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看了《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前些天重温了一遍,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细节。无论是电影,还是读书,在人生不同阶段,因为自身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这部电影根据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改编,究竟有多少剧情是符合真实情况,有多少是杜撰,不得而知,就如同看《中国合伙人》,你无法知道那到底是不是新东方的真实创业史。
为了戏剧效果、人物冲突,一定是会美化、歪曲一些真实的故事,《中国合伙人》电影出来以后,俞敏洪就批评电影失实,扎克伯格也同样对《社交网络》里的情节非常不满,唯独电影里小扎的衣服,他本人倒是承认导演很用心,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曾经穿过的。
无论小扎是否偷了双胞胎的网站创意,最终把Facebook做成功的是他。创意对于一个事业来说,一定不是最重要的,一流的点子三流的执行,项目一定做不好。双胞胎并不具备小扎的创新思维、技术能力,也没有all in死磕的精神。
类似的影评非常多,豆瓣上很多高手分析的很透彻,以下重点说一下两个重要人物,主人公小扎和爱德华多,从创业合伙人的角度,来做三点分析:
1、不达目的不罢休
扎克伯格是目标感极强的人,刚起步时,他显然还没想通,Facebook到底能做多大,但他野心十足,冥冥中预感到,要做用户,要扩张,要完善功能和用户体验,不应该早早变现卖广告,因为那样一点都不酷。
在与合伙人的关系上,小扎出奇的理智,他更在乎:谁能够在创业过程中,给公司带来帮助;又有谁的行为,可能会破坏公司的发展。他会积极的拉拢肖恩帕克,他会对爱德华多表达出不满,因为他知道,肖恩帕克能够在管理上、融资上,让Facebook大踏步的前行。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小扎的强烈目标感,他不介入太多的情感,不揉入太多的个人情绪,他只为结果目标负责,一切利于Facebook成长的,他都来者不拒。
而反观爱德华多,他很注重CFO这个头衔,他很在乎和小扎的好友关系,他不喜欢肖恩帕克,也不管肖恩能否给公司带来好处,他只会发泄情绪,为了获得无谓的尊严。
他为了引起小扎的重视,说白了就是争宠,愚蠢的冻结了公司账户,这也严重的损害了公司利益。这一切的不成熟行为,都导致他最后被清出局。
所以,创业需要以结果为导向,理智的看待每一件事情,只要是利于业务发展的,就应该排在权重最高的位置。
2、经营方向的冲突
小扎希望公司更酷,Facebook已经显露出超强的裂变扩张能力,具备野蛮成长为社交猛兽的潜质,那么,团队就要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而不是早早的商业化,商业化无异于杀鸡取卵。
爱德华多没看到这一点,他总是想去通过变现来体现个人价值。他更应该选择相信小扎的判断,也应该虚心的听取肖恩帕克的建议。合伙人之间要努力达成共识,之后,攥起拳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而不是自顾自的跑到纽约去找广告客户。
创始人之间的冲突要留在会议室,一旦达成了共识,就要对外一个声音,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3、全情投入的心态
爱德华多对于Facebook没有投入太深的情感,他作为创始人,几乎不登录Facebook,连“情感状态”如此简单的操作,他都不会做;小扎很兴奋的向他介绍新增加了某个炫酷的功能,他根本不接茬并不关心。要知道,作为一个互联网项目,某个新功能,所获取海量用户后的那种兴奋,是团队所有人最心潮澎湃的。
团队到加州封闭开发,爱德华多为了自己的投行实习机会,独自跑到纽约。这个阶段是团队最重要的,最需要凝聚的时刻,他应该选择和团队在一起,为团队起到更多的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他从纽约来到加州,抱怨小扎没有去接他而发火,他说自己在纽约每天14个小时跑广告业务,如何的辛苦。小扎只说了一句:“结果呢?”
所以,你在团队中做的事情对结果帮助不大,中间花费了再多的辛苦,说出来都只是矫情。
合伙是个技术活,创始人也好,联合创始人也好,只有把握好共事之道,才能1+1大于2,才能共同将事业做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