,考试大纲在那里,课本在眼前,习题集堆成堆,考试指标有要求,这些才是决定高考命运的现实存在,是立竿见影的东西。至于课外阅读,一是漫无边际,和考试大纲没有直接关系;二是见效慢,很难在考试中马上发挥作用。所以从学校到家长到学生,大家都是围着高考转。一旦金榜题名,将是皆大欢喜。学生高兴,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大家都高兴。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应试教育是一种战术教育、短期教育、功利教育,而不是战略教育、长期教育和素质教育。战术教育、功利教育和眼前的工作有关,和职业、赚钱有关;战略教育、素质教育和科技、文化创新有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关。

换句话说,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较少冒险精神,较少创新精神,视野不够开阔;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创造精神。这种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动力,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

由此可以回到前面的话题,国外学生对儒家思想感兴趣吗?基本可以这样说,外国学生对中国艺术感兴趣,对中国民间文化感兴趣,如汉语、绘画、书法等;但对于儒家思想未必很喜欢,未必很感兴趣。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西方文化及其教育最看重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最看重人的创新精神。儒家思想在这方面不是很合乎西方学生的口味。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忠孝仁义”,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这些观念对于西方学生而言不好理解,也很难完全接受。这和儒家思想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

现在有些人提倡儒家思想,有些人否定儒家思想。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当抓住儒家思想的大前提,儒家思想的大前提是回归周礼,回归周代的礼法和典章制度,其中包括道德。这是儒家思想的最大前提。儒家文化的所有规范,儒家道德的所有要求都是以周礼为尺度,这是最后的界限,也是圣人的理想。

换句话说,儒家思想的核心宗旨是复古——回归周代的礼乐制度,重建周朝的社会关系。这是孔子的社会理想。

“周礼”的本质是什么?从社会关系上讲,周礼的本质是古代贵族宗法制,周朝的家、国、天下没有本质区别,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周礼的目的是是维护周朝贵族大家族的利益,是周代贵族大家族利益的代言人。就好比《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尽管两个分支不同,一个分支是荣国公,另一分支是宁国公,但他们都是一家人,骨子里存在血缘关系。

和《红楼梦》贾府关系相似,周朝家、国、天下是不分彼此的大家族,属于血亲关系。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整个周代贵族联合起来抱成团,大家一起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这是周礼产生的社会背景。

从道德上说,孔子强调“忠孝仁义”同样是为了维护周代礼法,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儒家道德的本质。比如孔子最为看重的“孝”道,其根源是周代贵族宗法制。既然家、国、天下都是一家人,维护大家族的秩序当然是以“孝”字为先,用孔子的话说,这叫“尊尊亲亲”。“尊尊”是指亲族之间的辈分秩序,“亲亲”是家族之间的亲情,两者缺一不可。周礼是贵族礼法,不包括普通百姓。

和儒家思想相比,西方文化历来强调个性、独立性、创新性,强调质疑和批判精神。如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对其老师柏拉图的批判;18世纪思想家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德国思想家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尼采、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否定;后现代思想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等等。

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了西方学生的个性——热爱知识,崇拜真理,张扬个性,这是西方学生的普遍心理。显然,这种心理和儒家思想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属于跨文化类型的差异,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

总之,对于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采取辨证态度,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孔子思想的长处,如教育理念、和谐理念;又要看到儒家思想的局限,如强调等级和复古。唯有如此,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孔子思想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受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