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义理何如|王衍和山涛

他是被山涛预言误尽天下苍生的人。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图片发自App

《世说新语·赏誉》

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译文】

有人问王夷甫:“山巨源谈义理谈得怎么样?是和谁相当的?”王夷甫说:“这个人从来不肯以清谈家自居,可是,他虽然不读《老子》《庄子》,常常听到他的谈论,倒是处处和老庄思想相合的。”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魏晋高门琅邪王氏。

他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

他幼年时,曾去拜访山涛,山涛见到他后,感叹了许久。

等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出很远,又感慨地对别人说:“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


图片发自App

01 喜谈老庄,倡导玄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王衍出身士族,父王义为平北将军,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从兄弟。

王戎善清谈,对他有较大影响。

少年时代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目送他远去的身影说:“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他14岁时去拜访当时官居仆射、“名德贵重”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辨”,“无屈下之色”,人们都甚为惊异。

为此,武帝对他非常赏识,于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诏举奇才”,要他安边定远。

又因他自幼好“纵横之术”,因此,被尚书卢钦举荐为辽东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

后因其父死,家资耗尽,便“出就洛城西田囿而居”,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不问政务。

他十分推崇倡始玄学的何晏和王弼的立论。

因为王衍声名大,职位显,在他的倡导下,使当时“浮诞”的“风俗”越来越严重,以致谈玄成风。

王衍“祖述”何宴、王弼的“无”,是老、庄哲学中所讲的“无”,其目的在于“无之为用”。

以“无”为体,所以能无所不有,即王弼所说的“无所不通,无所不往”,“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并使此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又“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所论义理,随时更改,世号“口中雌黄”。

02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衍的“贵无”,与裴頠所撰《崇有论》大致同时。

《晋书·裴秀传》附载《裴頠传》,《崇有论》撰作于晋愍太子见废之后,不早于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王衍仿效何晏、王弼应在元康后期。

当时朝野都追随王衍,仰慕何宴和王弼,都是以晋史自泰始元年作为先决条件。

王衍认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与何晏“圣人忘情”说接近,同追随于老子之学。

王衍的学术特征“以无为本”,其门派“祖述老、庄”。

但他“当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每云‘不知比当见能通之者不。’”

这是说王衍对老、庄谈论的多,对《周易》研究得不够,或研究得很少,有所偏执。


图片发自App

03 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王衍在赵王伦失败伏诛后,拜河南尹,转尚书,又为中书令,以病去官,后来成都王司马颖以王衍为中军帅,累迁尚书仆射,领吏部,后释尚书令、司空、司徒。

他“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后与石勒作战有功,迁太尉、尚书令,封武陵侯,后因迁都,王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共推为元帅,“为石勒所破”,被杀,至死方悟“祖尚浮虚”之祸国殃民。

王衍又是西晋著名的书法家,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酣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

《宣和书谱》书迹传有《麦秋帖》。


图片发自App

【评价】

何兹全:

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衍此人,当时极被推崇,谓为“一世龙门”,但是我觉得王衍虽有功,可是他的过是大于功的,实无可取,害人害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34.1 义理何如|王衍和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