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带你认识湖北蕲春的“艾文化”与“蕲艾”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隶属黄冈市。地跨东经115°12′-115°56′,北纬29°59′-30°40′之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晋代刘伯庄《地名记》载:“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因之得名,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蕲春是中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中国三大“教授县”之一。蕲春当地特有的蕲艾、蕲竹、蕲龟、蕲蛇,被称为”蕲春四宝“。蕲春县从唐朝开始就有官办的医药教学机构,至宋、元、明、清,蕲春更是闻名全中国的药材产地和集散地,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的医药文化及传统。【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曾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药圣”。【艾草】【艾草】又名艾蒿,别名冰台、香艾、黄草、火艾、灸草、医草等。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喜湿润肥沃的土壤,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除了极干旱及高寒地区,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老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我国江南地区多有端午在门头插挂艾草或菖蒲(蒲剑)的习俗。艾草的茎、叶都含有奇特的芳香,菖蒲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清明过后,入夏第一个节日就是端午。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艾草和菖蒲挥发芳香精油的香气。【艾草的价值】一、艾草的药用价值艾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艾灸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艾草有“女性保护草”之称。艾草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温养气血的功效,使用艾草可以活血疏经,对温养女性的气血很有好处,还能够对女性脸色发黄、长斑等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用艾草在腿部及腹部进行熏灸疗法,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效果更是显著。艾草可以理气血、温经脉,将艾草放进温水中用来泡脚或者沐浴,可以很好的起到舒缓疼痛,温经暖宫的效果。二、艾草的食用价值: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口,可当主食。以艾草为材料制作的食品还有艾草面、艾草青团、艾饼、艾茶、艾饺、艾草糕点、艾草酒等。三、艾草的其他价值:艾草可以作为天然植物染料的原料,艾草晒干后制成的艾绒也是制成印泥的材料。【蕲艾】【蕲艾】特指产自我国湖北省蕲春县境内的艾草,是蕲春特产、“蕲春四宝”之一。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给蕲艾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蕲艾叶片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宽大、肉厚,且有九个小叶尖;蕲艾植株高大,可达2米以上,而普通艾草植株高约1米左右,叶薄毛稀。这是蕲艾在外观形态上的独特之处。其次,蕲艾气味香浓,有效药物含量更高,渗透力强,植株含挥发油较多。有研究表明,蕲艾精油出油率为1.06%,其它艾草为0.54%,约是其两倍,易于药物吸收。同时,蕲艾含侧柏酮(15.6%)和异侧柏酮(2.7%),而一般艾则未见此成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近代惟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者谓之北艾,四明(今河浙江省宁波地区)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蕲春县旧称)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自此,蕲艾名扬天下。结尾: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纪录》带你认识湖北蕲春的“艾文化”与“蕲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