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尔斯《毕业生》----电影带来的世界1 2022-03-16

              尼科尔斯毕业生》---- 电影带来的世界1


        前面说音乐故事的时候提到过,电影《毕业生》令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一举成名,因为那两首插曲,一首《斯卡布罗集市》,和另一首《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

        其实这部1967年拍成的美国电影本身也算成功,其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1931.11.6—2014.11.20)第二年因此片获得了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我还看过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丝克伍事件》、《偷心》和《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美国电影协会曾在1998年时评选百年百大最佳美国电影,其中《毕业生》排名第七名。此外,该片还成就了年轻的达斯汀·霍夫曼,使其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当然,他后来的《雨人》更是出彩。

达斯汀·霍夫曼

      这部有点法国味道的美国电影,情节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男主先后与母女俩谈情说爱,最后娶了女儿。

      说详细点就是:男主大学毕业后,对前途很迷茫,这时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两性关系,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各方的威胁和阻挠,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追求爱情并不惜将这种关系曝光。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并得到了幸福。

      电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个有点惊世骇俗的故事,而是它捕捉到的196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二战结束的194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196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这时反而带来了精神世界的迷惘,这么说其实不全是贬义,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有一种挣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这在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1.1—2010.1.27) 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1960—197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婴儿潮”即为“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垮掉的一代”对西方文化和青年人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这两个我们熟知的故事,就和那个时代的“嬉皮士”、“反越战”有关。

      (一)乒乓外交的一段插曲

      中美乒乓外交的过程不必赘述,只说一个细节。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京后,周恩来总理去看望他们,问道:“你们住的怎么样?习惯中国菜的口味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

      科恩(格伦·科恩,Glen Cowan,1952.8.25—2004.4.6.,)站了起来,这位乒乓外交的始作俑者,穿了件西装,没打领带,长发披肩。他欠欠身子,大声地说:“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官员事前叮嘱过这个格外活跃的科恩,要他不要随便问问题。这时,还有人朝科恩打手势,仍阻挡不住。

      大厅里静静的,人们都关心地望着周恩来。周恩来客气地微笑着打量了科恩一眼,瞄了瞄那蓬松飘垂的长发,说:“看样子,你也是个嬉皮士罗。”

      周恩来继而把眼光转向大家:“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比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

      科恩正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的是历史和政治学。他原以为在这个最革命的国家,听它的总理评价嬉皮土,一定会听到那种“资产阶级的”、“颓废的”、“没落的生活方式”之类的训词,结果,出人意料。周恩来并没有用革命的大道理训人,还表示出十分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科恩不由自主地为周恩来所折服,钦佩而信服地听着。周恩来又将眼光转向科恩:“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么?”科恩耸耸肩,友好而诚恳地笑着点了点头。周恩来略略停顿,又补充了一句:“这是我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周恩来的这番话,在第二天,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1972年4月12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加州威斯沃德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科恩

      (二)老布什与克林顿

      这两位1992年美国总统的竞选对手当时有过这样的对话,大意为:

      老布什:“我是二战英雄,曾经九死一生,差点被日本鬼子吃掉。你却在年轻时烧了兵役证,逃避兵役,说你爱国鬼才信!”

      克林顿:“你那个年代为国捐躯是爱国,我那个年代烧兵役证也是爱国。”

      克林顿的话没错,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国青年。其实不止是青年,许多人都加入到了反越战的运动中。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毕业生》与战争毫无关系,却有着那首反战版本的《斯卡布罗集市》做插曲的原因。反越战成了很多后来著名电影的题材,如《华盛顿邮报》。

      另外,老布什与克林顿并未因此成仇,竞选辩论归辩论,不影响他们日后成为忘年交。

克林顿与布什

附注:

1.  中美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  父岛事件,又称小笠原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发生的一起日军食人事件。从1945年2月23日至3月25日期间,驻守小笠原群岛父岛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先后杀害了八名关押于要塞中的美国海军飞行员战俘,并肢解、烹食了其中五人的肉。只有极少数的飞行员在父岛附近坠落后能幸免于难,其中就包括日后的第41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1944年9月2日,当时还是中尉的布什驾驶TBM复仇者式轰炸机从圣哈辛托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执行对父岛夜明山上无线电通讯站的轰炸任务。行动中,他的座机被高射炮击落,机组三人中只有他一人成功跳伞,落入海中。当他打开充气救生筏时,看见日军已派出几艘小船正准备抓他,立刻联想起澳大利亚战俘被日军斩首的照片,便拼命朝远离父岛的方向划。直到三小时后,精疲力尽的他被在附近游弋的美军长须鲸号潜艇(USS Finback (SS-230))救起,才最终虎口逃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科尔斯《毕业生》----电影带来的世界1 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