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实人总吃亏,老实人吃亏,都是因为那张嘴。老实人的那张嘴,最容易得罪人,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不懂的揣摩人心,也不知道如何去讨好别人,更不会为语言装饰,所以老实人总吃亏。
都说吃亏是福,这不过老实人的自我安慰,也是获利者对自己窃喜的掩盖,如果没有人吃亏,怎么能够获取利益呢?再者说有谁愿意吃亏,吃亏了心里还能坦然地说,吃亏是福么?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没有办法再拿回丢失的损失,所以要给自己心里上找一个借口。
很多人吃亏之后,从不反省自己为何会吃亏。即使知道什么原因吃亏却从不改善,如果是这种人,那么只能来一句活该吃亏。
汉初安国侯王陵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人缺乏文化素养,喜欢直来直去,几次惹得刘邦不爽,让自己到嘴的肥肉飞了。就算后来做丞相,也没干多久,就被踢掉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王陵是个老实人,总是实话实说。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开始大封功臣。这些功臣里边,刘邦最痛恨的一个人就雍齿,因为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几次叛变来叛变去,要不是念及雍齿的功劳,早就把雍齿给干掉了。
王陵一直跟雍齿关系不错,刘邦就召见王陵说:“雍齿这个人品行不行,大家都讨厌他,觉得他这个不好。”
王陵对刘邦说:“我觉的雍齿这个人蛮好的,况且我的私交,你应该管不着。“刘邦非常生气,但刘邦知道这个就是这个样子,就不在说啥,把王陵打发走了。
后来刘邦给王陵封了安国侯,王陵非常不满,要找刘邦去理论,家人拉着他说:“都是你那张破嘴啊!你想把家里人全害死么?”于是王陵便接受了这个安国侯。
其他大臣都觉得刘邦给王陵封的安国侯,爵位有些低了,刘邦说:“打仗不止勇猛那么简单,还需要其他方面,可是王陵的其他方面,就不咋地了。”
后来,刘邦挂掉了,吕后问刘邦丞相人选安排,等待吕后掌控朝廷大权之后,王陵当时任右丞相。
吕后想着我现在执掌朝政大权,总有人不满,我应该状大我自己的力量。于是吕后就召集大臣商议,说:“我现在打算立诸吕为王,你们有没有意见?”
右丞相王陵说:“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太后很不高兴。
吕后接着右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后非常高兴,于是就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了。
事后,王陵责备陈平和周勃说:“当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帝去世,吕后想封诸吕为王,你们却同意这么做,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
陈平和周勃说:“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之言,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
王陵无话可说,随后吕后想要罢免王陵,就来个明升暗降的套路,把王陵就升为了皇帝的太傅,夺了他右丞相的实权。王陵心里不爽,于是就称病免职回乡了。
首先从刘邦死后安排这件事情上,刘邦还是认可王陵的能力的,也知道王陵这个人是忠心的,即使让刘邦很不爽,也没有想过除掉他。所以按功劳分配,王陵不止是安国侯的那么个爵位,很简单原因,就是王陵说话让刘邦不爽。
如果王陵对吕后回答言辞的变一变,或许就不会有明升暗教的事发生了。王陵本身已经吃过亏了,还不改掉自己的毛病,也是活该如此。
老实人总受害,历来如此。这个世界不见的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所以吃亏不过是自我安慰,给自己吃亏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文章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