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章没看完,第二章翻了翻,就放下了。后来8月去旅行,经过拉扑楞寺,住了两天。今年再翻这本书,竟然发现第三章里的人物是拉扑楞寺里的藏族僧人,于是细细读起来,又看了第四章古琴老人,再回到前面两章来读。看完,摘录了一些自己有感觉的句子:
人的心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同河流带走每一步旧的脚印,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创巴仁波切还曾说,布施是交流沟通。沟通必须是放射、接收、交换。而慈悲是温柔、敞开的沟通之道。
作为个体,我们尝试付出种种努力和实践,并最终奉献这些经验。愿一切转为善。
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生活的经历不能复制也不会再返。
做菜时心和锅相连,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有太多想法,不能分心。切也好,配也好,要身心专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有人转向内心深处,做出探索、反省、净化和调整。有人把偏执、匮乏、抱怨、责难推卸到外境,回避自身问题,以此忽略自己生命的责任。我试图在寻找的,也许是一种清晰而诚恳的表达。
有时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心在带动和引领轨道。
在得到的背后,必有踏实的付出和支撑。
写字并非为了当书法家,也不是秀给别人看,通过它可以修心,打开另一扇门。
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确不算什么,但表达出自己,完成自己,这是生命度过的方式。
感受比说出来更重要。现代人缺的是静下来内观,与古人对坐。
形式上要递进,要好看,要一脉相承,要有突破。东西越成熟,就越难推进。越到后来会越理性,越功利,越危险。
不造作就没有局限,刻意做一些事反而是一种局限。
修行最关键的是决心,你的相信会改变当时的困境。
在清凉的月光中,闭上眼睛做了祈祷。祈祷世间清凉。祈祷众生平等。祈祷人们的心找到回家的路。祈祷人们发现和找到自己生命深处的慈悲和智慧。
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完成,这是对生命负责,不浪费时间。
美的事物,生命力刚强,不会无故消亡于这个世间,任会在不同时空的心灵之中传递和影响。
空气中听着丝弦的摩擦声,心里生出清凉,被安抚直至如一匹平滑素缎。
突破“技”之后,就需要“心性的修行”。这几乎是所有艺术表达的殊途同归。
只要一弹琴,气场就有微妙变化。姿态,神情,手势,都有了岁月浸润。所谓的生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