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俊:秦国由弱转强一统天下,真正的起源竟然在一篇招聘奇文!|资治通鉴

秦国由弱转强终至一统天下,起源在哪里?

震惊天下的求贤令,隐含怎样的吸引密码?

接下来,约5分钟的阅读,我将为你解惑!


                                                                         【通鉴简报】

材料:

《资治通鉴》第2卷 周纪2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译文:

秦孝公下令全国说:“过去我国的国君穆公,从岐山、雍地起家,修养德行,运用武力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为界,向西在戎翟等族称霸,拓广土地达千里;周王命他为方伯,各国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代子孙开辟的基业甚是光辉灿烂。后来经过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一直没有时间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攻占先王征服的河西之地,这是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平定并安抚边境,迁都栎阳,准备向东出兵征战,收复穆公时的旧地,修明穆公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用意,内心常常悲痛。宾客群臣中谁能献出奇策妙计,使秦国富强的,我就赐他高官,分他土地。”公孙鞅听说了这个道求贤令,便西行到了秦国。


背景:

这时,距离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还有约140年。秦国,在诸侯列国中,偏居西隅,因国力弱小,很没有存在感。

诸侯列国,把秦当成“夷狄”,打上了“愚昧、落后、弱小、野蛮”的标签,排斥秦,会盟等“峰会”也不邀请秦。

不仅国际地位低,外受强邻的欺压,面临被瓜分的命运,内还有贵族的专横,士族之间内斗不断,百姓难以为生,纷纷逃往他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年21岁的嬴渠梁,已经即位,即秦孝公。基业艰险,是猥琐生存,还是奋发图强?显然,嬴渠梁选择了后者。

嬴渠梁(秦孝公)发誓继续父亲(已故的秦献公)的改革,布德修政,并且抓住了关键,招才引智,准备走人才强国之路,在公元前361年发布了“求贤令”。

这篇由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一出天下震惊,列国人才奔涌而来。

大秦帝国剧照 配图:来源于网络

卫鞅(卫之诸庶孽公子,姓公孙氏),也就是后来被封商於之地而得名的商鞅,读求贤令而入秦,后来受到秦孝公重用,变法强秦,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根基,帝国宏图,从梦想照进现实。

这篇求贤令,为什么吸引了当时的绝世人才,开启了强秦的“源头”?为什么说这篇“招聘”奇文的影响力千百年来没有能超过它的?

接下来,阳俊的文案通鉴就为大家解读一二。


                                                                         【精要解读】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文采,这篇求贤令怎么就千古奇文了?

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接说吧,“求贤令”的核心精髓就是一个字——“诚”。

而“诚”到极致的背后逻辑,却是秦孝公应对卑劣处境的政治智慧和胸襟抱负的外在表达。


1、「诚」述过去咱祖上也阔过!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秦孝公回顾了秦的高光时刻,那还是在春秋时期,秦国与晋、楚、齐合称为四大国。在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中原的时候,秦国也出现了一个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秦穆公。

他招揽人才,任用贤臣百里奚、蹇叔等,发展实力,平定晋国内乱,缔造“秦晋之好”,成为春秋时期的准霸主(因被晋文公摁在关内,不能完全雄起)。所以秦孝公说,咱祖上也阔过,没毛病。

为什么要追溯光辉岁月?

强调先祖秦穆公的人设,来破除地域鄙视,秦国不是“夷狄”,虽然现在破败了,但还是有着华夏贵族传承的,有过一代雄主的,有过功与德的,谁也别瞧不起谁!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在秦穆公时期,秦是华夏强国,是周天子亲封的伯爵,当初中原诸侯各国也都发来了“贺电”。用这个事实来做铺垫:告诉各诸侯,咱都是姓嬴、姓姬的华夏之国,谁也别瞧不起谁,同时,也给各方人才脑补了大国荣耀。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告诉各方人才:秦国过去很强,以后也必定能强。在心理层面降低人才做选择的风险预期,追求最大化的认同,未来是可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


2、「诚」斥家丑自扇耳光,太拼了!

秦孝公先扬后抑,先推崇穆公之德,再“数落”秦国几位先祖的治国无能,“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秦孝公对天下承认四位祖先的无能,也等于是扒拉光了自己作为君主的颜面。这放在战国时期君权神圣和华夏“孝”道传统的氛围里,是不可思议的。

为了表达诚意,放下君主的架子,甘愿背负“不孝”的声名,秦孝公押上了尊严,也从客观上反映秦国已经到了不变则亡的境地,不是生死存亡,谁如此发狠?

这一记猛料,如果有互联网,一定冲上了热搜榜首,比老罗自扇耳光,打脸啪啪啪的诚意表达,更具话题传播性。


3、「诚」雪国耻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把先祖领土被邻邦所夺的国耻,放上台面,光“丑莫大焉”这四个字就说明了一切。

作为一国之君,秦孝公直面事实,以一种超低姿态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羞耻感。煽动情绪,令看者动容,难以言表的同时,已经给诸侯邻邦贴上“恃强凌弱”的标签。

“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博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而出兵东伐,收复故土,就是“师出有名”了。

有一些观点,认为只言恢复穆公霸业,是求贤令的不足,显得志向小了点。但“阳俊的文案通鉴”认为,秦孝公对求贤令力度的把捏恰到好处。

因为:

对外,告诉诸侯列国,秦国只是想拿回河西故土,不想与他国为敌,也没有图谋天下的野心,免得引发其他诸侯国的警惕与敌对。

对内,稳住国内守旧贵族势力,缓合国内矛盾,把变法定调为“刷洗耻辱,为秦复兴穆公霸业”,避免守旧贵族过早警觉,从而给变法增加阻力。


4、「诚」诺利益做人,一定要大气!

前面秦孝公说了“为什么”,“要什么”,接下来,说自己能“给什么”,古时,裂土封侯是利益承诺的最大化,也让这份求贤令的诚意最大化。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之求贤令,是不惜拿出自己的江山作为筹码的。为了达到强秦的目的,是要与有功之士分享“蛋糕”的,这就不止是开高薪、给荣耀,还直接送干股,这,在当时谁人有此气魄?

有了这样的逻辑架构,求贤令一开卷,即让目标受众——各方人才感受到“诚意十足,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气息扑面而来,效果刚刚的!

把一个“诚”字,贯穿在求贤令,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秦孝公的“诚”,只限于精到的构思和精巧的文笔,而没有贯穿和落实在求才图强的始终,那么,这一策求贤令,也不过是名噪一时的噱头而已。

“诚”字可贵,在于不负始终。

从众多英才中脱颖而出的绝世人物——“卫鞅”(被封商地后,称为商鞅)被重用,秦孝公履行对他的承诺“信君如信我,终我平生,毫不负君 ”,排众议,推变法,封大良造,赠封地。

配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孝公终其一身,成为商鞅变法的坚实后盾。而求贤令可谓令出必行,言行一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变成了强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根基。可以说,极具诚意的“求贤令”的颁布,开启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源头。

 —— 持续更新原创文章公号:阳俊的文案通鉴 ——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俊:秦国由弱转强一统天下,真正的起源竟然在一篇招聘奇文!|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