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读田希城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有感2021-02-08

今天阅读了田希城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第二“纪律好起来”、三辑“学生动起来”。对于如此通俗易懂的书籍许久未曾看过,看的确实是轻松自在,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可我却少了以往对这类书籍的“崇拜”,多了更多的质疑与思考:

一、第三方评价中的“整体性评价”是否会凸显特殊学生在集体中的孤独感?

在田老师的书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班级里的第三方评价”,这第三方在文中指的就是课任老师的对课堂纪律整体表现的打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级里往往会有几个坐不住的孩子,这评价的等级就来源于这几个孩子上课是否认真,如果他们不认真,第三方评价就会下降等级。然而,往往这几个孩子还不太会因为这样的评价而改变自己。记得七八年前,我带的一批孩子,也尝试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一个月后,一家长便找到我说:程老师,凭什么别人孩子犯的错,要我的孩子来买单。谁上课坐不住,谁受罚就好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家长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只在乎自己孩子的得失,这样的家长可能忘记了孩子还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当下,我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是长此以往是否会加剧同学们的矛盾?当然这或许需要引导,如何让孩子明白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很简单,但要共同承担责任并没有那么简单。

二、奖励玩具、学习用品是好,但能否有更合适的激励方式,是否都需要老师买单?

书中说: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不稳定,有时好,有时差;有时积极,有时沉默。数学老师,突发奇想,奖励学生益智玩具。一开始是奖励魔方,后来是奖励上台展示魔方、汉诺塔……当然还有老师奖励其他的。

说实在记得08年工作调动到实验小学,第一批学生自己真的是花了好多心力带到毕业,毕业时给每个孩子赠送 了一个不可删险的U盘,自己设计,送出去制作,里面的内容也是一到六年级自己亲手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时间上耗时三个月不说,还自掏腰包花了三四千元钱,不知道孩子们是否保存好。此刻想来,其实不需要如此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作为班主任用心是一部分,在用心的同时还得考虑所谓的性价比。有时过分的用心也是得不偿失的。

三、种种活动、规则的实施是否长程,是否加重了老师的日常管理任务?

田老师书中提到的“班币”“特权”“房租”“刚需”“财富榜”……真的是眼花缭乱,让我应接不暇。平时我连班里的积分兑换都不能做到一天一换,一天一总结,日常的上课任务和其他的工作任务真的是太多了。当然我知道这些可以让小助手来做,但所有的规则,过程的推进是否还是需要老师引领与把关的?小助手的选择是否需要考虑到长期管理与短期推进的区别,因此,我还是认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应该是“一条主线,N条副线”同步推进更为合适。

四、如何在保留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让“咸鱼”翻身?

“咸鱼”在书中指的是暂时积分少,或许负资产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在日常的积分制度上得不到财产,等到要统计的时候,出现了要“查漏补缺”的地步,田老师往往在这时候会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机会或更宽松的条件让他们攒财富,然而这一招我也试过,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后,这些“咸鱼”更不在乎平时的财产,而其他的“好鱼”便会因为老师的“不公”而有所不满……我认为让“咸鱼”翻身,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环境下给予优惠的条件和规则,但一定要基于大家都认可的前提下。

这是一本2020年11月才出版的书,是一本极其新的班级管理类书籍,当初选这本书是看到了管建刚老师主编,看过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的书,真的是非常实用,特别喜欢。其实我也特别喜欢我自己目前的阅读状态,阅读本就不是全然接收的过程,总是需要质疑,需要思考,需要融合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读田希城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有感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