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见各大报刊媒体以及自媒体评选出的文学阅读书单。“百年百本名著”、“人生中不得不读的50本书”、“名作家的必读书单”等等,诚然绝大部分书单推荐的书籍是值得一读的,不过遍观这些书单,却鲜少涉及到一个对读者的分类或者定位,这个分类或者定位在阅读的时候恰巧又是具有双重身份含义的。这个分类就是——阅读的人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还是一个文学创作者。
首先澄清一下,并不是说纯粹的文学爱好者阅读的文学作品就不适合一个文学创作者去阅读,本来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前提就应该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但是这两者之间确实是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一般只负责体验,他们进入到作品描摹的空间或者情绪里去,跟随文字的坡度周转,在符号的意指和能指里感受冷与暖、怒与乐,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那个别人创造出来的虚构但却真实的世界。可以说在一个读者进入到作品深处的时候,他/她是毫无防备的,是敞开所有心理防线和精神芥蒂的,他/她无异于正在接受一场催眠。
然而一个文学创作者却同时具备了双重特性——一个敞开怀抱的接受者和一个必须严守自己方寸的捍卫者。不得不说语言的力量是无孔不入、难以阻挡的。虽然写作者的堡垒固若金汤,但在阅读时,文字的影响就是潜入城墙的烟云。总的来说,一个没有自己语言风格或者模仿别人语言风格的文学写作者谈不上创作。创作是原生的、自发的、是表达独特自我的唯一方式,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写一个没有人读过的故事,文学创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风格的创作。在语言学层面上来说,是以约定俗成的文字法则组合出富有个人特色的“个体的言语”。对一个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来说,读一部令其神往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忘我和警惕并存的。这是一场战争,是一场真正由文字的力量主导的跨越时空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里,阅读者和创作者得以在一个个语义契机衍生的战场上拔剑相向。
在现在的文学写作人群里,不缺少的是以模仿别人语言风格而存在的“伪创作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村上林少华”式风格的写手,也可以遇到不少“完全王小波”式的作者。以别人的语言方式来写作,基本等同于被别人握住手去绘画一样虚伪。那么,是不是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的写作者就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创作者了?文学创作需不需要审美?这个问题,放在下一篇再谈。
现在,针对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我要推出一份独特的书单。这份书单里没有一部文学作品,但却对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意义深远。说到这里,不禁要谈一谈,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除了文学,还有什么是重要的?
很多人的创作冲动,起始都只是来源于一个微弱的意象。意象本身是难以言说的元素,有可能是知觉里一个圆形的物体,或者一个反复的抛物运动,一种朦胧的粗糙触感,一个熟悉的声音,阴影里的一截裙角,水面下折射的倒影,被锋利的打印纸割伤手指后的疼痛,这些碎片化的感知都足以引发一次远征般的书写旅程。我们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意象的孵化是完成作品的必然,无论怎样生活,无论经历什么,获得意象就是获得创作的动力。奥尔汗·帕慕克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不满。”而我说:“真正的创作,来源于对意象孵化的使命认知。”
所以这份书单,目的便是使得文学创作者获得大量的意象,唯有意象爆炸,才会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思考不是文学的责任,艺术从来不是用作思考的。在意象的展开中确实会有思考的介入,然而那是文学自洽的思考,是在艺术的真实中形而上学的思考。
书单如下:
1、《莫奈的树》 拉尔夫·斯基著
作品主要探究莫奈在以树为主题的画作中,是如何创作、如何借鉴、如何创新,并按照地点——河边、海边、乡间、公园和花园——加以分类研究,得以窥出莫奈在这一主题创作的诸种面向。窥探,是创作永不消失的主题。
2、《浦契尼的图兰朵》 罗基敏、梅乐亘著
|一本详细剖析歌剧《图兰朵》的诞生以及二十世纪剧场美学的音乐艺术类书籍。无论是剧中人物穿着打扮的布鲁内雷斯版设计图,还是充满诗歌韵味的乐感台词,都是创作者深层意象的绝妙来源。
3、《普通语言学教程》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
|语言学类著作经典,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有必要了解一下语言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4、《符号学原理》 罗兰·巴特著
|符号学理论的代表作,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创作者而言,意象本身也是符号化的。
5、《心理类型》 荣格著
|心理学著作,涉及意识与无意识、自我轴心、性格导向论等。我认为心理学是改变现代文学的重要助力之一,意识流文学、自我剖析式地文学独白,早在施尼茨勒和伍尔芙时代就已经撼动了古典文学里扁平的人物形象,构建了多元、立体、全面的文学内心世界和投影。每一部深刻的作品,都是一次向心理探寻的杰作。
这次只推荐这五部非文学类的作品,因为每一部认真研读起来都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我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字的写作者都可以尝试性地读一读上述推荐的书籍,支持一下这份罕见的面向文学创作者的细分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