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幸福的方法》。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央视记者曾围绕一个主题“你幸福吗?”展开新闻调查。记者问一位路人:“您幸福吗?”路人答:“啊?我姓曾。”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央视记者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思考。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的你幸福吗?你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吗?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也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人不希望生活在幸福中。

然而,尽管今天的我们物质生活相比几十年前已经丰富了许多倍,但我们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成倍增加;如果再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性疾病暴发式增长的角度来说,我们整体上的幸福感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

那么,为什么我们拥有的更多了,幸福感却没有增加甚至反而在下降呢?如何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呢?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幸福的方法》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获得长久幸福的书,是一本可以提升我们获取幸福能力的书。

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

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

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

《幸福的方法》是作者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的浓缩精华,可以帮助阅读本书的每个人了解幸福的真相,通过练习书中提供的那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你将过得更幸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一步步教你如何获得幸福。

你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与类比了解自己的人生属于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还是虚无主义型,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如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感悟幸福型。

你会学到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培养长久的幸福感,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过得更舒适、更幸福。

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了呢?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吧。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四种模式,看看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忙碌奔波型。

我有一位同事,今年五月份刚刚退休。

在准备退休的那几个月里,这位老同事经常跟我们聊自己的人生经历:

年轻时为了工作,十分拼命,总觉得只要自己工作干好了,职称和待遇提上去了,生活就会轻松多了,也会幸福多了。

结果工作刚刚理顺,孩子又来了。

工作很忙,孩子又需要人照顾,她和老公双方家里都没有老人能帮忙,所以那段岁月十分辛苦,于是她又安慰自己,等孩子上大学就好了。

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大学,还没轻松几年,又为孩子的工作、找对象、结婚的事情奔波操心,她又只好安慰自己,等孩子结婚、自己也退休了就好了,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但是真正等到要退休了,她才发现自己的身体透支太厉害,眼睛出现各种严重的问题,腿脚也没办法支撑她走太远的路,突然之间,她发现自己一直在等待期盼的幸福,似乎越来越远了。

所以,每次聊天的最后,她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说:“千万别等,想做什么就去做吧,等到你觉得时间合适了再去做,可能什么都晚了。”

我想,像我这位同事这样的经历,可能每个人都不陌生。小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读书是很苦,上大学就好了。

上了大学发现自己并没有比预想中快乐,于是又安慰自己,工作挣钱了就好了,等到工作了才发现,钱不够花,时间不够用,于是又盼望着升职提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盼望着某一个期待已久的目标实现,可是这个目标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很快又来了,我们总是沉浸在对未来的期许中,却忘了享受每一个当下的幸福。

这种人生模型,就是作者所说的“忙碌奔波型”。

这类型的人,通常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幸福的必由之路。

他们不懂得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他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却从来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特别忙碌奔波地生活,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某个目标,你就会更幸福?

如果有,试着重新体会目标实现后的瞬间和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感受,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提一些建议吧。

如果你不属于忙碌奔波型,那么首先要恭喜你,你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劳碌。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类型。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死后进入了天堂,一开始他对自己能进天堂感到不可置信,但很快就适应了。

这里应有尽有,能满足他所有贪婪的欲望——山珍海味、金钱美女,他的起居饮食所有一切都有人替他做,他的一切要求都会得到满足——除了干活。

一开始,他非常满意,觉得自己幸福极了,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觉得无聊,想找点事干,结果天堂的使者却说:“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做。”

在没有任何事情可做的情况下,他越来越烦闷,越来越痛苦,闲得快要发疯,最后他忍无可忍地对天使说:“我宁愿下地狱,也要离开这里!”

结果天使立刻变成了恶魔的样子,狞笑着说:“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就是地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处在没有目的和挑战的状态中,会让我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一般痛苦。

这就是第二种生活状态: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者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把努力等同于痛苦,不再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那么生活很快就会失去乐趣,自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适度的享乐主义也有一定的好处,只要它不带来负面的结果,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上,也可以让自己放松,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只要是适度的,又是放松一下自己,什么也不想,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可以让我们更幸福。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好处和代价分别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种类型,也是最痛苦的类型:虚无主义型。

虚无主义型的人,基本已经放弃追求幸福,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果忙碌主义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那么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我上大学时,曾经有一位同班同学,家庭十分贫困,父亲因肝癌去世,亲妹妹因精神疾病而走失。

每年,她都必须要申请助学金并四处寻找兼职才能勉强维持学费和生活费等支出,有时甚至家人生病还需要她来想办法筹钱。

正是这种困窘的生活让她一度处在十分颓废、消极的状态中,总是怀疑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甚至出现自杀的危险念头。

即便是后来生活状况慢慢改善,她的内心也还是长时间充满痛苦和迷茫,因为承受了太多挫折,遭遇了太多不幸,很长时间里她都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

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之所说这类型的人是最痛苦最可怜的,就是因为他们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连忙碌奔波型和享乐主义型这两种短暂的快乐都感受不到,生活中只剩下空虚、迷茫、颓废和无意义。

回想一下:在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间里,你是否也曾感到生活毫无意义?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你会提哪些建议呢?

以上三种类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甚至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员。

但还有一类人,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心态积极而阳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从容面对,既享受着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又在每个当下集聚着赢得未来的力量与能力。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获得者雷海为,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参加诗词大会之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每天奔波忙碌在送餐的路上,风吹霜打,日晒雨淋。

但因为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他对自己的处境毫不介意,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颓废迷茫,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抽时间背诵他喜欢的诗词,沉浸在诗情画意中。

因为读了太多与杭州有关的诗词,所以他去了杭州。虽然工作只是普通的送外卖,但他会在空余时间去杭州。

他去市图书馆听“诗忆江南,最美杭州”音乐会,跑到虎跑后山贵人峰俯瞰杭州城全景,还会去黄龙洞听民乐和越剧,还参加了汉服游西湖活动……他的生活多姿多彩,活得潇洒自在。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雷海为淡定从容地打败了志在必得的北大才子彭敏,一举夺冠,成为家喻户晓的励志明星。

成名之后的他并没有飘飘然,依然脚踏实地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的生活又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有公司看中他的名气,愿意出百万年薪聘请他,但他拒绝了,却去了成都某教育培训学校,成了一名教研老师,日常负责编写诗词教学资料。

就这样,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他又可以专心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就是这样吗?

雷海为就是作者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感悟幸福型的典型。

他们既不被过去的经历所困扰,也不盲目地只是为了未来而辛苦忙碌,他们既懂得享受当下的每一天,也在这种享受中积聚着改变未来的力量。他们的人生既有目的和意义,也有幸福和享受。

当然,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

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就像为了考试而学习,为未来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一些不快,但确实可以帮我们在未来获益。

重要的是,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工作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是组成我们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工作时快乐吗?如何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快乐?我会为了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如果我暂时离不开我的工作,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答案是有的,你可以在工作中体验快乐、获得幸福。

为什么使命感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基本上你怎么理解、定义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发:

有一天,一个人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三个工人正在干活。路人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什么?”工人说:“我在搬砖。”十年之后,这个人还在搬砖。

路人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工人说:“我在建造一所房子。”十年之后,他成了包工头。

路人问第三个人:“你在干什么?”工人说:“我在创造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十年之后,这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大师。

其实我们很多人对待工作,就像故事中的第一个工人,机械地劳动着,感受不到任何幸福;缺乏使命感的工作,会让人陷入日复一日毫无新鲜感的重复劳动中,低效、枯燥、缺乏创造性与热情,最终消耗的将是我们最珍贵的生命。

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都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使命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在找工作时,我们首先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我们就是在优先考虑实际问题。

比如金钱、他人的期望或者看法,如果我们首先问“我想做什么”,也就是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意义,那么我们的选择才是以幸福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让工作变成我们的使命而不是简单地打工。

人生定位,听上去是个十分高大上并且很复杂难解的问题。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MPS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人生定位,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从而获得长久的幸福。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快乐和优势。寻找合适的、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

回答这三个问题,一定不要打乱顺序,要尽量多地写下所有我们曾经做过的、让我们感到目标明确的事情,认真地回忆和反思生命中的这些时刻,确定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写完之后,我们看一下答案,找出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我们用以一个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刚从大学毕业的小林,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是阅读、写作、帮助他人、参与有利于专业成长的各种学术活动等,让她感到快乐的事情有阅读,与专业人士对话、交流,种植花草等。

而她的优势是语言能力很强,专业知识过硬,擅长与人打交道。那么这三者交集的答案是什么呢?

很显然,与专业相关的一些事情可以带给她快乐和意义,而她的文字功底和人际交往能力又非常强。

最终,她选择了作一名专业杂志的编辑。

因为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参与各种专业性会议,认识专业领域最有权威、最有才华的那批人,对他们进行采访、约稿等,既满足她对快乐和意义的追寻,又能发挥自身优势,自然满满的幸福感。

使用MPS模式不一定能帮我们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但却可以帮我们找到获得幸福的工作。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当一个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关爱一个人时,幸福便悄悄来临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努力做一件事的幸福,下面我们来说说真心关爱一个人,也就是亲密关系中如何获得幸福。

刚工作时,我认识了一起入职的一位男同事小方,没过多久就发现他经常萎靡不振,情绪十分低沉,当时因为彼此不熟所以也没有主动询问原因。

后来断断续续听说,小方出身于条件优渥的中产家庭,从小品学兼优,上大学时遇到了一位心仪的同学小刘,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但是大四即将毕业时,小方家里突遭横祸,父亲因意外去世,家境一落千丈。和小方一向感情融洽的小刘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没有安慰小方,反而以毕业后很难留在同一座城市为由提出了分手。

小方连遭重创,痛苦万分,因为担心母亲受不了打击,所以才勉强硬撑着没有倒下。虽然已经工作了,但还是走不出过去的阴影。当时我们都挺同情小方的。

一年后,我们发现小方渐渐变得积极上进起来,原本总是沉默寡言的他竟然开始跟我们有说有笑,令我们十分诧异。后来在他的婚礼上,谜团才得以解开。

原来,新娘小杨也是他的大学同学,之前一直默默关注他,因为那时他有女友,所以从来不打扰他。

大学毕业后,小杨本来已经离开了北京,在知道了他的遭遇后却义无反顾地又回到北京,并对小方表白:这么多年,她一直倾慕他的人品和才华,无论他遇到了什么不幸,她都愿意陪在他身边。

在小杨的真情陪伴下,小方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这才重新振作起来。在场的我们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

小方和小杨结婚后,刚开始一两年生活比较浪漫幸福,后来矛盾就渐渐出现了。

我们单位属于没有太多竞争压力的事业单位,而小杨则在一家大型外企工作,工资高,压力大,两人经常为了什么时候才能一起休假、什么时候才能要宝宝等事情发生争执。

好在后来两人都因为珍惜这段感情而坐下来慢慢商量、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

最终达成了一致:小杨辞职去了一家工资稍低但压力也小的民企,而且因为她的外企经历,在公司很快站稳了脚跟,成了企业骨干,不久之后怀上了小宝宝。

而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小方则凭自己的才能找了一份兼职,收入颇丰。两人感情愈发深厚,很少再闹矛盾,生活充实而幸福,成了我们单位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小方和小杨的故事验证了《幸福的方法》一书中的三个观点:

第一、要用无条件的爱打造“幸福圈”。

有条件的爱,爱的是外在那些容貌、家世、财富等,一旦这些外在条件发生变化,那么所谓的爱也会发生变化。

而无条件的爱,爱的才是一个人的内在,这个内在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比如善良、踏实、忠诚、才华、担当等。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我们安全感——当你知道自己无论遭遇了什么,都会有一个人始终陪在你身边,那么未来的一切都不再可怕。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我们建造一个“幸福圈”,身在其中的我们,才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比如我们所热爱的艺术、事业等,无论最后是否成功,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因为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第二、爱情应该是一场双方都获益的平等交易。

很多人认为,把爱情等同于交易,是不是太庸俗了?但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爱情中的双方必须处于平等地位,并且相互都能从中获益,爱情才能长久地保持。

如果一方总是在牺牲自己,另一方却只知索取不思回报甚至用爱来绑架对方,那么这样的关系必然无法保持平衡,总有一天会崩溃。

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说:人们在两性关系中,既不喜欢占便宜,也不喜欢吃亏,当两人觉得感情公平时,双方都会比较满足,而且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持下去。

当然,这里的公平并不是指绝对的平等,在任何两性关系中,妥协都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候为了另一半多付出一些也是必然的,但从整体上来说,这段关系必须同时为双方带来幸福,能促进彼此的成长。

小方和小杨就是彼此都退了一步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他们双方都觉得对方才是矛盾的根源,谁都不愿意妥协,不愿意理解,不尊重对方的意愿,那么生活必然陷入无尽的争吵中。

第三、幸福的爱情需要用心来经营。

每一个美好的童话都是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为结尾,但实际上,这才只是生活的开始,王子和公主必须面对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庭琐事,这些才是比魔鬼还可怕的考验。

很多美好的故事最后都以鸡飞狗跳甚至互相伤害为结尾,都是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找到了真爱就是找到了永久的幸福,而忽略了人生旅途上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小方和小杨之所以能通过这些考验,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爱情需要彼此包容、理解、支撑、扶持,也就是需要用心来经营。

除了在工作与亲密关系中享受幸福,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提升幸福感呢?《幸福的方法》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小方法。

1.助人就是自助

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自己觉得可以从中获得快乐,虽然这项工作也可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但这并不是你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

此时你隐隐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完全以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开心来衡量一项工作是否值得自己为之付出,是不是有些自私呢?

确实,从小到大,我们就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要乐于助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仿佛我们的出发点只能是利他;

如果我们出现利己的的言行,可能就会被批评、指责,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在利他或利己上做出选择,它们是可以共存的。

因为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所以“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

反之,一个不开心的人,很难善待别人,由此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不快乐。

在做决定时,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开心快乐,然后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如果是,那么我们的行为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也基本不大可能很顺利地实施,等于是在慢慢摧毁自己的幸福,所以,与助人就是自助一样,伤害他人也是在伤害自己。

2.学会运用幸福催化剂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做让自己幸福的既有意义又快乐的事。但现实中,我们往往会为了未来的大目标而暂时忍耐。

比如为了养家,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做一些工资高但是压力也大的工作,或者为了积累经验而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岗位上努力,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只要我们一直记得,幸福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就不会掉进忙碌奔波的陷阱。

事实上,在忙碌辛苦的工作、生活中,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些虽然小但是具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就是“幸福催化剂”;

我们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就能获得幸福的体验,不止让我们在当下获益,还可能给未来以正面的影响。

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无论生活多么忙碌辛苦,始终不忘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幸福。

他会抽时间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或者看一场演出,让自己暂时从从辛苦中抽离出来,持续获得坚持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大幸福,我们可以尝试每周给自己列一张“幸福催化剂”的单子,然后按照上面的计划去做。

这些活动可以是跟家人、朋友聚会,可以是阅读一本书、看一部剧,或者是一些新鲜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去当一天义工、结交一个朋友甚至开始学一门自己一直想学却没有勇气开始的艺术等。

3.简单就是幸福

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从我们上小学开始,无穷无尽的功课铺天盖地,等到我们工作了,为了提职加薪,也往往需要不断地努力甚至拼命;我们都太忙了,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2两分钟,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于是我们常常忘记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甚至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

时间是有限的,而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超负荷的忙碌和日常生活的压力,会使我们感觉到不快乐,更不会幸福。那么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世界里,我们怎么样才能享受一下生活呢?

其实,只要我们能简化生活、给自己减速,就能获得更多地幸福,而简化和减速并不会影响我们取得成功。

“成功与快乐是可以共存的”,就像超级企业家摩根说的,“一年的工作完全可以在9个月里完成,不能12个月都工作”,有时候,少做一点事情反而可以带来更多的成果。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经常试试做一些简化工作,比如将过去一两周里你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问问自己:

我可以简化哪些部分?我可以放弃什么?我是否花了太多时间上网或看电视?我是否可以减少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我是否对一些不喜欢、不想做的事情,明明可以拒绝,却还是答应下来?

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减少过多的忙碌,然后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倾注最大的注意力和努力,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到这里,《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就讲完了。

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寻找那些有意义同时又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避免掉进忙碌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陷阱,做一个能感悟幸福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MPS模式找准人生定位,找到真正体现自己价值、提升幸福感的工作。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用无条件的爱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圈,同时还要用心经营爱情,使自己和伴侣在获得与付出方面保持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相信助人就是自助,学会运用幸福催化剂让自己暂时脱离辛苦忙碌,学会简化生活以提升幸福度。

我相信,只要你按照书本中说的方法认真实践,一定能过得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